-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記取教訓
人生要不斷的記取失敗的教訓,才會不斷的進步。
嬰兒學習爬行,進而學習走路。勇敢的小孩學步不慎跌倒了,他會自己爬起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記取跌倒的教訓,慢慢的他就能學會走路。老年人走路不便,手持拐杖,按部就班,記取各種教訓,他不容易跌倒。
有人說,上當就會學乖。但是有的人上了當,卻沒有學到乖,就是由於他沒有記取失敗的教訓。本來失敗為成功之母,但是經過了失敗也沒有獲得成功,就是因為他沒有記取失敗的教訓。孫中山先生向滿清革命,一次一次的記取失敗的教訓,終於成功的締造了民國。
歷代的亡國之君,因為沒有失敗的教訓可記取,所以亡國了仍不知所以然也。後主劉禪,亡國之後問他有思念故國否?他說此地安樂,不思故國也!這種人無視於亡國之痛,怎麼能有所作為呢?勾踐為了復國,臥薪嘗膽,記取失敗的教訓,終能一報亡國之羞,一雪為奴之仇。
世界上,多少商場名人,那一個不是經過一次、二次、三次的失敗教訓,才能成功。一帆風順的人生固然有之;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達成功者,為數更多。陳水扁先生從競選台南縣長失利,到台北市長落選,最後終能當上總統,他必然是記取許多失敗的經驗,才能有所成也。
「勿忘在莒」是齊國不忘失地之恥,終能有「田單復國」之舉,這就是記取失敗的教訓而能成功的明證。反之,即使如秦始皇那樣的雄才大略,併吞六國,但是他沒有記取教訓,導致分崩離析,造成楚漢之爭,最後終致亡國飲恨。正如杜牧先生說:滅六國的不是秦始皇,是六國自己;亡秦朝的,也不是楚漢,而是秦國自己。因為他們都沒有記取教訓,所以都有滅國之痛。
歷史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有歷史的興亡為鑑,但是我們都能以歷史為借鏡嗎?一個國家能以歷史為教訓,則建國必成;民眾能以歷史為教訓,則做人必成。
所以,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要發揚他的歷史;一個人生的成功,也要重視自己的歷史。歷史不允許有污點,人生不允許有失敗;縱有失敗,也要記取失敗的教訓,如此才有可為,否則不可救也。《人間福報》2001年10月20日
--------------------------------------------------------------------------------
不死的生命
印度詩哲泰戈爾說:「我存在著,是一個永恒的奇蹟,那就是生命。」所謂生命,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因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死在時間的長河中流轉、更替。誠如《戰國策》裏范雎說:「聖哲如五帝要死,仁義如三王也要死,賢明如五霸也要死,力大如烏獲也要死,勇敢如賁育也要死。」
死亡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事,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但是,死亡並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煙飛灰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裏去,因此佛經裏對於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畢業、死如搬家、死如換衣、死如新陳代謝等。
此外,淨土宗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托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生死是一體的,所謂「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的關係。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再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連繫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業力決定人生的去處,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行善不造惡」就是基因改造。
蔣中正先生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是無始無終,生命是無內無外。人之所以懼死,是認為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打破了不可復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裏;茶杯雖然不能復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佛教的「涅槃寂靜」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正的生命是超越無常、超越無我的。例如海水波濤洶湧,海面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還是波浪?從覺悟的觀點來看,有風起浪,無風平靜,動亂最終還是歸於寂靜。正如前述,一杯水,茶杯破了不能恢復,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燒的木材,薪火相傳,流轉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會死。人人都有一個不死的生命,那就是「法身」,又叫「佛性」。
《人間福報》2001年10月21日
轉載自 迷悟之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