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大道修行的社會快樂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8-27 00:19: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大道修行的社會快樂

“修行”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所謂“修行”,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就是按照大道的基本精神來修養自己的心性,從而昇華生活境界。筆者以為,修行是快樂的。這種快樂,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社會。老子《道德經》第54章謂:“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其中的“觀”即意味著一種聯繫,一種由個體到集體乃至全社會的擴展。故而,道學講的修行養生,不但是要獲得自我快樂,而且是要使全社會的人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一、行善好施的群體快樂

怎樣使得修行養生的自我快樂延伸開來呢?道門認為,應該從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來考慮問題。這裡所謂“延伸”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自我快樂的持續保存;第二,將自我的修行養生快樂推而廣之,讓他人也獲得快樂。

自我快樂與他人快樂,這是不可分割的修道狀態。之所以把“快樂”確定為狀態,是因為修道中的快樂既是一種方法,也是過程和效果。不論從方法的角度看,還是從過程與效果來看,個人的真正快樂與他人的快樂都是休戚相關的。

就過程而論,道門修行乃是內功與外行的辯證統一。首先,“內功”與“外行”是有分別的。所謂“內功”就是個人獲得人格完善的功夫,包括內在的精神調理以及受心靈指令支配的各種軀體性的操作;所謂“外行”是指服務社會的各種行動,包括幫助他人、關愛社會的各種具體舉措。其次,“內功”與“外行”又是不可分離的。只有內功,沒有外行,內功得不到“溫補”,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內功成就;反之,只有外行,沒有內功,個人的修行境界就不能提升,外行也可能出現偏差,所以必須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既完善自己,又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

從內容上看,行善的範圍是很廣的,凡是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行動都可以當做善事。不過,就修道的快樂境界而言,只有行善舉動是不夠的,還得有樂施的主觀願望。只有主觀上具備樂施的願望,才能具有真正行善的意義;否則,行善就可能被附加上許多條件,例如資助某個孤兒讀書,同時讓孤兒經常露臉為宣傳資助者服務。這種“行善”實際上是“有償”的,讓人感覺華而不實,往往給被幫助的人投下一種似乎欠人之情債的心理負擔。道學把行善與樂施結合起來,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行善既是實施者主觀上真正樂於做的,是出於天性自然的;其次,行善不可以對被幫助的人附件什麼條件,應該是出於一種真誠的幫助。

一般來講,人們往往把行善理解為提供物質的或經濟上的幫助,這當然很重要。因為物質經濟是保證人們基本生存的需要,人們要生存首先得有吃有穿,得有房子住等等,所以提供物質、經濟幫助,被社會所讚賞,是很自然的事。在這個問題上,道學有許多論述,很有見地。例如《太平經》的“周窮救急”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看法。該書卷65《興衰由人訣第一百一》説:“夫饑者思食,寒者思衣,得此心結,念其帝王矣,至老不忘也。思自效盡力,不敢有二心也。恩愛洽著民間,如有所得奇異殊方善道文,不敢匿也,悉思付歸其君,使其老壽。是故當以此賜之也,此名為周窮救急。”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30-231頁。

在《太平經》看來,饑餓就會想著吃飯,寒冷就會想著穿衣,這是人的本能。如果帝王能夠在基本需求上對貧窮百姓提供幫助,那麼百姓們就會感恩戴德,唸唸不忘,發自內心地效力。因此,解決吃飯、穿衣的基本需求,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帝王來説就是最大的善舉。

《太平經》把幫助的主要對象放在社會下層的弱勢群體,認為社會的最高管理者帝王有責任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而社會上的富有者也應該幫助弱勢群體,因為富人既有實施社會救濟的物質條件和能力,也有“周窮救急”的社會責任。它指出:“夫人蓄金銀珍物,多財之家,或億萬種以上,蓄積腐涂,如賢知以行施予,貧家樂,名仁而已,助地養形,助帝王存良謹之民。”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46頁。

按照《太平經》的立場,富人能夠周窮救急,這是“德洽天地”的事,應該大力提倡。《太平經》這種理念是老子《道德經》第81章“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思想的繼承和發揮,體現了道學一貫的行善精神。

周窮救急,在物質上提供幫助,這是令人快樂的事情。一方面,雪中送炭,被幫助的人化解了燃眉之急,可以轉憂為喜;另一方面,在物質上幫助人的人,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因為他的價值得到體現,社會對他的舉動給予充分肯定,從而形成了良好精神狀態,這當然是很快樂的。

除了在吃穿等問題上提供幫助之外,道學所謂行善還包括在精神方面的幫助。老子《道德經》講“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其中的“救人”是沒有限定範圍的,即在對象上沒有限定,在方法途徑上沒有限定。既然沒有限定,對於那些精神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救濟,這便是題中之意了。

在精神上提供救濟,很重要的一點是道德教化,引導人們從善去惡,這一點也是《太平經》反復強調的。該書卷67説:“小為德,或化千數百人,大為德,或化萬人以上。因使萬人轉成德師,所化無極。”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50頁。

在精神上進行教化,可謂功德無量,應該長期開展。這樣的思路符合道教文華精神,因為所謂道教在本質上就是要實施道德教化,引導人們去惡從善。故而,道教可以説就是以延年益壽、濟世度人為特點的善教,即以善為基本精神的思想文化教育。

在精神上提供救濟,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來講具有很大作用。在這方面,筆者深有體會。記得10年前,有個朋友找我,談起一樁憂心事:他的兒子在美國讀大學,成天上網,到了癡迷而不能自拔的地步,由於生活在網路的虛幻世界中,這個年輕人非常自閉,精神恍惚,無所適從,連講話都結結巴巴。這位朋友請求我:救救他的孩子。我答應他將孩子帶來學習道教文化。不久後,他把兒子帶來,與我見面,辦理讀研究生的手續。入學之後,我對這個學生提出特別要求:一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他讀道教經典與相關研究著作,從《道德經》的翻譯版本讀起,然後讀關於道教歷史的書,再根據其歷史線索,讀《太平經》、《老子想爾注》、《鐘呂傳道集》、《悟真篇》等;二是要求寫讀書筆記,每週檢查一次;三是安排一些同學經常與他對話,改變其封閉性的生活。四是安排田野考察活動,帶領他到一些道教宮觀參觀訪問,在感性上了解、認知道教生活旨趣。由於安排的各種學習考察活動較多,這位以往沉迷網路的美國學生來到中國之後不得不減少上網時間,甚至很少上網,原來虛弱的體質也逐步增強,改變了精神狀態,成為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能力的快樂的人,並且獲得中國哲學專業的碩士學位。後來他父親談起這件事:非常感慨地説:“感謝你救了我的孩子!”其喜悅心情溢於言表,我看到這位朋友喜上眉梢,也樂了。

總之,行善樂施,是可以獲得群體快樂的事情。對此,《太平經》有這樣的概要性論述:“為德不止,凡人莫不悅喜。天地愛之,增其算,鬼神好之,因而共利祐之。”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50頁。

文中的“為德”也就是行善積德;而“凡人”指的是所有的人,既包括行善積德的人,也包括那些因為行善積德而受益的人。在《太平經》看來,不論是行善樂施者還是因為行善樂施獲益者,都會喜悅。不僅如此,天地關愛行善樂施的人,會給他增加壽命;而“鬼神”也會一起保祐他。這種説法初看起來顯得有點神秘,但仔細推敲則也是合乎大道常理的,因為行善積德,心情快樂,有益健康,也就延年益壽;至於“鬼神共利祐之”,這是符合道教基本信仰的。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從上古祖先崇拜的固有傳統那裏繼承了鬼神信仰,由於相信鬼神存在,行善樂施也就具有無窮無盡的支援和力量。因為按照道教的信仰,鬼神是無所不在的,人的善舉感動了天地鬼神,因而能夠得到鬼神的保祐,快樂就在過程中産生,不斷昇華。就一般社會人士的角度來看,關於鬼神保祐的説法,則可以理解為行善樂施造成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聚集了有利於眾人生存的善氣,老子《道德經》把這種狀態稱作“德交歸”,即一種美好的讓人心情舒暢快樂的道德元氣的流行狀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04:1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