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大道修行的社會快樂
“修行”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所謂“修行”,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就是按照大道的基本精神來修養自己的心性,從而昇華生活境界。筆者以為,修行是快樂的。這種快樂,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社會。老子《道德經》第54章謂:“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其中的“觀”即意味著一種聯繫,一種由個體到集體乃至全社會的擴展。故而,道學講的修行養生,不但是要獲得自我快樂,而且是要使全社會的人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一、行善好施的群體快樂
怎樣使得修行養生的自我快樂延伸開來呢?道門認為,應該從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來考慮問題。這裡所謂“延伸”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自我快樂的持續保存;第二,將自我的修行養生快樂推而廣之,讓他人也獲得快樂。
自我快樂與他人快樂,這是不可分割的修道狀態。之所以把“快樂”確定為狀態,是因為修道中的快樂既是一種方法,也是過程和效果。不論從方法的角度看,還是從過程與效果來看,個人的真正快樂與他人的快樂都是休戚相關的。
就過程而論,道門修行乃是內功與外行的辯證統一。首先,“內功”與“外行”是有分別的。所謂“內功”就是個人獲得人格完善的功夫,包括內在的精神調理以及受心靈指令支配的各種軀體性的操作;所謂“外行”是指服務社會的各種行動,包括幫助他人、關愛社會的各種具體舉措。其次,“內功”與“外行”又是不可分離的。只有內功,沒有外行,內功得不到“溫補”,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內功成就;反之,只有外行,沒有內功,個人的修行境界就不能提升,外行也可能出現偏差,所以必須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既完善自己,又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
從內容上看,行善的範圍是很廣的,凡是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行動都可以當做善事。不過,就修道的快樂境界而言,只有行善舉動是不夠的,還得有樂施的主觀願望。只有主觀上具備樂施的願望,才能具有真正行善的意義;否則,行善就可能被附加上許多條件,例如資助某個孤兒讀書,同時讓孤兒經常露臉為宣傳資助者服務。這種“行善”實際上是“有償”的,讓人感覺華而不實,往往給被幫助的人投下一種似乎欠人之情債的心理負擔。道學把行善與樂施結合起來,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行善既是實施者主觀上真正樂於做的,是出於天性自然的;其次,行善不可以對被幫助的人附件什麼條件,應該是出於一種真誠的幫助。
一般來講,人們往往把行善理解為提供物質的或經濟上的幫助,這當然很重要。因為物質經濟是保證人們基本生存的需要,人們要生存首先得有吃有穿,得有房子住等等,所以提供物質、經濟幫助,被社會所讚賞,是很自然的事。在這個問題上,道學有許多論述,很有見地。例如《太平經》的“周窮救急”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看法。該書卷65《興衰由人訣第一百一》説:“夫饑者思食,寒者思衣,得此心結,念其帝王矣,至老不忘也。思自效盡力,不敢有二心也。恩愛洽著民間,如有所得奇異殊方善道文,不敢匿也,悉思付歸其君,使其老壽。是故當以此賜之也,此名為周窮救急。”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30-231頁。
在《太平經》看來,饑餓就會想著吃飯,寒冷就會想著穿衣,這是人的本能。如果帝王能夠在基本需求上對貧窮百姓提供幫助,那麼百姓們就會感恩戴德,唸唸不忘,發自內心地效力。因此,解決吃飯、穿衣的基本需求,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帝王來説就是最大的善舉。
《太平經》把幫助的主要對象放在社會下層的弱勢群體,認為社會的最高管理者帝王有責任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而社會上的富有者也應該幫助弱勢群體,因為富人既有實施社會救濟的物質條件和能力,也有“周窮救急”的社會責任。它指出:“夫人蓄金銀珍物,多財之家,或億萬種以上,蓄積腐涂,如賢知以行施予,貧家樂,名仁而已,助地養形,助帝王存良謹之民。”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46頁。
按照《太平經》的立場,富人能夠周窮救急,這是“德洽天地”的事,應該大力提倡。《太平經》這種理念是老子《道德經》第81章“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思想的繼承和發揮,體現了道學一貫的行善精神。
周窮救急,在物質上提供幫助,這是令人快樂的事情。一方面,雪中送炭,被幫助的人化解了燃眉之急,可以轉憂為喜;另一方面,在物質上幫助人的人,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因為他的價值得到體現,社會對他的舉動給予充分肯定,從而形成了良好精神狀態,這當然是很快樂的。
除了在吃穿等問題上提供幫助之外,道學所謂行善還包括在精神方面的幫助。老子《道德經》講“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其中的“救人”是沒有限定範圍的,即在對象上沒有限定,在方法途徑上沒有限定。既然沒有限定,對於那些精神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救濟,這便是題中之意了。
在精神上提供救濟,很重要的一點是道德教化,引導人們從善去惡,這一點也是《太平經》反復強調的。該書卷67説:“小為德,或化千數百人,大為德,或化萬人以上。因使萬人轉成德師,所化無極。”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50頁。
在精神上進行教化,可謂功德無量,應該長期開展。這樣的思路符合道教文華精神,因為所謂道教在本質上就是要實施道德教化,引導人們去惡從善。故而,道教可以説就是以延年益壽、濟世度人為特點的善教,即以善為基本精神的思想文化教育。
在精神上提供救濟,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來講具有很大作用。在這方面,筆者深有體會。記得10年前,有個朋友找我,談起一樁憂心事:他的兒子在美國讀大學,成天上網,到了癡迷而不能自拔的地步,由於生活在網路的虛幻世界中,這個年輕人非常自閉,精神恍惚,無所適從,連講話都結結巴巴。這位朋友請求我:救救他的孩子。我答應他將孩子帶來學習道教文化。不久後,他把兒子帶來,與我見面,辦理讀研究生的手續。入學之後,我對這個學生提出特別要求:一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他讀道教經典與相關研究著作,從《道德經》的翻譯版本讀起,然後讀關於道教歷史的書,再根據其歷史線索,讀《太平經》、《老子想爾注》、《鐘呂傳道集》、《悟真篇》等;二是要求寫讀書筆記,每週檢查一次;三是安排一些同學經常與他對話,改變其封閉性的生活。四是安排田野考察活動,帶領他到一些道教宮觀參觀訪問,在感性上了解、認知道教生活旨趣。由於安排的各種學習考察活動較多,這位以往沉迷網路的美國學生來到中國之後不得不減少上網時間,甚至很少上網,原來虛弱的體質也逐步增強,改變了精神狀態,成為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能力的快樂的人,並且獲得中國哲學專業的碩士學位。後來他父親談起這件事:非常感慨地説:“感謝你救了我的孩子!”其喜悅心情溢於言表,我看到這位朋友喜上眉梢,也樂了。
總之,行善樂施,是可以獲得群體快樂的事情。對此,《太平經》有這樣的概要性論述:“為德不止,凡人莫不悅喜。天地愛之,增其算,鬼神好之,因而共利祐之。”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50頁。
文中的“為德”也就是行善積德;而“凡人”指的是所有的人,既包括行善積德的人,也包括那些因為行善積德而受益的人。在《太平經》看來,不論是行善樂施者還是因為行善樂施獲益者,都會喜悅。不僅如此,天地關愛行善樂施的人,會給他增加壽命;而“鬼神”也會一起保祐他。這種説法初看起來顯得有點神秘,但仔細推敲則也是合乎大道常理的,因為行善積德,心情快樂,有益健康,也就延年益壽;至於“鬼神共利祐之”,這是符合道教基本信仰的。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從上古祖先崇拜的固有傳統那裏繼承了鬼神信仰,由於相信鬼神存在,行善樂施也就具有無窮無盡的支援和力量。因為按照道教的信仰,鬼神是無所不在的,人的善舉感動了天地鬼神,因而能夠得到鬼神的保祐,快樂就在過程中産生,不斷昇華。就一般社會人士的角度來看,關於鬼神保祐的説法,則可以理解為行善樂施造成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聚集了有利於眾人生存的善氣,老子《道德經》把這種狀態稱作“德交歸”,即一種美好的讓人心情舒暢快樂的道德元氣的流行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