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國古代並無“幸福”一説,但從今人對幸福的理解,幸福無非是美好生活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人從古到今天天都在追求幸福,而道家所提出和實踐的整個一套思想觀念其實也是一種幸福觀,即應該如何理解幸福和實現幸福的觀念。在今天看來,道家不僅提出了一整套對人生幸福的根本理解,而且還進行了廣泛的實踐,為傳統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事實上,從今天的立場考察分析道家的幸福觀不難發現,它在當今世界人們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不僅表現在理論上,而且更體現在實踐上。那麼道家到底是如何來把握人的幸福的呢?其對幸福的認識有什麼樣的特點呢?道家幸福觀的當代意義到底有哪些呢?本文就對上述問題做一個簡要的討論。
一、道家幸福觀的基本內容
道家究竟是如何理解人的幸福的?如何才算生活的美好?根據考察,作者認為道家判斷生活是否幸福主要是從五個方面來進行的,這也就是道家幸福觀的五個基本內容:
1.合道順道的生活性質
根據道家的認識,幸福生活在根本性質上應是合道順道的生活。天地萬物,合道順道則生,悖道逆道則死。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一個人要有幸福的生活,必須按照人之道和物之道生活,也就是要根據人和物的道即本質規律來安排生活的各種活動,順應人和物的本質規律進行活動,這樣,人的生活才可能是順利的、愜意的、幸福的;否者,違背人和物的本質規律來進行活動,帶來的必然是對人自身的傷害,導致人體的身心痛苦,甚至致人死亡,這樣的生活也不可能是幸福的生活。總之,在道家看來,只有符合道的生活才是有利於人的生活,也才稱得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人的生活必須遵循人體之道、社會之道和事物之道,悖道之人為、主觀、想當然的生活都不可能帶來幸福。
2.身心健全的身體狀態
在道家看來,人在本質上是身與心的統一,所以人的健康存在必然是身與心的和諧統一。很顯然,對人來説,幸福生活的一個基本前提就身與心的健全、身與心關係的和諧;如果身體或心靈出現缺陷和疾患,身心關係失調、失和,甚至身心衝突、精神分裂,人的生活必然無法正常進行,輕則生活品質下降,重則身心衝突、相互傷害,生活痛苦。所以對道家來説,貴生養生,注重身心調養,促進身心康健和諧,就成為生活幸福的應有之義。身心不健,身體為病痛折磨,精神煩惱抑鬱、躁動不安,身心不能認同、失調衝突,生活自然也不可能幸福快樂。
3.道法自然的生活滿足
幸福生活必然是合道順道的生活,不過應該如何來判斷合道順道呢?根據道家的理解,其判斷的基本標準就是“道法自然”,也就是看生活是否體現了道的根本特性——“自然”。如果體現了道之自然,就説明是合道順道的;反之,如果違背了道之自然,就是悖道逆道的。“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固然,所以道之自然實則指符合事物自身的本性和規律的表現。生活的自然所反映的就是生活按人自身生理心理的本性進行,人的各種自然需求得到滿足,不壓抑自己的需要和本性,也不人為過度地滿足和表現自己的需要和本性。饑餓則進食,乾渴則飲水,困頓則睡眠,寒冷則添衣,愛欲則媾和,孤獨則交往,情鬱則發泄;不過其活動和滿足又不超過自然的尺度,不過分地追求和享受,保持不過不及的狀態。
4.虛靜逍遙的精神表現
生活幸福雖然也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感受和狀態,因為一個人生活的幸福與否首先體現在這個人對生活本身的感受上,而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個人在生活感受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滿足、愉快、愜意、自在的心情。這種心情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虛靜逍遙、快樂自在的精神境界。虛靜則心中無物、意中無念,意味著內心沒有煩惱和痛苦,心情安詳、寧靜;逍遙則心中無礙、神意暢達,意味著心情沒有抑鬱、結滯,神情輕鬆、自在、歡暢。道家認為,按照人及天地萬物之道來生活,在生活中保持人與物的自然之道的狀態,人就可以進入虛靜逍遙的境界,並可感受到快樂自在的生活幸福。
5.自然超脫的價值追求
個人對幸福的感受最終依賴於價值評判。道家之所以更能讓人感受到幸福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套以到為最高追求的自然超脫的價值體系。如能以道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追求合道順道、自然無為,不僅有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而且能超越生活的世俗層面和利益得失,擺脫生活中各種事務羈絆和煩惱痛苦,使生活超脫自在、幸福快樂;相反,將人為、不自然的東西作為追求的目標,則不僅不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還會給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當以道為最高追求的自然超脫的價值在一個人身上得到體現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一種自然超脫地對待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態度,自然平和地看待各種生活問題,不為身外功利之物所牽、所累,安時處順,隨順自然,這樣,他也就可以享受到生活的快樂、自在和幸福。
二、道家幸福觀的特點
1.自然本真性
道家幸福觀的自然本真性是指道家幸福觀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體現,是人的自然需求和自然特性在人的各個方面需要的具體展現,也就是説,道家幸福觀反映的是在沒有人為因素和外部因素影響下人對美好生活的自然表現。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崇尚事物的自然本性,認為人最可貴的也是它的自然本性。所以在道家看來,最理想的生活也應該是反映人的自然本性需要的生活,那種違背人的自然本性的,以人為的、外在的標準來評判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而且會對人帶來傷害。無疑,道家對幸福的認定和追求是對社會中過多的人為因素和外在因素干預和影響個人生活的否定;在一個很容易使人失去其自然本真品質的環境條件下,道家幸福觀無疑更能體現人對幸福的真實追求。
2.完整合理性
道家幸福觀的完整性是指它對幸福的追求體現了人對美好生活的完整追求,包括了人的生活各個方面,不管是人的生理生活還是人的精神生活,不管是人的自然生活還是人的社會生活,都是道家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方面。在這一點上,中國傳統的儒家和佛教則更傾向於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較為忽視生理和自然生活的滿足和享受,表現出幸福觀上的不完整性或偏頗性。
道家幸福觀不僅完整、全面,而且還具有科學上的合理性。這種科學上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它是根據人的本質特性來認識和理解人生活的幸福內涵的。道家把人看成是形氣神的統一體或命與性的統一體,根據道家的認識,人的存在離不開形氣神或性命的任何一方,人的生活必然是包含形氣神或性命各方面內容的完整生活,而生活的幸福也必然是能滿足形氣神或性命各方面需要的健康愉悅生活。每個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也知道,只是滿足形氣神或性命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生活不可能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只有滿足形氣神和命與性各個方面需求的生活,才是真正完整的幸福生活。
3.現實生活性
道家幸福觀的現實生活性是指道家所理解的幸福是一種現實實際生活的幸福,是一種可以通過現實努力實現的幸福。具體來説,道家幸福觀的現實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道家幸福是一種具有現實存在性的幸福。道家幸福觀的最大特性在於它強調的幸福是現實生活的,它是人們的現實願望的反映,它是通過現實的努力可以實現的幸福。與道家幸福觀相比,儒家和佛教追求的幸福則更具有非現實性和超現實性。儒家和佛教的幸福雖然更具有社會的崇高性,但這種幸福在現實社會中卻是很難實現的,也是普通人所無法追求和達到的,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按照這種理想的幸福觀的要求去做,並達到思想上的自覺性,實現較高的人生幸福境界。對大多數人來説,要把這種幸福模式作為生活目標來追求則存在相當大的困難,況且大多數人也不會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然現實需求,承受長期的身心痛苦去追求這種理想的幸福。
4.自我實現性
自我實現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價值觀。根據作者的研究,中國古老的道家與現代西方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理論存在驚人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不僅表現在其價值觀上,而且表現在二者所追求的幸福人生上。從價值觀上來看,道家幸福觀充分體現了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追求。道家肯定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把它看作消極的東西;強調自身存在的價值,對自身存在安然接受;認為精神的價值高於物質的價值,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高於低層次的身體需要;主張自然價值高於人為價值,自由價值高於紀律價值。以上這些與自我實現的價值都高度契合。正是道家思想價值追求所體現的自我實現特性,展現出了道家幸福觀的自我實現特徵。
5.身心健康性
根據作者的研究,道家幸福觀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從身心的哪一方面看,對個人健康都是有益的。從身的方面看,道家強調順應人的自然生理欲求,滿足人的身體需要,這就可以保障身體的基本需要,到達身體的健康;同時它又主張自然樸素的生活,反對生理上的過度滿足和保護,這又可以避免像營養過剩等身體損傷問題。從心理方面來看,其主張對各種身心的自然需要的滿足而不是人為地抑制,保持自由超然的心態,這就可以使人的性情得到愉悅,不會給人帶來思想上的壓力和焦慮,使精神能進入一種自由寧靜的狀態;同時它又反對在性情上的過度放蕩,又可以避免身心的過度耗損。從身心關係方面來看,其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增進身心各自的健康,而且能促進人的身與心的親和力,使身心的和諧程度得到提高,其保健作用亦顯而易見。總之,在人的身心的各個方面,道家幸福觀所追求的生活方式都具有明顯的健康特性。
6.社會有益性
道家幸福觀不僅有助個人健康,而且也對社會有益。其社會有益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道家幸福觀實踐有利於提高社會成員的基本素質,生理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減少社會醫療保健資源的耗費,思想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則有助於推進社會精神文明發展。其次,道家幸福觀有利於人們心態的調整。道家幸福觀對社會成員精神品質的提升有利於人們心態的調整,使社會成員具備更健康更平和更利於社會交往與合作的能力,這自然有利於和諧社會建設。同時,道家幸福觀所倡導的順其自然和自由超然的心態則不僅有利於于個人的精神健康,而且對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對於寬容地處理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對於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建立,都具有良性的作用。第三,道家幸福觀有利於減少社會矛盾,避免社會衝突。道家幸福觀反對把對社會資源的佔有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也不會把與別人的競爭作為人生的目的,這就可以使人用更自然平和的方式來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這對解決有限資源分配中的社會矛盾和衝突無疑有重要的作用。
三、道家幸福觀的當代意義
道家雖然是一種古老的思想價值體系,但道家幸福觀在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至少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可以為人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價值的目標和範式。
今天的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更加健康、愉快而且富有生活品位?對於這個問題,現代科學誠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回答生活健康的問題,但卻無法圓滿回答生活的愉快和品位問題;而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則可以回答生活的道德水準問題,但卻很難讓人生活得愉快自在。唯有道家所提供的生活目標和模式能兼顧以上幾個方面,讓人生活得健康、快樂且有品位。事實上,道家雖然是一種古老的思想體系,但它所提出的對人生幸福的理解卻包含了對人性的完整認識和理解,其思想價值的實踐不僅有益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充實人的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質,使人的生活過得更加愉快、自在和幸福。
第二,可以為人們的幸福生活提供思想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引。
就今天人們的生活來説,大多數人都只能根據科學來安排生活的內容,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只能涉及生活的某些方面的內容,也就是現實生活的內容,很難提供完整的生活幸福之道。而道家的幸福觀則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為人們提供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價值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引。事實上,道家完整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可以説也是關於人生幸福生活的完整理論和方法,其養生思想理論有助於人們認識和理解幸福生活的原理和機制,而它的各種養生方法則無疑可以成為今天人們達成幸福生活的技術指南和方法指引。
第三,可以為人們調整生活態度和心態提供良好的思想機制和方法。
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無疑有了極大的提高,但許多人仍然感到不幸福,究其原因無疑是在對生活的認識和判斷上出現了問題,是生活態度和心態出了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很顯然不是靠無限地滿足人對物質生活的需要,靠這種辦法也是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方法是調整對生活的態度和心態,通過重新確立對生活的判斷標準和判斷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道家通過其自然無為、虛靜超脫的幸福生活價值觀,無疑可以更好地調整人們的生活態度,做到更自然、更平和、更超脫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並獲得更多的自在感和幸福感。事實上,道家幸福觀可能是最能給當代中國人帶來生活幸福感的幸福觀了。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