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尊道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道”,是先哲深入觀察自然、深刻研究自然規律的結晶。正以其研究的是無所不包的宇宙,所以其價值具有最高的科學性和普適性,是人類一切社會文化活動的總綱,遠遠高於單純研究具體某一學科、領域的學説。從語言邏輯、修身養性、地理環境研究、用兵制勝之道、社會治理到治國方略,無論什麼樣的學派,無論其如何博大精深,總不能超越“道”的範疇,都只是“道”文化的分支。
唯其如此,“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底,影響了泱泱大國幾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視研究“道”文化,不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更有益於指導小至個人修養,大至國家治理、世界和諧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
“道”文化的發展,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胚胎于黃帝,集成于老子。老子降生的春秋時代,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第一個高峰期。老子以其超凡卓絕的智慧,發現了“道”的存在,總結了“道”的規律,並對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作了深刻的研究闡釋。這是人類智慧目前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八十一章,僅僅五千余言,卻闡明瞭“道”之體用,囊括大千世界,巨細靡遺。
對“道”及與“道”密切相關的“德”,歷代名流賢達,均有探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普遍承認“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其運動法則。老子説:“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孔子又説:“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南懷瑾先生説:“道是形而上的全能及本體,是形而下的眾物、情理及運動法則(規律)。”毛澤東也説過:“道是宇宙之間的普遍真理。”
二、貴德
“道”是規律、準則,不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必然通過具體可感可見的事事物物體現。宇宙的本體是道,宇宙生化萬物的功能是德。“道”是本體,“德”是“道”的作用,“道”與“德”互為表裏,不可分割。所謂“德無道不立,道無德不載。”老子又説:“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種關係猶如電流與電器的關係:電流是無形的,通過各種電器才能體現出電流的功能。如果沒有電流,各種電器也將是無用之物。
“道”的重要性,決定了“德”的價值和意義。老子《道德經》共八十一章,三十七章講道,四十四章論德。第五十九章中説:“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有了“德”的積累,可以達到“無不克”的境界,不論是個人修身養性還是治國平天下,其價值與意義可想而知。道家所倡導的“慈”、“儉”、“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成不居”等,都是以這個“德”為中心。而儒家思想仍然遵循“以德為先”這一文化理念,同時用不同的文字把“德”表述為“仁”。而儒家經典中所講的“明明德”、“止于至善”、 “克明俊德”、“道盛德至善”等等理念,也正與道家崇德的思想是一致的。
“德”、“仁”、“善”等概念,雖表述不一,但殊途同歸,均是指符合“道”的、對人類生存發展有益,符合人類終極目標的種種行為做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有史以來,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德”盛而國興,“德”衰而國亡,概莫能外。普通人立身處世,自應以之為根本準則。這是真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也只有這樣益民利國兼利天下的文化思想,最有生命力,最有價值。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一章中説:“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生育萬物,為萬事萬物的生發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德”蓄養萬物,使萬事萬物的生發成為事實。“道”與“德”是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父母”,所以人類社會必須“尊道,貴德”,這是合乎人類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有道德才能安身立命,成就事業;“有道德始成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孫中山語)。人類生存的意義何在,人類究竟應該怎樣生存,全部著落在“道”、“德”二字上。這一文化思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