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是一個重視現實人生的宗教,積極致力於把現實世界建設成美好的人間仙境。在這個人間仙境裏,社會祥和安寧,富足公平,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之間和平共處。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以“慈愛”為本的開放、包容、同情、寬容的精神。《度人經》中説:“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追求太平,構建和諧是道教追求及嚮往的社會模式。
道教的“齊同慈愛”思想源遠流長
道教主張的是一個理想的“太平社會”,“太平”是道教社會觀的主要內容。早期道教的一派“太平道”以《太平經》作為主要經典。《太平經》卷四十八載:“太者,大也,乃言其積大行如天,凡事大也,無復大於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無復姦私也。”《太平經鈔》稱:“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無復有害,故曰太平。”用現在的話來講,太平社會就是最大的平均,最大的和悅,這個社會是穩定而沒有干擾的社會,是沒有暴力和壓迫,也沒有不安和失落的社會,要達到“社會太平”。“道”最大的特性體現于道的博大,像江海一樣容納百川之流。在道的視野下,萬物自然生化,宇宙自然和諧。道教主張博大包容的精神,人們應當虛懷若谷,寬以待人,以平等之心對待一切。為此,道教提倡虛懷若谷、平等包容的胸襟。
道教的“齊同慈愛”思想,是道教濟世利人的教義的集中體現。在世俗社會中,物我之間、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直至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國家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道教教化世人要致力於促進社會、國家、人群之間的平等、寬容與和諧,主張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做到儘量平等,相互之間儘量包容和寬容。與“齊同”精神相關聯,道教大力倡導的“慈愛”。在道教經典《度人經》中,對慈愛的具體內容有這樣的論述:“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忌,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泰民安,欣樂太平。“慈愛”的核心思想概括為一句話,就是要平等愛物,包容與寬容,就是要樂人之吉、憫人之苦、救人之危、賑人之急。道教要求信徒們要傚法“道”的寬容品格和上善之慈愛,以其宗教特有的憫愛之情,廣而大之,慈心於物,憫及一切,即善待一切生命,包括昆蟲、鳥獸及草木等等,使物種繁榮,人心和平,社會和樂,自然和諧。道教的包容與寬容精神,培育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這種精神體現在文化方面,表現出一種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態度,像海納百川一樣地融攝百家之長以不斷地豐富自己,既沒有自閉性,也沒有排他性,這種精神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視野和胸懷,對於中華民族寬容並包,平等博大精神的培育和發展,起了非常巨大的影響。“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教主張“慈愛和同”,要求以慈愛之心和誠信之行對待他人。社會和諧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幫助和誠信友愛的基礎上。因此,道教這種博大寬容的平等精神,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道教倡導和諧寬容
和諧是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中國人講求“和為貴”,天地不和,陰陽失衡,災難頻仍;人類不和,紛爭四起,生靈涂炭。因此,道教強調以“和”為本。維護世界的和諧。要和諧,就必須寬容。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所構成,由此決定了人們在信仰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樣性。我們應該彼此尊重,互相寬容。要和諧,還須心懷慈愛,不殺不爭,不恃強淩弱,以友善的方式對待他人,促進人類的和平。主張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處。在道教看來,財富應為人類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獨佔,《道德經》説:“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富有者有責任周濟貧困者,發達國家也有責任援助發展中國家。道教希望建立公平的社會秩序,不斷縮小貧困差距,從而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
“海納百川”出自《莊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納之”。“有容乃大”出自《尚書周書君陳》:“有容德乃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表明處世之方。意指海之所以浩瀚無邊,是因為其容納一切河流之水。以此來比喻一個人要氣度和胸懷寬廣,就不但須寬容別人,還要不斷的吸取不同的知識。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是因為它有接納百川的容量。人生存在這世界上,過的是群體生活,有地域、風俗、言語、文字的之不同,性別、年齡的差異,地位、身份、職業的類別,思想、信仰、興趣亦各有不同,雖然大家有這麼多的差別,但隨著因緣和合,彼此還是息息相關,共同寄寓。
港澳區域合作共創雙贏
一九九七七月一日及一九九九十二月二十日,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及蓮花區旗分別在香港及澳門兩個中國的特區冉冉升起,標誌著我國偉大的政治思想家鄧小平先生“一國制”的構想變成現實,香港及澳門史也由此掀開新的一頁。
香港、澳門分別成功回歸祖國,為日後解決台灣問題作出典範及突破。在國際政治舞臺及輿論上,一直十分關注及討論“一國兩制”實踐的成敗。當時首先為人談論港澳合作共建雙贏。回歸後澳門開放賭權、引入外地經營者後,澳門經濟即以博彩業為龍頭,帶動旅遊、會展業等産業的發展。其成效反映于連續數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政府盈餘大增,失業率連年下降,市民的收入亦隨之上升。香港經濟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其他行業如物流、旅遊亦有一定增長;特別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落實,加上自由行及香港一些傳統優勢,如良好的基建、通訊等,使香港擺脫亞洲金融風暴的困境,經濟回到正軌。香港以金融、物流業為發展主導方向,澳門則以博彩旅遊業為主幹,港澳兩地産業各有特色,“合則兩利,分則兩敗”。如果能互相合作,共同組成品牌吸引海外旅客,不但能克服兩地旅遊業的一些困難,更可推動兩地旅遊業的發展,對港澳經濟有一定推動作用。香港可以利用本身的大型會展場地、優良的交通和通訊設施,吸引國際性大型展覽和會議在港舉行,同時,可以連帶香港旅遊産品和澳門旅遊産品一同向外推廣,打造“香港開會,會前會後於澳門短暫休息消閒”的形象,將港澳兩地遊組合成獨一無二的旅遊套餐,其潛力之深厚無從估計。澳門方面,極力爭取一些地區性、中小型規模的會議展覽在澳舉行。這樣,港澳合作包攬更多會展活動之餘,又可將兩地旅遊業包裝起來,一同向外推廣,兩地利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收益。
澳門的旅遊業一直被批評較少適合一家大小的項目,香港的大型主題公園可以彌補澳門的不足;反之香港旅遊景點較少,若加上澳門歐陸風情和博彩娛樂,則可豐富香港旅遊業的內容,更有效地吸引外地旅客,減少兩地旅遊業對內地旅客的依賴。除會展業及旅遊業外,港澳兩地可進一步在其他領域上加強合作與交流,如行政、法制、文化、社會公益事業……,有助推動港澳市民學習對方的長處和彌補自己的不足,港澳兩地的合作,不但對兩地社會及市民有所得益,亦可對其他泛珠三角合作省份起示範作用,在將來“9+2”合作中,香港和澳門將起到示範和龍頭作用,帶動泛珠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即將動工之際,港澳合作更見重要。
粵澳區域合作互惠互利
除了港澳兩地合作互補外,今年3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標誌粵澳合作邁向新的里程,開啟了“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的新篇章。《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涵蓋了粵澳經濟、社會、民生和文化等領域,明確了新形勢下粵澳合作的定位、原則和目標,確立了合作開發橫琴、産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與便利通關、社會公共服務、區域合作規劃等合作重點,提出了共建粵澳合作産業園區等系列舉措,並完善合作機制等保障機制安排。充份體現粵澳兩地日後的發展,包括共同開發橫琴和便捷通關,有利粵澳兩地經濟適度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包容是我國歷來的美德
唐朝強盛的原因,前兩條就是開放的社會風氣、活躍的國際交流。唐朝的開放和國際交流頻繁有諸多史實為例:隋朝時,和中國通商的國家只有十幾個,到了唐朝,已迅速發展到幾十個國家;唐朝時,周邊各國(如新羅、日本、天竺)紛紛向中國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原文化,僅貞觀年間,日本派出遣唐使就有十多次,而天竺的遣唐使,則千里迢迢送來了鬱金香及菩提樹等,對於外來的文化和人才,唐朝一律笑而納之,一再鼓勵外國人來華貿易、讀書,甚至讓他們做官。可見,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高峰,其文化的發達、經濟的昌盛、社會的和諧,幾乎是無以匹敵的。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其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成因果關係。
國際性合作共創豐盛祥和、美好的世界
這樣的開放就是我們要説的“容”。從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唐朝人的自信,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擁有強烈的大國意識,而這種意識和“容”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良性迴圈,進一步促進唐朝社會進步,同時更加彰顯出其博大的胸襟和氣度。今日中國的發展,與盛唐不遑多讓。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和文化大國,中國的力量逐漸得到全世界的認同。國家領導者深明有容乃大,能“容”才能促進中華再崛起。我們的國門已經打開,而且是大開特開,“容”的空間早已拓展出來。現在的中國對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均抱著“對話合作、互利期贏”。平等對話與互利合作,創造共贏局面,造福全世界人民的理念。胡錦濤主席于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的致辭時表示:“面對新的時代要求,亞歐雙方應該進一步利用好這一平臺,加強對話,擴大共識,增進信任,深化合作。亞歐雙方應該尊重各自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發展模式,提高對彼此發展政策和方向的認識。亞歐雙方應該本著開放的精神,充分利用經濟互補性強這一優勢,既深化現有合作,又不斷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通過平等對話和磋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亞歐雙方應該加強協調和配合,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國際能源市場、糧食市場穩定,加強防災減災領域合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促進多邊主義,促進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的妥善解決,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亞歐雙方應該弘揚平等、開放、包容的精神,提倡不同文明和諧共處、互相學習、彼此借鑒,共同為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作出貢獻”。
寬容是人類最美好的品格,有了寬容我們才相互尊重及溝通,消除隔膜。而寬容與慈愛相映成輝,讓人們彼此相愛,對話合作更成為人類實現和平的重要途經。儘管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的種族、宗教及文化,但人類祈願和平,主張尊重、慈愛、寬容,信仰真、善、美的心卻是不變的。用愛心來化解誤解和不悅,相互幫助,相互激勵。用誠摯及慈愛的心消解一切的阻隔,從區域性至國際性的衷誠合作,互惠互利,共創豐盛祥和、美好的世界。
(吳炳鋕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
參考書目:
1. 閔智亭:《建設和諧美好的人間仙境》,《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08月23日第四版。
2. 楊世華:《當代道教教義思想建設的幾點思考》。
3. 朱越利:《自然無為,真靜應物—論道教教義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和文化》,香港道教學院道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論文集
4. 陳耀庭、劉仲宇:《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5. 霍克功,余 葶:《道教文化與和諧社會》,中國宗教雜誌社
6. 《促進港澳合作共建雙贏》—香港調查研究中心
7.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亮點解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政策研究室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