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7-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3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5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的本質:民族宗教抑或全球宗教
陳鼓應先生曾説,當代的“全球視野” 概念,相應于莊子“以道觀之”之説,吾人極能贊同此説。只是,大道無形,“道” 在本質上原本就不受任何界線的束縛,一旦真的要“以道觀之”,“道”就不止是莊子説的“道”,也不再屬於中國的了。以“道”觀人世間的風雲變化,既是要超越和包容一切現狀,又是要重視具體事實的外延與內涵,無疑在主動上更超越“全球”的立場。
回頭看美國全國師資培育檢定委員會給“全球視野”下的定義,這套配合著美國學校推行“全球教育”而作的界説,和“以道觀之”之説法,可謂古今相應;其人間立場主張多中心論,既是超越地方、國家、區域的視角,又要包括所有地方、國家、區域的視角。按其説法,“全球視野”就是“理解不同國家和人民,以至他們對影響國境內外的議題,包括政治、經濟、生態、社會觀念與價值觀等,乃是處於互相關聯也依賴互動的動態;同時,要允許對所有事態或課題擁有不同的視角。”[1] 可是,“全球視野”畢竟是由當代西方提出的概念。在中國古人那裏,同樣的説法可以借用孔子的兩句老話表述:“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中庸》)。而且,相應于西方人的“全球”,中華古人的集體文化意識裏本來就有個“天下”的概念。所謂“全球視野”的態度,和《禮運大同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講信修睦,”是完全可以對應的同理態度。
再説“視野”,它不必要是大眾的共同觀點。同一件事,人們可以從地方、國家、區域或全球等等不同的視角去解讀。當然,個人或群體的認知方式以及認識水準足可反映其全球化的程度。由此回望道教歷史,我們常説道教是個民族性的宗教,其實不然。民族性不見得是道教原來的主張。從道教史看,道教長期深受儒道世界觀和價值觀熏陶,自覺上的人間目標是追求《道德經》四十六章所説的“天下有道”,其世界觀原本就不止于重視民族立場,而且是要超越“民族”的本位看真相。
以《道德經》為證,它影響下的道教本該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宗教。古人認識的世界範圍有多大並不是問題,重要是《道德經》本來就已經保持著超越國家、區域和族群的世界意識,一再就“天下”的概念討論各種議題。自漢代道教形成教團以來,諸經典關心的也是如何濟度“天下”,如一般認為成書不晚于四世紀的《女青鬼律》即提到“役使天下邪魅邪殃,助道興化,使天下道氣宣佈,邪逆賓伏”。[2]以《元始天尊説北方真武妙經》為例,元始天尊對玄帝的終極交待是“見存獲慶,天下和平”[3],玄帝的修道大願也是“誓斷天下妖魔,救護群品”。[4]用現代的詞彙,從《道德經》到《元始天尊説北方真武妙經》以及其他諸多經典,所重視者“天下”蒼生,相等於當代習用的“全球關懷”。
今天的道教會停留在民族宗教的面貌,甚至幾乎讓人錯覺為“漢族宗教”,其實有它的歷史原因。中國諸朝代在強盛時期皆以天朝觀念面對四方八面,除了非漢族在“夷狄入中國者則中國之”的過程中接受道教,邊境少數民族也受道教影響。這方面的常識性説法不少,包括丘處機遠到大漠向蒙古大汗勸道止殺,即是一例。此外,道教也將庚申信仰等系列道教文化傳到日本,使得尊崇天皇的信仰體制也是依據諸多道教元素建構。[5]當天朝意識強而有作用,道教不一定會迫切需要對外傳教。
但是,一旦近代中華積弱,道教就和中國命運一起浮沉。加上道教上層長期依付代表國家政治領域的皇朝,更缺乏與民間草根互哺的生命力。到後來,道教有很長時間受到許多知識界詰難諷嘲。道教近百年發展曲折的命運,才是它無從在實質上升展“天下”觀念的原因,甚至淡化了。因此,歷史上源自中華、有志於世界的宗教,最終保留著民族宗教的態勢。當我們引用魯迅説的“中華文化的根底在道教”,實不能忘記老子的教導從來不限于“中國”,《道德經》第二章表明,老子更注重天下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道德經》一再使用“天下”二字形容所知的現實世界,六十七章對“三寶”的定義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其視野早就是鳥瞰“天下”的視野。
到今天,傳統上被定義為世界宗教的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無疑早已經是超越國家與族群邊界的“全球化”宗教。可是,如道教、印度教和錫克教,實際上亦是隨著原來信仰群體散播全球以至落地生根。認真了解全球圍繞著各種議題的社會運動,看它們投射在宗教發展層面的影響,或可發現,全球宗教景觀已經趨向多中心的格局,朝向宗教多元論、宗教對話、合作以及共同重視普世的社會關懷議題。這比起過去不少教派公然進入他人土地宣傳宗教單元論,是對道教有利的。
從道教組織的國際佈局看,若根據世界地圖尋找道教膜拜場所,肯定會發現道教是跨越國界的宗教,而且它落地生根的每處具體地點總是面向當地社會。從這意義上説,道教傳道的對象已經不應考慮華人為主;在多元的土地上,道教徒應通過宗教建構自己被他人欣賞的特色,它可以是曾經長期與民族文化相輔相長的宗教,內涵來自中華的豐富智慧與經驗,但不可能通過宗教把自己封閉成他人眼中無法理解的群體。道教界過去主要根植于中華民族內部,現在也應該坦然地認識眼前的全球化形勢是陌生也是充滿挑戰,積極參與和回應。
全球視野是一種鳥瞰天下的態度。在全球化概念未實現以前,任何人視角遠眺的盡頭都可以是“邊陲”。可今天世界越拉越近,尤其是全球交通科技和網路科技發達,人類世界在每一分秒都是無數邊的頻密互動,在全球範圍的意義上每個地方都是一個中心。嚴格上來説,任何宗教一旦面向“全球化”的客觀局勢,其結果取決於它處在每個“中心”發揮的作用。道教若無法面向世界,可能不只會遭遇本身格局的局限,而且在原來具有優勢的地區也會受到衝擊。
如果傳統的道教信仰本來具備了“以道觀之”或“全球視野”的特徵,道教要在當前世界維續下去,就必須重新定位它在全球化世界的“位置”,應當重視不只是信仰組織在地圖上遍佈的位置,同時也必須在意它必須擁有全球視野,還要考慮本教在全球視野下如何自我定位。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