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0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重構全球信仰版圖 道教不能缺席當代國際議題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8-30 09:27: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的本質:民族宗教抑或全球宗教

陳鼓應先生曾説,當代的“全球視野” 概念,相應于莊子“以道觀之”之説,吾人極能贊同此説。只是,大道無形,“道” 在本質上原本就不受任何界線的束縛,一旦真的要“以道觀之”,“道”就不止是莊子説的“道”,也不再屬於中國的了。以“道”觀人世間的風雲變化,既是要超越和包容一切現狀,又是要重視具體事實的外延與內涵,無疑在主動上更超越“全球”的立場。

回頭看美國全國師資培育檢定委員會給“全球視野”下的定義,這套配合著美國學校推行“全球教育”而作的界説,和“以道觀之”之説法,可謂古今相應;其人間立場主張多中心論,既是超越地方、國家、區域的視角,又要包括所有地方、國家、區域的視角。按其説法,“全球視野”就是“理解不同國家和人民,以至他們對影響國境內外的議題,包括政治、經濟、生態、社會觀念與價值觀等,乃是處於互相關聯也依賴互動的動態;同時,要允許對所有事態或課題擁有不同的視角。”[1] 可是,“全球視野”畢竟是由當代西方提出的概念。在中國古人那裏,同樣的説法可以借用孔子的兩句老話表述:“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中庸》)。而且,相應于西方人的“全球”,中華古人的集體文化意識裏本來就有個“天下”的概念。所謂“全球視野”的態度,和《禮運大同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講信修睦,”是完全可以對應的同理態度。

再説“視野”,它不必要是大眾的共同觀點。同一件事,人們可以從地方、國家、區域或全球等等不同的視角去解讀。當然,個人或群體的認知方式以及認識水準足可反映其全球化的程度。由此回望道教歷史,我們常説道教是個民族性的宗教,其實不然。民族性不見得是道教原來的主張。從道教史看,道教長期深受儒道世界觀和價值觀熏陶,自覺上的人間目標是追求《道德經》四十六章所説的“天下有道”,其世界觀原本就不止于重視民族立場,而且是要超越“民族”的本位看真相。

以《道德經》為證,它影響下的道教本該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宗教。古人認識的世界範圍有多大並不是問題,重要是《道德經》本來就已經保持著超越國家、區域和族群的世界意識,一再就“天下”的概念討論各種議題。自漢代道教形成教團以來,諸經典關心的也是如何濟度“天下”,如一般認為成書不晚于四世紀的《女青鬼律》即提到“役使天下邪魅邪殃,助道興化,使天下道氣宣佈,邪逆賓伏”。[2]以《元始天尊説北方真武妙經》為例,元始天尊對玄帝的終極交待是“見存獲慶,天下和平”[3],玄帝的修道大願也是“誓斷天下妖魔,救護群品”。[4]用現代的詞彙,從《道德經》到《元始天尊説北方真武妙經》以及其他諸多經典,所重視者“天下”蒼生,相等於當代習用的“全球關懷”。

今天的道教會停留在民族宗教的面貌,甚至幾乎讓人錯覺為“漢族宗教”,其實有它的歷史原因。中國諸朝代在強盛時期皆以天朝觀念面對四方八面,除了非漢族在“夷狄入中國者則中國之”的過程中接受道教,邊境少數民族也受道教影響。這方面的常識性説法不少,包括丘處機遠到大漠向蒙古大汗勸道止殺,即是一例。此外,道教也將庚申信仰等系列道教文化傳到日本,使得尊崇天皇的信仰體制也是依據諸多道教元素建構。[5]當天朝意識強而有作用,道教不一定會迫切需要對外傳教。

但是,一旦近代中華積弱,道教就和中國命運一起浮沉。加上道教上層長期依付代表國家政治領域的皇朝,更缺乏與民間草根互哺的生命力。到後來,道教有很長時間受到許多知識界詰難諷嘲。道教近百年發展曲折的命運,才是它無從在實質上升展“天下”觀念的原因,甚至淡化了。因此,歷史上源自中華、有志於世界的宗教,最終保留著民族宗教的態勢。當我們引用魯迅説的“中華文化的根底在道教”,實不能忘記老子的教導從來不限于“中國”,《道德經》第二章表明,老子更注重天下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道德經》一再使用“天下”二字形容所知的現實世界,六十七章對“三寶”的定義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其視野早就是鳥瞰“天下”的視野。

到今天,傳統上被定義為世界宗教的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無疑早已經是超越國家與族群邊界的“全球化”宗教。可是,如道教、印度教和錫克教,實際上亦是隨著原來信仰群體散播全球以至落地生根。認真了解全球圍繞著各種議題的社會運動,看它們投射在宗教發展層面的影響,或可發現,全球宗教景觀已經趨向多中心的格局,朝向宗教多元論、宗教對話、合作以及共同重視普世的社會關懷議題。這比起過去不少教派公然進入他人土地宣傳宗教單元論,是對道教有利的。

從道教組織的國際佈局看,若根據世界地圖尋找道教膜拜場所,肯定會發現道教是跨越國界的宗教,而且它落地生根的每處具體地點總是面向當地社會。從這意義上説,道教傳道的對象已經不應考慮華人為主;在多元的土地上,道教徒應通過宗教建構自己被他人欣賞的特色,它可以是曾經長期與民族文化相輔相長的宗教,內涵來自中華的豐富智慧與經驗,但不可能通過宗教把自己封閉成他人眼中無法理解的群體。道教界過去主要根植于中華民族內部,現在也應該坦然地認識眼前的全球化形勢是陌生也是充滿挑戰,積極參與和回應。

全球視野是一種鳥瞰天下的態度。在全球化概念未實現以前,任何人視角遠眺的盡頭都可以是“邊陲”。可今天世界越拉越近,尤其是全球交通科技和網路科技發達,人類世界在每一分秒都是無數邊的頻密互動,在全球範圍的意義上每個地方都是一個中心。嚴格上來説,任何宗教一旦面向“全球化”的客觀局勢,其結果取決於它處在每個“中心”發揮的作用。道教若無法面向世界,可能不只會遭遇本身格局的局限,而且在原來具有優勢的地區也會受到衝擊。

如果傳統的道教信仰本來具備了“以道觀之”或“全球視野”的特徵,道教要在當前世界維續下去,就必須重新定位它在全球化世界的“位置”,應當重視不只是信仰組織在地圖上遍佈的位置,同時也必須在意它必須擁有全球視野,還要考慮本教在全球視野下如何自我定位。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1 23: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