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7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學和書法的“和而不同”及其他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9-1 10:59: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周易係辭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 如果説“和諧”為“陽”的話,可以肯定地説,還有“陰”。“陰”就是“不同”。《道德經》説:“道生一,一生二”“萬物負陰而抱陽”;《莊子》説:“易以道陰陽”。依據道學一陰一陽、陰陽變化規律,亦即陰陽判分,陰陽協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變規律,因為“陽中有陰”,道學之道決不是單指“和”“太和”或“和諧”,還應有它的相對面。這個相對面究竟叫什麼?孫過庭《書譜》中提出這樣一個重要的觀點:“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這“和而不同”揭示了一切形式美特別是書法藝術美的根本規律——即統一變化規律,也和道學“一陰一陽”説暗合。道學和中國書法的“和而不同”,講的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面,更簡捷地説就是不光講道的“和諧”,還要講道的“和而不同”。這一命題的提出對於道學“和諧”理論的研究和書法藝術“和而不同”的研究,乃至大自然和人類社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方面或許有著積極的現實的意義。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説明,冀方家不吝賜教。

一、“道法自然”,大自然的基本特徵是“和而不同”

道學提出的“道法自然”就是“道”要傚法大自然。1994年我曾經一個字概括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根本規律,那就是——“易”字。我通過對甲骨文“易”字的分析,用太極圖即“陰陽魚”圖圖解,“易”字就是“陰陽變化”的意思。近二十年來,少有人響應。咱們想想,天地、日月、山水,公母、雄雌、男女、夫妻,中央和地方、政治和經濟、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生産和銷售、內容和形式等等都是陰陽及其變化的關係。就是科學再發展,進入數字時代、電腦時代,也是陰陽陰陽無數個陰陽、01010101無數個0101組成的,只是電腦運算速度快且能適時控制罷了。(詳見筆者《<易>義新探》,載1994年第三期《易學研究》)。正如前文所説“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大自然尚且有陽光和煦,有暴雨陰霾或者同時同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法自然”,除大道“太和”“和”外,還應有“和而不同”。中國書法講究“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為終篇之準”之“和”,也講究“不同”。清代書法理論家笪重光説“名手無筆筆湊拍之字,書家無字字疊成之行”,宋代姜夔説:“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又有三折;橫撇又有數樣。”如果字的筆畫、形體僅求和諧、統一、相同、整齊,用筆、用墨、結字、章法上缺乏“不同”和變化,缺少方筆圓筆、一波三折、快慢徐疾、濃淡乾濕的交替;字形缺少大小、寬窄、長短的不同;整體上分行布白缺乏參差錯落、穿插顧盼、跌宕起伏等等之變,違背了道學 “道法自然”的規律,少有書法“和而不同”的理論指導,如何將字寫得情意盎然呢?中國書法提出的“和而不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對道學“負陰而抱陽”的精深參悟,也是對大自然陰陽變化規律的效倣和模範。要不然,古今中外成千上萬的書法家都臨唐楷,將字寫得狀若算子,字字雷同,一字百同;排若梳齒,百行統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一面千紙,那還是書法藝術嗎?生命的情感的鮮活的中國書法藝術將會走進死衚同!大家知道,道學所説的“返樸歸真”“道法自然”,大自然本身就是“和而不同”的,譬如到處都是石頭,世界上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石頭;大家都長著頭、臉、眉毛眼鼻子嘴,一人一個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這也是統一而變化,“和而不同”。正因為這樣,“道法自然”也可以説:道法“和而不同”。

許多人提出要“精心創作”,一次國展備稿有人要寫一刀紙。而道學主張的“道法自然”“無”“無為”包括“無心”就是不故弄玄虛,不刻意追求什麼,這又是“和而不同”。中國書法創作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刻意追求,越難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就是這個道理。正所謂弄巧成拙,事與願違。所以,蔡邕《筆論》中説:“欲書先散諸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焉。”當一個人的基本功達到一定水準之後,在“不經意”“無所謂”“無心”這種“零”心態下進行創作,就會“無心而成化”,書作才可能給人“清水出芙蓉”那種清新自然的審美享受。大家知道,天地萬物無意追求什麼,卻生生不息、變化無窮。“天人合一”,所以人應該清心寡欲,順其自然地從事國展書法作品的創作。

追溯中華文化的源頭,我認為:儒學、道學是易學的兩個分支。道學“道法自然”源於易學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等理論。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是對《易》精要的概括和發揮。(另文有論。)從這種意義上説,人類所有的繁文縟節,只是人性弱點的外現。由此派生出裝腔作勢,逢場作戲,故弄玄虛,欺世盜名,“帶著假面具跳舞”和數不盡的清規戒律以及煩瑣哲學,也真到了克服的時候了。做為書法也是如此,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特別是準備國展作品的時候,越是刻意追求,想得過多,顧慮重重,就越難獲得成功,有時隨意寫幾筆,倒還可以。難怪蘇軾説,書初無意為佳,乃佳爾。

二、“大巧若拙”“和而不同”是書法創意理念的源頭

中國人一向強調“規矩”,書法界也是這樣。過分地強調“規矩”就束縛了人們的創造性。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書法,先人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東漢蔡邕説:“令筆心在點畫中行。”趙孟頫説中鋒“用筆千古不易”,古人講的“橫鱗豎勒之規”,“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之法,都是作書中“千古不變”的不可逾越的準則。書法這些準則、規矩,即道學中的“同”“和”是對的,但還應有“不同”的。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就提出不同意見。他説:“正鋒取態,側鋒取妍。”純粹的“中鋒”“正鋒”“巧”,容易將字寫得整齊劃一、寫“圓熟”寫“死”。《易》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們往往片面注重這個“矩”“同”“和”“巧”,而忽略問題的另一面——“從心而欲”即“妍”“大巧”“不同”面。(參見拙文載2005年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主編《正書論集》114頁。)

近年書壇崇尚一種纖巧柔媚、尺牘手卷手札類書風,把字寫得圓熟、流利、光滑、靈巧、和順、和諧,這固然是好的。別忘了“見素抱樸”、“大巧若拙”稚拙、樸野、深沉未必不好,甚至這才是“大巧”、大美。這裡存在一個“和而不同”的問題。一般人生活一帆風順,愛看愛寫“流利”,可別忘了還有一些飽經苦難的人。我們想想:災難沉重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經週折磨難,受盡屈辱和苦痛,有著無數次堅韌不拔的抗爭。從這種意義上説,“沉鬱頓挫”“洞徹世俗”“稚拙老辣”的書體更能體現出這種深廣的鬱憤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可見,“養成大拙方為巧”,有時是“大巧”。道學“大巧若拙”的理論正好糾正時弊,使書法走向創新。

《老子》一方面提出“同”“和”“衝氣以為和”“大器晚成”,一方面又提出“不同”:譬如“嬰兒”“赤子”説。《老子》二十八章説:“恒德不離,復歸於兒。”提倡像“孩童”一樣的德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寫字先做人”倘若書家返老還童,用兒童的“稚拙”心靈去寫字,就會出現另一番模樣。和圓熟、老成、“寫字匠人”不同,在臨帖“和”的基礎上追求“不同”,就易於創作出有別於“和順”的“不同”作品:要麼稚拙動人,要麼天真爛漫,要麼自然樸茂,要麼深沉蘊藉等等,不知凡幾。

《老子》四十五章説:“大巧若拙”真正的奇巧作品表面上是愚笨的,“無巧”、“拙”才是“大巧”。清代書法家傅山提出:書法要“寧拙勿巧,寧醜勿媚”這或許也是受道學“大巧若拙”這一理論的影響。這對古今書壇一味強調圓熟流暢,單純追求“和”的調子在某種意義是一種“不同”,也是一種否定和叛逆。這無疑對“和”的傳統書法如何走向創新也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三、“大象無形”“和而不同”使書法審美情趣走向神奇

和“有形”的線條藝術——書法不同,“大象無形”“和而不同”使書法“空白”更具審美情趣。如果説線條是一種 “有”“有形”“和”“同”小“象”的東西,“無”“無形”就是“不同”“大象”。因為書法線條是書家的“心畫”,是書家情感的宣泄,激情的奔涌和生命的律動,所以它會在書家自我審美關照下産生一種“無形”的東西。(詳見筆者文載2009年1月9日《書法報》。)那極盡變化的線條自然會分割出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白地,這些白地相對黑的點畫、線條來説,就是我們所説的“空白” “空白建設”,省略——亦即道學“無形”的地方。欣賞者在欣賞墨跡的同時,必然觀顧字跡之外的“空白”。特別是那些該有而沒有墨痕的地方,更能誘發人們的種種猜測和思考。在這種情形下,“無形”之處正好給了人們思想的空間和馳騁想像的餘地。面對這種餘地,欣賞者會借助各自的性格、經驗、學養和情趣,展開不同的聯想,從而創造許多新的形象。這種新的形象比作品原來稠密細碎直接表現出來的形象更豐富,更完美, 更可人,更“大象”,更神奇,……正如魯迅先生所説,一千人讀《紅樓夢》,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同樣,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果筆畫過於光滑,反而讓人感到乏味。真正神奇的作品都是講究“殘損”“無形”的,象《瘞鶴銘》樸野厚重,《好大王碑》稚拙古雅,象那商周古璽,秦漢印章及碑版刻石,飽經歷史滄桑,曆盡風雨剝蝕,雖見一鱗半爪,卻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神韻。它們和劉勰説的“深文隱秀,余味曲包”有著同樣的審美價值。

“計白當黑”的理論是書法藝術所講究的。《老子》第十一章説:“三十輻共一榖,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實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過去有人一直推崇的筆畫不應露飛白,墨色要如嬰兒珠黑亮,字的結構要勻稱,佈局謀篇要協調、和諧等等。這種“和”“有形”對於初學者不可或缺,但對於書法高層次創作幾乎是束縛。曾幾何時,這種思維方法幾乎成了人們無法擺脫的桎捁,持續三百年的清代館閣體書風就是例子。現代書畫理論家黃賓虹説:書畫佈局要“密不通風,疏可走馬”,這“疏”處就是道學的“無形”處。中國畫史上有個馬遠,因他畫馬常在紙的一角而得名“馬一角”,那剩下的“無形”白地,是山是海是地是天,聽憑你去想像。十五世紀,日本花道插花始祖池坊專應也曾“口傳”:“僅以點滴之水,咫尺之樹,表現江山萬里景象,瞬息呈現千變萬化之佳興。正所謂仙家妙術也。”對於“無形”“殘損”“簡略”的藝術效果,西歐人也知道。斷臂的維納斯算一個例子吧。羅丹説:“表達思想不必形體完整。”他的雕塑《思》是一個少女低著沉思的頭,頭下面便是未經雕琢的石座。這樣,看上去“無”、形體不全,卻能“無之以為用”,不單起到突出主題的作用,還能誘發人們去想像,使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

話又説回來。中國書法的“和而不同”的“不同”“空白”,就是道學説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它直接影響書法作品的表達效果。我們看到張旭狂草《古詩四帖》設白奇宕詭異,思逸神超,自拔林表;懷素大草《自序帖》布白變幻,若流風回雪,雖風騷獨具,但終不及張長史淋漓崛奇。號稱“吳中四才子”的祝允明草書《洛神賦》,由於字行間距勻停而顯空白短少,雖才氣橫溢,但卒少“顛張狂素”之風神。鄭板橋有聯“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他的行草《道情詞》,其筆畫內外,字距行間,整體構架極盡“無”、布白疏略之能事,疏密振動,錯落鼓蕩,卓異莫測,使他的書作漾溢著一種反叛世俗新異神奇的靈光,確是獨創。

道學要講“和諧”,要講“同”,也要講“和而不同”。眼下看到某人寫的字,大家對著他都“好”,保持一團和氣或者和諧,沒有不同意見,全舉手贊成,那還有什麼意義呢?要知道片面追求“同”“和”,追求統一整齊劃一,容易導致“一言堂”“青一色”,不利於書法事業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利於當前道學研究的發展。要允許“不同”,天不會塌下來。要允許“和而不同”,以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老子》説“無為而無不為”,不為“和”,而沒有不是為“和”的。這也是對“和而不同”書法藝術價值的一種詮釋。(參見拙文載2009年中國書協主編的《全國隸書論壇論文集》379頁。)

用道學“和而不同”的理論重新審視中國書法的過去和現在,重新審視當今書壇和書法創作,就會給書法藝術籠罩一層更為理性的色彩。這無疑拓展了當今道學的研究領域和空間。我們在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中發現,中國書法乃至中華文化無不盪漾著道學思想的光華。我們徹切體味到民族文化的幽邃和博雅,同時深感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們期望道學研究朝著更深入更實用更廣泛更具活力的方向發展,讓全體人民知道:道就是生活。願與同道共勉之。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1 23:4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