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1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生命美學意蘊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9-1 11:00: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為最終旨歸,無論外丹術還是內丹術都只為了修道成仙。只有長生久視、成仙成真,才能標誌著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區別於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稱為神仙道教。

“仙”在中國古代神話和宗教中認為是靠修煉得道而長生不死的人,或是能達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説文》:“仙,人在山上貌,從人山。”《釋名釋長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説文》解釋“僊”時又説:“僊,長生僊去,從人僊。”僊,本意用作動詞,表示“輕舞飛升”之意。如《詩經賓之初道》中有:“屢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寫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經》、《列仙傳》等中的神話故事。

道家道教經典中也有對於神仙的描述。例如,《莊子》書中有很多關於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描述。《齊物論》説:“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後來道教的有關仙的思想可以説最早是繼承于這些觀念。例如,葛洪説:“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論仙》),“若謂世無仙人乎,然前哲所記,近將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為本末,非虛言也。”(《對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過道教將神仙之説理論化、宗教化並且實踐化了。懸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現實是否可行不論,事實上道教的神仙觀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蘊含著豐富的生命美學的意蘊。這種美學意蘊體現在“逍遙”二字之上。體現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遙、生死觀念上的逍遙、追求成仙路徑之逍遙。如此“逍遙”的美學意蘊對於現代社會中,異化、物化的個人來説,無疑具有著純凈心靈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遙

中國人的國民性格中,有對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遊”的性格。在飄逸、遊弋、逃逸、出遊的同時,也具有著尋找精神家園的“歸”、“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滿足了人們“出離”與“回歸”二爭力的融合。老子所述的“無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具有著“弱”、“柔”、“虛”、“靜”、“衝”、“樸”等特點。道“惟恍惟惚”,無法用邏輯語言來形容,故在老莊那裏“運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來投射出、引發出至道的意境。像‘衝’、‘虛’、‘谷’、‘水’、‘嬰孩’、‘風’、‘山木’、‘解牛之刃’等等。”[]而一旦把握了道、體道之後,便可以逍遙而無待。“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

而“道”不是一個高高懸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體現在任何人、事、物之中。“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莊子知北遊》)

正因為“道”是周遍鹹的,所以體道的“逍遙”不是厭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沒有人能夠在實在的意義上離世獨立。如此體道的精神樣態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睨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人生的境域,無論悲苦喜樂,就是道的境域。沒有什麼形而上的終極,世間就是終極。如此之體道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

這種周遍鹹的道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了道教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觀念。例如,葛洪説:“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抱朴子內篇對俗》再如,杜光庭曾説:“老君垂教,以清靜為用,無為為宗,清靜則國泰身安,無為則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觀念之逍遙

道教重視“生”,重“人”,重“肉體”。如:《太平經》説:“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無上秘要》卷五説:“天地萬物,人為最貴也”、“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説:“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説:“有生最靈,莫過乎人。” 道教注重對人體生命的保養、“保精愛氣嗇神”。《太平經》説:“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併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遊行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太平經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經鈔》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體不死、羽化升仙,表現出道教企圖達到對於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遙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視肉體;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現出在境界上對生死問題超越的“逍遙”。一般觀點認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觀是矛盾的。例如認為葛洪重肉體長生,而莊子就是對死置之度外。其實,葛洪是從修仙的迫切實踐角度來談生死、成仙。他怕人們不重視“生”,錯過了即身成仙的機會,人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説:“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莊子講的是一種“亦可……亦可……”的境界。擁有一種“無待”、“無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説生,不知惡死。”(《莊子大宗師》)“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説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莊子齊物論》)在對待形神問題上,陶弘景也有“亦離亦合”的觀點。陶弘景説:“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簡單地説,佛教生死觀的思維方式是“非……非……”的雙遣方式,從緣起入手,讓人體悟“空”,從而破我執、法執。道教的生死觀講究形神亦離亦合,亦可離亦可合。思維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講究一種對肉體生命的自控自主,講究修煉之方法,同時又對肉體生命並不執著,對得道成仙、長生不死的目標不存在“機心”,天然自然,隨遇而安,逍遙自在。

其實,在道教修煉成仙的過程中,如果存在著對“生”執著的“機心”,就會存在著羈絆和束縛。“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當“生”成為一種束縛心靈的追求目標,人就“有累”、“有待”,心靈的世界就會背遮蔽。“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這樣就達不到體道的逍遙自在,就一定不會“得道成仙”。 只有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物我兩忘的“攖寧”之逍遙境界,才能成就最終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遙

道教是一個非常重實踐的宗教。要達到“得道成仙”,有許多的方法,如符籙、咒語、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達方法上的超越與逍遙,從依技成仙轉化為依藝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實踐證明,存有機心的外丹服食等技術方法,不能解決得道成仙的問題。故道教非常重視內丹術,強調性命雙修,重視內在精神涵養與外在煉形體和服食的結合。

在精神內養的方法上,《莊子》重視心齋、坐忘。“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道教修煉中也重視這種“忘”、“齋”、“化”的內在精神涵養方式,如譚峭説:“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化書》)

“技”,只是純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後的“藝”,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遙”。在《莊子達生》中講的“削木為鐻”的巧匠梓慶的故事,《莊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將畫圖的故事,以及《莊子養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講的都是在如此心齋、坐忘、體道工夫之下,使得無論是雕刻、繪畫甚或是解牛,都成為鬼斧神工的“藝”而非僅僅是“技”。“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遙”的美學意蘊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氣魄。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00:1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