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6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與提升人的生活品質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9-1 11:01: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取法自然、尊道貴德、貴生樂生、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東方固有的傳統核心價值形象,重回現代人的視野。其對緩解科學主義規制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本身的內部緊張關係,起到了疏導緩釋的作用。道教的義理精華大大豐富了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現代人的生活品質。

(一)道教培育有德人生

現代社會,人們經常失望于社會道德的墮落。俗話説: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來了。道德滑坡現象已引起了人們的充分關注。從郭美美利用慈善基金炫富,到網上關於是否去扶助摔倒老人的全民大討論,無不彰顯了當下中國正在經歷何等的道德危機。或許我們從傳統道教當中還能汲取些有益的資源。

道教主張“濟世利人”、“度已度人”的助人之德。道教認為“萬物為一體”,即人的生命在本質上不是單獨生存的,所有生命都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傷害別人,傷人等於傷己。在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甚至還講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的觀點。

道教主張“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謙容之德。表現在人的修養層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別人的同時肯定自己,顯現出謙虛謹慎、先人後己的聖人氣度;而後者則以包容與接納別人的方式來豐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圓融、偕同共進的君子襟懷。老子還進一步言:“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充分彰顯了道教博大的胸懷與寬廣的氣度。

道教弘揚“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愛人之德。“齊同慈愛”體現“物我無別、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生活中,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親疏遠近,不論信仰、種族,用相同的愛力、相同的態度,給予平等的相待,不起分別之心、不生嫌棄之念;“異骨成親”的精神境界,重在強調相互尊敬、彼此關懷,視眾生為父母、待異己為親人。此觀點對於廣泛關注和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積極支援人類慈善事業,以真情大愛溫暖人間,用實際行動給人希望,對維護和推動社會慈愛和同、公平正義、文明發展,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

(二)道教培育超然人生

古語有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審視當下,現代人苦苦糾纏于名韁利鎖之中,不得自拔。何以解之?傳統道教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不失為一劑良藥。

首先道教讓人們內心寧靜。在道教看來,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態的根本原因,在於不能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慾望的尺度。處置好之,才能成為“常清常靜皎如月,坦然應對世事人”。因此,道教主張“清心寡欲”、“寵辱不驚”。人作為萬物中的個體存在,必須遵循事物運行的規律,樹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觀與得失相互轉化觀,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順應自然、榮辱不驚。

其次道教指導人們正確看待名利。有些人,一生為了名利付出很多。有的人,通過努力確實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卻失去了許多人生樂趣甚至人的尊嚴;而更有甚者,雖然努力了,但結果並不理想。生活中,不必苦苦強求名利,或許是機緣還不夠成熟,更不要怨聲載道。對於名利,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立場。只有對名利看得開的人,才會擁有達觀豐盈的人生。

再次道教讓人們對生活更加樂觀。道教講“陰陽和合”,即認為事物都有正面與反面,有相互矛盾的現象,也有相互融和統一的方面。主張看待事情不要執著于一個死角去思考問題,所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大尺度的時間來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壞並不確定。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質上和財富、地位、權力沒有絕對關係。幸福很大程度上由思想、心態決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獄。要開心,先“開”心,跳出心靈的圈套,鑽出並打碎 “牛角尖”,會使人感覺人生一下子海闊天空。

(三)道教培育和諧人生

中國的傳統道教思想講求“以和為貴”。道教對於促進人生和諧的作用,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以人自身的和諧為基礎。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要維護社會的和平與和諧,我們首先要保持自己個人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道教認為,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的纏繞和貪求之欲過度,從而産生煩惱與焦慮,産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而“煩惱”實際上起于“妄心”。只有我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欲,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生命也才能自得其樂。

第二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為現實追求。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求我們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寬容他人,充分理解他人。《南華經》中説:“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互利互惠,慈愛和同。

第三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追求。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確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類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社會的和諧,我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於“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保護自然,愛護其他生物。

(四)道教培育健康人生

道教生命觀認為人們不僅要有形體的健康,而且還要有精神的健康。道教有一套系統的養生理論,可以讓我們身體與心靈得到康健。

道教獨具“形神兼養”的全面養生方法,既注重調身,達到精滿、氣足,同時也注重養神,十分強調提高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調息、靜坐,修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境,最終達到形神俱妙的境界。《盤山語錄》要人積善心:“積木成林,積石成山,積水成海,積善成福,積惡成禍。禍福之源,本自一心。積心方成,可不慎之!”《墉城集仙錄》説:“長生之本,惟善為基。”《太上老君戒經》中説:“入善為生,為惡而死。”

道家養生主張人要勤於運動。古代道長要想悟道,都要雲遊參訪名山大川,同時,道家養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勞動與智慧來謀求良好的生活條件。另外,道家養生注重導引法的運用,如現代人很時興的按摩、足療、揉腹、針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養生保健方法。

道家養生注重飲食科學。“要長壽,四份蔬菜,一份肉”,道家養生要求食物以素食為主,在飲食的同時,要求做到“食不言,寢不語”,每口食物咀36次,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細嚼慢咽”、“品味當下”,從而保證充分地吸收食物的營養,而不至於遺留過多的食物毒素。

道教養生還注重人的內在修養。道教將人的行善或者為惡與生死及生命之長短聯繫起來: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誌,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實的。人會意識到生命是種享受,值得永久維持下去,而長生不死正是人行善所得的回報。

總之,道教在近兩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道教中蘊含的指導我們追求有德人生、超然人生、和諧人生、健康人生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並加以挖掘整理和弘揚。讓我們更好地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和優良教義,促進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悅,更加高尚。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00:1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