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初,來自陸軍和海軍的巨大需求量使得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紛紛向瑞典波佛斯公司購買了特許生產權。負責生產的主要有3 家製造商,分別是:位於英國考文垂附近的諾非爾德(Nuffield)公司、位於加拿大漢密爾頓附近的多明尼婭橋(Dominion Bridge)公司以及位於墨爾本附近的澳大利亞兵工廠。同年6 月,諾非爾德公司完工了第一門由英聯邦國家製造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為了縮短生產工時,英國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採用了簡化的Mk II 型砲架。與瑞典M34 型高砲相比,Mk II 型砲架的主要區別在於大量使用了管狀支架、去除了平衡機構和快速追蹤目標的機械式計算機。此外,Mk II 型砲架還安裝了防盾。
在皇家海軍裝備的各種型號波佛斯高砲中,Mk IV 型雙聯裝40 公釐高砲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高砲。它最初由西門子公司下屬的荷蘭海斯梅爾(Hazemeyer)子公司在二戰前完成設計,以瑞典博福斯M32 型艦載高砲為基礎,增加了包括雷達在內的全套火控系統,在當時屬於超前設計。1940 年,在荷蘭即將為德軍佔領前,唯一一門海斯梅爾公司試製的樣本砲被安裝在一艘荷蘭海軍掃雷艇上,連同設計圖紙一起駛到了英國。英國將其投入生產並命名為Mk IV 型雙聯裝40 公釐高砲。以其為基礎,英國又改進出結構較為簡單的Mk V 型雙聯裝40 公釐高砲。後者既可以使用自身的火控裝置,又可以由RP50 型遙控火控裝置操控。
相比之下,Mk VII 型雙聯裝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則小巧得多,非常適合於安裝在快速巡邏挺和掃雷艇之類的小型艦艇上。尤其是加拿大製造Mk VII 型,借用了雙聯裝20 公釐厄利空艦載高砲的砲座,體積極為狹小,因而只能容納砲手、裝填手和指揮官3 人,配有液壓操控系統,該型號僅裝備了皇家加拿大海軍艦隻。
英軍空降部隊裝備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
英國為Mk II 型砲架減輕重量並改進為專門裝備空降部隊的Mk IV 型。Mk IV 型砲架擁有4 個支撐架,能被快速取下連同砲身一起裝進英國哈米爾卡(Hamilcar)式重型滑翔機,隨同滑翔機機降部隊一起空降。英軍空降部隊裝備的重量最輕的博福斯高炮砲架是一種由加拿大製造的綽號為矮腳雞(Bantam)的雙輪砲架。它僅有3 個支撐架,能夠被1 輛美國威利(Willy)吉普車拖運或由1 架道格拉斯C-47 型運輸機空運。
英聯邦國家的40 公釐波佛斯自走高砲
英聯邦主要生產過兩種40 公釐波佛斯自走高砲。最初一種型號是由諾非爾德公司為英國國土防衛部隊設計的Mk I 型莫里斯(Morris)式40 公釐自走高砲,它以莫里斯式火砲牽引拖拉機為底盤。該自行高砲在一次射擊示範中引起了英軍將領們的注意,其投入戰鬥的反應時間遠遠短於一般的牽引型號。諾非爾德公司改進的這種自走高砲被定型為Mk I 型40 公釐莫里斯式自走高砲。其車組乘員由1 名駕駛員、1 名車長和2 名砲手組成,可以攜帶120 發彈藥。砲架基本上和英聯邦製造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一樣,只是略微更換了些部件。另外,除遇緊急情況外,為了達到精確射擊效果,莫里斯 式自走高砲在射擊前仍然需要放下4 個圓錐形支撐架。
莫里斯式自走高砲在諾曼地登陸前裝備了英聯邦軍隊並在西線戰場上一展身手。但其弱點也暴露無遺,由於直接採用了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原來的砲架,它毫無任何裝甲防護。於是,在1944 年初,1 輛英軍受損的十字軍(Crusader)Mk III 型戰車的底盤被加裝了敞開式砲塔和1 門40 公釐博福斯高砲,成為了十字軍 I 型自走高砲(英軍習慣稱為“防空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