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76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武大觀] 瑞典40公釐波佛斯高射砲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11-12 09:25: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5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4-11-12 17:48 編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臨時使用繳獲的對方武器外,極少會出現交戰雙方各國軍隊都正式裝備同樣武器的情況。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被同盟國和軸心國都廣泛使用並被視為標準防空武器的瑞典40 公釐(1.57 英寸)博福斯L/60 高射砲(以下簡稱40 公釐博福斯高砲)。自20 世紀1930 年代誕生後,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就被大量出口、特許生產、仿製或改進,由此成為二戰中使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高射砲。

波佛斯公司成立

1894 年,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為了加強祖國的國防工業,出資130 萬瑞典克朗收購了位於韋姆蘭省的-波佛斯古爾斯邦公司並將其更名為波佛斯(Bofors)公司,主要製造鋼鐵和炸藥。在諾貝爾的苦心經營下,波佛斯公司逐步壯大,開始生產多種武器並向國外出口,使得波佛斯這個歷史可以追溯至17 世紀中葉的北歐小鎮藉此揚名於天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瑞典保持中立國,使波佛斯公司能夠方便地向戰爭雙方出售武器,因此一躍成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武器製造商。一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受限於《凡爾賽協定》不得開發任何新式大威力殺傷武器。20 世紀20 年代,著名的德國克魯伯(Krupp)公司收購了部分博福斯公司股份並轉入了一些生產技術,與波佛斯公司合作在瑞典設計和研製各種新式火砲。

這對於波佛斯公司而言,無疑是難能可貴的機會。瑞典設計師們從德國設計師處獲得了全新的設計思路和寶貴的設計經驗。但實際上,由於波佛斯和克魯伯兩家公司的設計理念存在重大區別,瑞典設計師們一直專注於輕型火砲的研製,而德國設計師們則偏向研製重型火砲。30 年代中期,待到國際上對於德國開發武器的限制逐漸放鬆後,兩家公司的合作隨即中止。分道揚鑣後,德國克魯伯公司研製出了在二戰中為德軍立下赫赫戰功的Flak-36 型88 公釐高射砲,而波佛斯公司則開發出了著名的40 公釐博福斯L/60 高射砲。

M32 型和M34 型

1925 年,波佛斯公司受瑞典海軍的委託開發一種20 公釐(0.79 英寸)口徑的全自動艦載型高砲,但後來軍方發現小口徑高砲的威力有限,於是便醞釀開發更大口徑的高砲。1928 年,瑞典海軍要求波佛斯公司設計一種威力足以一發即可致敵機於死地的艦載型高砲,口徑被設定為40 公釐。1932 年,第一門40 公釐樣本砲完工並被安裝在艦上進行了試射,被命名為M32 型。

在得到海軍的認可後,波佛斯公司又開始以M32 型為基礎改進適合陸軍裝備的牽引式40 公釐野戰高砲。兩年後,樣本砲完工,採用水冷式砲管,實際身管倍徑比為56 倍,習慣上稱為60 倍(即L/60)。這種樣本砲一經面試就引起了當時世界各國軍方的關注,尤其是正在著手組建裝甲部隊的各國陸軍。這種新型陸軍牽引式高砲具有兩大優點:1.具有較強機動性,能夠伴隨裝甲部隊一起行動;2.添補了長久以來輕型高砲和重型高砲之間的火力空白,其威力和射高均優於20 公釐輕型高砲,射速又高於76.2 公釐以上的重型高砲,能夠有效對付中、低空的空中目標。



瑞典40公釐波佛斯高射砲


從左至右依次為博福斯公司生產的40 公釐L60 高砲彈藥、L70 高砲彈藥、57 公釐高砲彈藥

1934 年,眾多國外軍事代表團先後抵達瑞典進行考察,他們都對波佛斯公司剛剛研製的陸軍牽引式高砲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紛紛提出了採購意向。然而,國外代表團對樣本砲採用水冷式砲管提出了意見。於是,波佛斯公司針對其改進出使用氣冷式砲管的牽引式40 公釐野戰高砲,這便是40 公釐博福斯高砲的基準型號——M34 型。

基準M34 型簡介

M34 型40 公釐高砲擁有一個輪式砲車底盤,砲架和所有操控部件全部置於其上。開放式的結構給予砲手極大的操作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防護性差的缺點。上部砲架同砲身相連,包括高低機、平衡機、瞄準機構和耳軸;下部砲架呈十字型,主要包括旋轉機構,與底盤連為一體。其中,前部和後部支撐架為箱形鋼樑,左右兩側支撐架為可收放式,安裝有可調節高度的千斤頂,以確保整個底盤保持平穩和水平。

M34 型高砲的砲車底盤採用雙軸式4 輪佈局,從牽引狀態轉為戰鬥狀態時需要將砲輪收起,但遇到緊急情況時也可在牽引狀態下立即投入戰鬥。底盤通過牽引桿與牽引車輛相連接,車軸前部裝有一套阿克曼(Ackerman)式轉向系統。在行軍狀態下,砲口轉向後方,被底盤後部的行軍固定架鎖住。

下部砲架在火砲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座墊,2 名砲手坐於其上操作火砲。其中,右側副砲手負責操控旋轉機構,左側主砲手負責操控高低機構並踩下腳踏板擊發火砲。M34 型高砲的瞄準系統由一套反射式光學瞄準具和博福斯公司研製的用於快速追蹤空中目標的簡易機械式計算機構成。這套瞄準系統能使砲手對飛​​行速度達到563 公里/小時(350 英里/小時)的空中目標進行有效的修正,從而大大增強了射擊精確度。但它也增加了操縱難度,砲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高砲的射擊要領。此外,下部砲架還在副砲手後方設有一個指揮官座墊。指揮官負責觀測目標和射擊效果,並命令砲手開火。指揮官通過喊話下達所有命令。

M34 型高砲的火砲部分包括了砲管、砲身和供彈機構。砲管採用氣冷式冷卻方​​式,長度為56 倍徑比。砲膛後部是直立楔式砲閂,開關砲閂的動作一般情況下通過火砲後坐自動完成,但必要時也可由人工完成。首發砲彈必須由裝填手手工裝填。位於砲膛上方的供彈機構擁有3 排導軌,每排能夠容納一個4 發砲彈的彈夾。彈夾會被自動移除,每次只有一發砲彈被壓入砲膛。射擊後,通過後坐力將炮閂打開,拋出空彈殼,另一發砲彈進入砲膛,砲閂再度關閉,以此周而復始實現全自動裝填和射擊。在射擊過程中,主砲手只需踩下擊發腳踏板,裝填手負責在一旁以站姿或坐姿及時裝填砲彈。一個訓練有素的砲組能在一分鐘內完成砲管的更換工作。

M34 型高砲的理論最高射速可達到140 發/分鐘,但由於受到裝彈速度限制,實際最高射速只能達到80 發/分鐘。最初,M34 型高砲只配備高爆曳光彈一個彈種。其彈頭安裝著發引信,​​重量為1 公斤(2.2 磅),連同彈殼和裝藥整髮砲彈重約2.15 公斤(4.74 磅)。後來,波佛斯公司又逐漸為M34 型高砲研製了高爆彈、訓練彈以及穿甲彈等新彈種。

波佛斯公司很快在M34 型的基礎上,對砲身部分略微進行了改動,產生了專供出口的M36 型40 公釐高砲。


現存於博物館內的M36 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

早期的出口和仿製

首批訂購M36 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的是波蘭海軍、奧地利陸軍和比利時陸軍,他們的採購數量都非常少。1935 年,波蘭和匈牙利獲得了M36 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的特許生產權,開始在其國內製造。至1936 年,M36 型40 公釐博福斯高砲的採購數量開始增加,新客戶包括了英國和荷屬東印度,他們分別採購了203 門和72 門。

波蘭國立兵工廠在獲得特許生產權後製造了500 多門M36 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其中大部分裝備了波蘭陸軍,有168 門出口給了英國、羅馬尼亞和荷蘭。


波蘭特許生產的APW-36 型40 公釐高砲

匈牙利是獲得特許生產權後製造40 公釐波佛斯高砲數量最多的國家。其生產工作主要由匈牙利鐵道部工廠(簡稱MAVAG)負責進行,在戰前生產了至少767 門。匈牙利陸軍十分欣賞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的出色性能,但對於其僅僅依靠輪式車輛牽引的機動能力略感不足,於是委託位於布達佩斯的甘斯兵工廠負責在38M 托爾蒂II輕型戰車底盤的基礎上改進自走式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由此產生了獵手(Nimrod)式40 公釐自走高砲。

在二戰中,加入軸心國集團的匈牙利總共為納粹德國提供了262 門40 公釐波佛斯高砲以及多達735 根的備用砲管。而且,匈牙利對40 公釐波佛斯高砲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改進,並最早將其與火控雷達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射擊準確度。在1943 年提茲河(River Tizer)的一次戰鬥中,1 個配備了火控雷達的匈牙利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營將蘇聯空軍出動的所有25 架Pe-2 型轟炸機全部擊落。此外,匈牙利還將少數40 公釐波佛斯高砲改裝為戰機機砲,並安裝於德國梅塞施密特公司為匈牙利空軍生產的Me 210Ca-1 重型雙發動機戰鬥轟炸機上。


匈牙利高砲部隊和他們裝備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

1935 年,比利時陸軍從波佛斯公司訂購了8 門M34 型40 公釐高砲,並開始在比利時國家兵工廠(Fabrique Nationale,簡稱FN)仿製。1937 年,FN 將仿製的34 門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出售給法國,後者又於1940 年向FN 增購了8 門。這批40 公釐波佛斯高砲被用於法國首都巴黎的防空,法國原本打算直接向瑞典波佛斯公司購買特許生產權,但隨著法國的戰敗,這項計劃也隨之落空。

1936 年,同屬北歐地區的挪威開始向瑞典波佛斯公司訂購40 公釐波佛斯高砲,並於1940 年開始獲得特許生產權。隨後不久,挪威便被納粹德國占領,其生產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連同生產線全部落入了德軍之手。

納粹德國的Flak-28(Bofors)型40 公釐高砲

納粹德國在二戰前對40 公釐波佛斯高炮並沒有太大興趣,大部分德軍軍官驕傲地認為Flak-36 型88 公釐重型高砲和Flak-38 型20 公釐輕型高砲構成的防空火力組合已經近乎完美。但德國空軍中一些頭腦清醒者認識到這種組合具有很大的火力空白,而最適合用來彌補這種空白的就是40 公釐波佛斯高砲。1938 年3 月12 日,奧地利與德國合併。此前,奧地利已從波佛斯公司取得了M36 型40 公釐博福斯高砲的特許生產權。合併時,奧地利剛剛生產完24 門,另有26 門接近完工狀態。

合併後,雖然德國空軍希望能夠將剩餘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全部生產出來裝備德軍防空部隊,但德國陸軍卻執意要利用奧地利所有兵工廠陸軍生產需要的地面野戰火砲。直到1939 年5 月1 日,在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的親自過問下,奧地利部分兵工廠才重新開始為德國空軍​​生產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德軍將其改名為Flak-28(Bofors )型40 公釐高砲。與M34 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相比,Flak-28(Bofors)型唯一的改動在於安裝了德國哥慈(Goerz)公司製造的瞄準具。


德國Flak-28(Bofors)型40 公釐高砲

到1940 年7 月,隨著大部分西歐國家為納粹德軍所侵占,這些國家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特許生產廠家也全部落入德軍之手。不過,其中僅有挪威康斯堡(Kongsberg)兵工廠始終在為德軍專門生產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其餘廠家均被德軍要求生產其他火砲。在1942 年10 月1 日的《德國空軍裝備報告》中,記載了德軍防空部隊裝備有340 門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到1944 年6 月時,康斯堡兵工廠又為德國空軍​​新造了94 門並維修了234 門。

德國海軍也大量使用了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到1941 年7 月1 日為止,德國海軍裝備了247 門Flak-28(Bofors)型40 公釐高砲,它們被廣泛地安裝在海岸防空砲台和各種輔助艦隻上。1942 年12 月1 日,德國海軍增購了800 門Flak-28(Bofors)型40 公釐高砲,但當時挪威和匈牙利的生產廠家難以達到如此之高的產量,到1944 年7 月為止,只完工了578 門。這批高砲成為了德軍艦艇的標準防空武器。大約60 艘後期型德軍高速魚雷艇(簡稱S 挺)將其作為主砲,許多德軍大型戰艦比如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也紛紛用Flak-28(Bofors)型40 公釐高砲替換了原先的37 公釐高砲。


德軍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上安裝的Flak-28(Bofors)型40 公釐高砲

蘇聯的M1939 型37 公釐高砲

儘管蘇聯沒有購買或經特許製造過40 公釐波佛斯高砲,但蘇聯在二戰期間廣泛使用的M1939 型37 公釐(1.46 英寸)高砲卻同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具有非常親近的血緣關係。波佛斯公司M34 型40 公釐高射砲一經誕生,蘇聯就以其為模板縮小口徑試製了一小批25 公釐(0.98 英寸)高砲,它們曾出現在衛國戰爭初期的少數戰鬥之中。1939 年,在取得25 公釐高砲的試製經驗後,蘇聯又將其口徑放大到37 公釐,並於當年量產,定型為M1939 型37 公釐高砲。


1939 型37 公釐高砲

相比波佛斯M34 型,蘇聯的M1939 型的砲身結構幾乎與之完全相同,只是零部件的製造工藝要粗糙得多,並改用了簡易式砲車底盤和瞄準具。另外,部分M1939 型高砲還安裝有防盾。儘管其口徑縮小導致彈藥威力下降,但與此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射速。實戰表明做工粗糙的M1939 型高砲極其適於當時蘇聯的國情,其偷工減料使得製造成本大大降低,非常有利於在戰時批量快速生產。

英聯邦陸軍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

20 世紀30 年代中期,英國陸軍開始尋求一種能夠有效對付低空高速飛行目標的防空武器。最初的選擇對像是一種由英國維克斯公司為皇家海軍開發的艦載型2 磅高射砲。然而,其體積和重量過大、機動性極差,根本不適於當時已經高度機械化的英國陸軍使用。英國陸軍隨即將注意力集中到了瑞典波佛斯M34 型40 公釐高砲上,他們對其機動性強、射速快和精度高的優點大為讚賞。1937 年4 月,英國陸軍正式向瑞典波佛斯公司訂購了100 門M34 型40 公釐高砲。

為了滿足整個英聯邦陸軍的需求,英國陸軍又於1938 年分別向瑞典波佛斯公司、匈牙利鐵道部工廠和波蘭國立兵工廠訂購其原產或特許生產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總計300 門。這些高砲不僅在英聯邦陸軍中大受歡迎,而且還受到了皇家海軍的青睞,他們千方百計地從陸軍手裡取來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用於換裝原先的維克斯2 磅艦載型高砲。

1939 年初,來自陸軍和海軍的巨大需求量使得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紛紛向瑞典波佛斯公司購買了特許生產權。負責生產的主要有3 家製造商,分別是:位於英國考文垂附近的諾非爾德(Nuffield)公司、位於加拿大漢密爾頓附近的多明尼婭橋(Dominion Bridge)公司以及位於墨爾本附近的澳大利亞兵工廠。同年6 月,諾非爾德公司完工了第一門由英聯邦國家製造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為了縮短生產工時,英國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採用了簡化的Mk II 型砲架。與瑞典M34 型高砲相比,Mk II 型砲架的主要區別在於大量使用了管狀支架、去除了平衡機構和快速追蹤目標的機械式計算機。此外,Mk II 型砲架還安裝了防盾。


1941 年4 月11 日,加拿大多明尼婭橋公司生產車間的工人正在加工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的零部件

英聯邦製造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炮均採用電力驅動,因而一般都攜帶有配套的發電裝置。與瑞典波佛斯M34 型相比,英聯邦製造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去除了原來的機械式計算機,取而代之以一套英國凱利森(Kerrison)電子-機械混合型火控系統。射手在發射前只需設定射程、目標速度和射角,該系統便能自動完成對空中目標的瞄準和追蹤,並不斷作出修正。從1943 年起,英聯邦陸軍裝備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還安裝了英國斯多奇(stookey)型自動修正瞄準具。

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載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

英國皇家海軍也在二戰中廣泛使用了40 公釐波佛斯高砲,並先後改進出5 種氣冷式型號和2 種水冷式型號。其中,水冷式型號主要由位於諾丁漢(Nottingham)的皇家兵工廠負責製造。皇家海軍的艦載型40 公釐博福斯高砲實際上就是英聯邦陸軍型的簡化版,去掉了輪式砲車底盤,直接安裝於艦艇之上。通常小型艦艇上依靠人力轉向和調整火砲仰俯,大型戰艦上則採用電力驅動。


澳大利亞海軍的悉尼號巡洋艦上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正在射擊中

在皇家海軍裝備的各種型號波佛斯高砲中,Mk IV 型雙聯裝40 公釐高砲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高砲。它最初由西門子公司下屬的荷蘭海斯梅爾(Hazemeyer)子公司在二戰前完成設計,以瑞典博福斯M32 型艦載高砲為基礎,增加了包括雷達​​在內的全套火控系統,在當時屬於超前設計。1940 年,在荷蘭即將為德軍佔領前,唯一一門海斯梅爾公司試製的樣本砲被安裝在一艘荷蘭海軍掃雷艇上,連同設計圖紙一起駛到了英國。英國將其投入生產並命名為Mk IV 型雙聯裝40 公釐高砲。以其為基礎,英國又改進出結構較為簡單的Mk V 型雙聯裝40 公釐高砲。後者既可以使用自身的火控裝置,又可以由RP50 型遙控火控裝置操控。


英國在海斯梅爾高砲基礎上仿製的Mk IV 型40 公釐高砲

由於艦載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供不應求,皇家海軍曾將一批陸軍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安裝在運輸商船上作為防空武器。另外,在艦載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正式定型前,威爾士親王號戰艦上也安裝過陸軍型40 公釐波佛斯高砲。

此外,皇家海軍還裝備過一些特殊改進型號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其中結構最為複雜的是一種穩定測距型(簡稱STAAG型)高砲。這種高砲包括了262 型雷達、自動目標截獲裝置、預警裝置、雷達追蹤裝置、穩定裝置、測距儀以及備用發電機。再加上其安裝有重新設計的防盾和液壓驅動系統,使得整門砲的生產成本、重量和結構複雜程度都大幅度攀升。STAAG 型由於外形古怪而被皇家海軍水手們戲稱為多角怪獸。


結構極為複雜的STAAG 型40 公釐高砲

相比之下,Mk VII 型​​雙聯裝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則小巧得多,非常適合於安裝在快速巡邏挺和掃雷艇之類的小型艦艇上。尤其是加拿大製造Mk VII 型​​,借用了雙聯裝20 公釐厄利空艦載高砲的砲座,體積極為狹小,因而只能容納砲手、裝填手和指揮官3 人,配有液壓操控系統,該型號僅裝備了皇家加拿大海軍艦隻。

英軍空降部隊裝備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

英國為Mk II 型砲架減輕重量並改進為專門裝備空降部隊的Mk IV 型。Mk IV 型砲架擁有4 個支撐架,能被快速取下連同砲身一起裝進英國哈米爾卡(Hamilcar)式重型滑翔機,隨同滑翔機機降部隊一起空降。英軍空降部隊裝備的重量最輕的博福斯高炮砲架是一種由加拿大製造的綽號為矮腳雞(Bantam)的雙輪砲架。它僅有3 個支撐架,能夠被1 輛美國威利(Willy)吉普車拖運或由1 架道格拉斯C-47 型運輸機空運。

英聯邦國家的40 公釐波佛斯自走高砲

英聯邦主要生產過兩種40 公釐波佛斯自走高砲。最初一種型號是由諾非爾德公司為英國國土防衛部隊設計的Mk I 型莫里斯(Morris)式40 公釐自走高砲,它以莫里斯式火砲牽引拖拉機為底盤。該自行高砲在一次射擊示範中引起了英軍將領們的注意,其投入戰鬥的反應時間遠遠短於一般的牽引型號。諾非爾德公司改進的這種自走高砲被定型為Mk I 型40 公釐莫里斯式自走高砲。其車組乘員由1 名駕駛員、1 名車長和2 名砲手組成,可以攜帶120 發彈藥。砲架基本上和英聯邦製造的40 公釐波佛斯高砲一樣,只是略微更換了些部件。另外,除遇緊急情況外,為了達到精確射擊效果,莫里斯 式自走高砲在射擊前仍然需要放下4 個圓錐形支撐架。

莫里斯式自走高砲在諾曼地登陸前裝備了英聯邦軍隊並在西線戰場上一展身手。但其弱點​​也暴露無遺,由於直接採用了40 公釐波佛斯高砲原來的砲架,它毫無任何裝甲防護。於是,在1944 年初,1 輛英軍受損的十字軍(Crusader)Mk III 型戰車的底盤被加裝了敞開式砲塔和1 門40 公釐博福斯高砲,成為了十字軍 I 型自走高砲(英軍習慣稱為“防空戰車”)。

十字軍I 型防空戰車裝有一個頂部敞開的砲塔並配備了一套自動裝彈機,廢棄的彈殼從前方直接拋出砲塔。車組乘員由1 名駕駛員、1 名車長和2 名砲手組成。與匈牙利獵手式40 公釐自走高砲相比,十字軍I 型採用電力驅動砲塔旋轉和砲管仰俯,因而極為靈活。然而,十字軍I 型的裝甲防護仍未能滿足英軍的要求,因而未被投入量產。但在其基礎上,英國改進​​出安裝有全封閉砲塔和體積較小的雙聯20 公釐瑞士厄利空(Oerlikon)高砲的十字軍 II 型和III 型防空戰車。它們在二戰中後期裝備了英軍和自由波蘭的機械化部隊,成為其最有效的防空武器。

匈牙利獵手式40 公釐自走高砲

獵手式40 公釐自走高砲改自於38M 托爾蒂II輕型戰車,後者實際上就是匈牙利獲得特許生產的瑞典蘭德斯沃克(Landsverk)L-62 輕型戰車。在其底盤上安裝了一個由傾斜裝甲板構成的敞開式砲塔,其內部容納了40 公釐波佛斯高砲的砲架和砲身,以及1 名指揮官、2 名砲手和1 名裝填手。砲管通過一道垂直的細槽伸出砲塔,擁有極大的射擊仰角。其最大缺點在於完全依靠人力旋轉砲塔和調整砲管的仰俯,使火砲靈活性受到很大限制。1941 年10 月,首輛獵手式自走高砲的樣本車完工並接受了測試,其最初設計意圖是成為既可防空又能反戰車的多用途自走砲。但1942 年正式服役後,在實戰中表明其反戰車效果甚微,於是最終被當作了專門的自走高砲。值得一提的是,40 公釐獵手式自走高砲是第一種擁有裝甲防護的40 公釐波佛斯自走高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之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中華民國於民國42年自美軍接收M1A1防空砲,以八門砲搭配八組50槍班,編為一砲連。每門砲為一砲班,編制六人。民國58年起裁撤換裝瑞士歐瑞康GDF 35公厘雙管防空炮(Oerlikon GDF 35 mm twin cannon),民國76年起外島防務交由中華民國陸軍接管。中華民國海岸巡防署於民國101年8月接裝後連同63式120公厘迫擊砲佈署在東沙島和太平島。

砲班成員任務如下:

砲長:指揮砲班
一砲手:副砲長兼彈道觀測手
二砲手:彈藥裝填兼擊發手
三砲手:高低瞄準兼擊發手
四砲手:方向瞄準手
五砲手:彈藥傳遞手
六砲手:彈藥傳遞手兼駕駛手


中華民國之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4 03:1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