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7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1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粄條:
(一)以在來米做原料,以水浸泡後,和水混合磨成米漿,再加入少許太白粉,以人工攪成粘粥狀,然後放進蒸盤,入蒸鍋中蒸
熟,待冷卻後即成一條條白毛巾般的粄條,吃起來不僅有韌性且味道可口。台灣南部客家將粄條,稱做面帕粄,因其樣式
如毛巾一般。
(二)現今吃粄條是以「燙」的特殊吃法,不用煮的。先把粄條切成條細長,然後拿一小竹簍將韭菜、綠豆芽與粄條放入煮沸的
開水中,水燙約四、五分鐘後取出,倒入碗內,再加進些香料、肉料、肉絲 、肉片,舀些豬骨熬成的高湯,就成為一碗
香噴噴的粄條,又可以用煮或炒的,也很可口好吃。
(三)新年是一年中粄作最多的時節,有甜粄、鹹粄、發粄、菜頭粄、假柿子。遇喜事要打紅粄(龜印);發粄加酵母、發酵再
蒸,一般婚喪喜慶要打粑,元宵節打菜包(豬籠粄),清明節打發粄、蟻粄(艾草粄),端午包粽子,七月中元節亦包
粽子,八月中秋作平安戲,冬至打粄圓,另外又有芋粄、南瓜粄、米篩目、九層粄、水粄(碗粿)等不同季節搭配做成不
同美味的米食。客家視紅粄為最尊貴,富喜氣 象徵,重大慶典用來拜天公,或做為酬謝神明的祭品,拜完神明後,分贈
親友分享喜氣。
(四)粄食的加工作成各類不同的粄品,最主要的不是在「食巧」,而是糯米食品比較容易吃飽,且容易儲存久放,故「不吃巧
而吃飽」,這六個字是傳統客家飲食中最重要精神所在。
二、米齊粑:
以糯米或小米蒸成熟糯米飯,放進石臼中用杵搥打而成,每塊分小塊再加芝麻、花生、紅豆內餡或直接沾芝麻、花生糖粉,亦可用鹹餡以蘿蔔乾、肉絲炒後包成,其風味更佳。因粑的作法簡單,食用方便,因此客家地區每逢婚喪喜慶或農忙期間,習俗上必須作粑,供客人當點心吃,近年來每逢政見發表會或歌唱比賽、中秋晚會等人潮洶湧場合,都會免費提供粑作點心,供參加人員自由取食。現在人做粑則先把米磨成漿,壓出多餘水分,將粄脆蒸熟,然後放在桶中用搥棒攪拌而成,但口味已不及傳統古法所製軟韌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