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5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武大觀] 納粹德國超重型火砲: P1500怪獸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12-13 06:43:0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5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4-12-14 13:49 編輯

古斯塔夫引發的臆想

P1500 怪獸(Monster )是一種預研階段的超重型自走砲,其要旨是為克虜伯800 公釐K (E )古斯塔夫(Gustav )列車砲提供一個機動平台,換句話說,一個機動化的巨砲。古斯塔夫還有一個我們更加熟悉的外號,就是多拉(Dora )火砲。一旦建成,這種巨型自走砲將使鼠式戰車顯得渺小,其尺寸甚至超過1000 噸級的超級重型戰車老鼠。它的車長將達到42 公尺,寬18 公尺,高7 公尺(火砲平放狀態),重2500 噸,裝備250 公釐前裝甲和4 具MAN 公司的潛艇柴油機,最大時速15-20 公里,以及超過100 名操作人員。其主要武器將會是一門巨型800 公釐K (E )火砲,口徑比當時大多數戰車主砲大10 倍,輔助武器為2 門150 公釐SFH18/1 L/30 榴彈砲,以及數挺15 公釐MG151/15 機槍。


800 公釐古斯塔夫列車砲的雄姿

如何讓這種大傢伙動起來我們只能推測,運輸時合理的做法是像古斯塔夫列車砲那樣分解後由鐵路運輸,但是一旦它被組裝起來並依靠自己的動力駛下鐵路,事情就變得有趣了。就如所有超大型車輛一樣,它的計劃行進道路需要經過精心勘測。它會獨占整條路的寬度,經道路駛過城鎮無疑將會導致一次全城大翻修。河流不會構成什麼問題,這台機器誇張的高度使它可以涉水通過相當深的河流。最大的難題是重心,頂部的砲管、砲尾、以及後座機構的重量使得它重心太高,側傾的路面將會造成翻車,因而限制了它的行進。正如其它巨型地面車輛一樣,它只是可動而無法做到機動。

雖然沒有多少關於這種車輛的訊息,但我們熟悉它預計要使用的主要武器--800 公釐K (E )巨砲。儘管不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美國二戰時期設計的小大衛迫擊砲口徑達到914 公釐),也不是射程最遠的火砲,但800 公釐古斯塔夫列車砲卻是人類製造的體積最大、重量最重、摧毀力最為強大的火砲。它投入使用的次數極其有限,唯一一次實戰中大發神威是1942 年在克里米亞半島(Crimea )轟擊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 ),另一次是1944 年計劃砲轟華沙(Warsaw ),但沒有實現(今日的華沙軍事博物館中展出有一發古斯塔夫的800 公釐砲彈,使得有些資料誤稱它轟擊過華沙)。由於太過龐大,古斯塔夫無法整體運輸,只能被拆解分裝在多節列車車廂上。在為期數週的組裝開始前,部隊必須在通向預計開火地點的鐵路旁並列鋪設一條新的鐵路,因為古斯塔夫的巨大重量和體型需要雙排鐵路進行運輸。此外在預計的組裝地點還要配備可移動的跨裝起重機,以及起重機所用的鐵軌。之後兩節20 輪軸的超長平板車廂會轉軌到這段並排鐵路上,並列對齊連接起來,只有到這時吊車才可以將巨大的組件吊裝到上面,組裝工作才真正開始。一旦完成,重達1350 噸的古斯塔夫將形成一幅壯觀的景象,全長達到47.3 公尺,高11.6 公尺,寬7.1 公尺,光是砲管就有100 噸重、32.48 公尺長,可以將重達7.1 噸的穿甲彈發射到38 公里之外,或是將4.8 噸的高爆彈發射到48 公里之外。作為一種攻城巨砲它的威力無需置疑,但即使是其製造者克虜伯公司也不得不承認,它作為研究工具的價值要遠比作為實戰武器更大。


古斯塔夫(左圖)與設想中的P1500 怪獸(右圖)從正面同一角度的比較圖,如果怪獸採用和古斯塔夫一樣的寬度,那麼它的行駛性能將非常糟糕

這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這個號稱1500 噸級,極其形像地被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命名為“怪獸”的車輛一些啟示。也許它被設計作為更好的利用古斯塔夫的方式,或者僅僅是將重型火砲自走化的政策執行得過廣,打算給古斯塔夫也按上履帶。對此,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熱心研究者卡爾·霍瓦特(Karl Horvat )畫出了草圖,並對P1500 怪獸的諸多特性進行了推論,雖然其中含有一些不夠合理或牽強附會的內容,但整體而言依舊相當有趣:

為何我們不能簡單地成比例放大一種裝甲車輛的設計?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地面的壓力。只要知道了一種車輛的重量和履帶接地面積,你就能非常輕鬆地算出它的單位壓力。簡單來說,重量與體積成比例,或者說與車輛尺寸成立方比,而履帶接地面積則與尺寸成平方比。如果我們將一種戰車尺寸增大一倍,它的重量會是原來的8 倍,而履帶面積只會是原來的4 倍,這樣它的對地壓力就是原來的2 倍。同時懸掛裝置、輪軸、還有其它所有東西所受的壓力也都倍增,這就是為什麼大象的腿要比駝鳥的腿粗很多的原因。

輕型履帶車輛(比如布倫機槍車),只需要兩條看起來很可笑的窄履帶。隨著車輛重量增加,相應的履帶寬度也要增加。百夫長戰車的履帶寬大約佔車寬的40% ,對於188 噸重的鼠式戰車,這個數字上升到了66% (車寬的三分之二),事實上鼠式戰車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履帶寬度與車寬的比例。

要想讓800 公釐火砲具有自走能力,這個怪物的重量肯定會超過鐵路上古斯塔夫的1350 噸,我們暫且保守將其定為1500 噸。假設這種1500 噸自走砲履帶所承受的壓力是每平方公分1.2 公斤,這個數字介於百夫長和鼠式之間,聽起來還不算離譜,於是我們可以利用壓力和重量計算出它所需要的履帶接地面積。如果我們設想中的自走砲大概是6 公尺寬,和古斯塔夫所用的鐵路版底盤一樣(實際上古斯塔夫的寬度是7.1 公尺),為保持行駛性它的高度上限也大致如此,那麼推算結果是這頭巨獸的履帶接地長度需要達到26-27 公尺,履帶寬度需要達到車寬的80% ,即每條履帶寬約為2.4 公尺。這樣一輛車首先面臨一個問題,它沒法轉向。

履帶式車輛車長越短,它的履帶接地長度就越短,轉 ​​向所需要克服的阻力也就越小。此外履帶越寬,履帶外側能產生的轉矩就越大,這樣車輛才能克服履帶阻力進行轉向。一個履帶式車輛設計的重要指標就是履帶接地長與兩條履帶中線間距的比值,通常這個值是2 :1 ,而在1500 噸自走砲上這個數值是7.5 :1 ,這太可怕了。一項解決辦法是使用多履帶式底盤,裝上4 條或6 條履帶,在每條履帶都可以單獨運轉的情況下可以實現轉向,但這種設計導致的結果是車輛的寬度明顯會大大超過6 公尺,車輛的總尺寸也會因此而大幅攀升。因此德國人設計中的尺寸比較合理,車體長42 公尺,寬18 公尺,高7 公尺,即使在車重達到2500 噸的情況下,只裝有4 條各寬1.2 公尺的履帶(總寬度4.8 公尺),那麼該車也會保持較好的行駛能力。

如果使用4 條履帶,那麼就得與4 台U 艇柴油機相對應。所有波舍爾重型戰車都是採用電力驅動,而且人們也很難想像有其它方式能夠匹配這種龐然大物。在U 艇中,柴油機既用作發動機也用作發電機,但是在這種1500 噸車輛身上,它們將只被用作發電機。符合邏輯的方式是每台柴油機各驅動一台電動機,用以帶動4 個履帶行走系統中的一個。當然柴油機和電動機可以被安裝在車內任何地方,因為這些行走系統並不需要任何機械傳動裝置。至於其它訊息則較難與這張草圖相符合,我還不清楚那兩個各裝一門150 公釐砲的砲塔會安在哪裡。如果真按圖所示,800 公釐巨砲是以半藏式安裝在車上,那麼底盤上將沒有空間來安裝這兩個砲塔。此外,如果這兩個砲塔並排安裝,那麼為了避免碰撞,它們需要的間距也將遠超6 公尺。草圖上所示的裝載甲板以及其上進行裝彈作業的人員都沒有任何防護,當然他們在對那些距離極遠的目標進行射擊時也不需要這些。最令人困惑的是厚達250 公釐的前裝甲,這種車輛有如此程度的正面裝甲防護只能證明它能用來進行直瞄射擊,換句話說它可以被視為是一輛戰車而不是一輛自走砲。

草圖上還顯示列車砲古斯塔夫版的彈藥起重機被保留了下來,而沒有像一般自走砲一樣自帶一些備彈。列車炮是由它所處的鐵路供給彈藥,這種方式在1500 噸自走砲行至遠離鐵路後將沒有任何作用。估計德國人會用一種供彈車,一次一枚地將800 公釐砲彈運給起重機,可能會是卡爾自走臼砲所使用的四號戰車底盤供彈車,也可能是其它底盤改造而來的供彈車。除此以外估計還會有大批其它隨同車輛,包括火控和通訊車輛、自走高砲、炊事車等等。


澳大利亞研究者卡爾·霍瓦特畫出的P1500 怪獸草圖,採用4 條各寬3 公尺的履帶,履帶的總寬度達到12 公尺,旁邊還有一輛虎王戰車和一輛運送補給品的卡車


射擊時,怪獸會在四周放下固定支架,以抵消800 公釐巨砲的後座力,車體後部的吊車正從半履帶彈藥車上吊送砲彈,注意車上的2 門150 公釐副砲

原子多拉?

眾所周知,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致力於原子彈的研究,盟軍也專門派出特工人員破壞了德國人在挪威的重水工廠。二戰之後,美國人搞出了能發射小型核子砲彈的280 公釐M65 原子大砲“原子安妮”(Atomic Annie )。因此,有人自然會將P1500 怪獸和德國的核武工程聯繫起來,認為德國的800 公釐自走砲也可能作為發射原子砲彈的平台。


美國人的原子大砲,280 公釐M65 原子安妮

1978 年,美國國家安全局解密了一篇報告,內容是一份二戰期間被截獲並破譯的電文,由日本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大使館發往東京,該電文被簡單地標以“關於原子裂變炸彈的報告”的標題。以下為電報內容:

這種炸彈的效能絕對是革命性的,將會完全推翻迄今為止所建立的常規戰爭法則。在此我將所有有關這種原子裂變炸彈的報告發送與你。

據證實,1943 年6 月,德國軍隊曾在庫爾斯克東南方150 公里處與俄國人的作戰中使用了一種全新的武器。他們只用了很少幾顆炸彈(每個約5 公斤重)就將俄國人的整個第19 步兵團從地面上抹掉。在以上事件發生現場目睹了結果的一名德軍中校陳述(他曾在俄國服役,後被派遣到匈牙利做顧問):所有在那個地區的人和馬都被爆炸燒成了焦炭,甚至連他們攜帶的彈藥都被引爆。

此外事實表明德國人也曾在克里米亞試驗過這種武器,當時俄國人聲稱這是一種毒氣,並且抗議說如果德國人再次使用,他們也會以毒氣回擊。另外在1943 年10 月至11 月15 日間,倫敦因一種不明武器的攻擊而遭受了重大人員和企業建築損失。通過最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英美雜誌上的有關這種新式武器的文章,顯而易見可以發現連我們的敵人都開始了對這種武器的研究。

在以這些報告為基礎進行總結後,我確信對當前大戰最為重要的科技突破就是製造出原子​​裂變炸彈。因此,所有主要國家都試圖通過研究​​使這種武器加速實戰化。我的意見是,我們應盡快達到這一步。以下是一些我所了解的技術資料:

最近,英國政府曾對國民進行過警告,說他們可能遭受德國原子裂變炸彈的攻擊。美國軍方也曾警告說美國東海岸可能會遭受某種攜帶原子裂變炸彈的飛彈的盲目攻擊,這種飛彈被認為會是德國V-3 飛彈。細節方面,這種武器的工作原理是使由重水中分離的重氫原子核產生爆炸。德國人在挪威尤坎(Rjukan )附近擁有一個為此用途的大型工廠,英國飛機曾多次對它進行轟炸。

當然,此前也曾有過大量成功地對特定原子進行轟擊的例子。但是就如所有這些實踐所證明的,它們無法使大團原子產生分裂,即是說人們需要單個地破壞每個原子的電子軌道。另一方面,德國人所用的這種材料擁有比 ​​其它物質大得多的比重,曾有人提到這就好像是天狼星和其它白矮星的情況,它們的比重達到普通物質的成千上萬倍,每立方英寸的質量超過1 噸。

通常情況下,原子無法壓縮到原子核大小。但是白矮星巨大的引力和超高的溫度破壞了原子結構,而這種炸彈正是通過這種原理釋放原子能產生爆炸。此外,這種星體的表面還會產生輻射,這是由組成星體的原子那僅存的、體積微小的原子核所釋放。據一些英文報紙稱,德國人所用的原子裂變設備是諾依曼(Neuman )分裂器。巨大的能量被轟入原子中心,由此產生的原子壓力達數千噸每平方英寸。該儀器可以使諸如鈾之類的元素那不穩定的原子產生分裂,這意味著擁有了大量爆發性的原子能。


P1500 怪獸發射砲彈時的景象可謂是石破天驚,如果它能發射800 公釐的核子砲彈,威力一定超過280 公釐的原子安妮

報告結尾顯示了這段原文為日文的電文在1944 年12 月12 日從斯德哥爾摩發往東京的途中被美國情報部門截獲,1944 年12 月14 日被翻譯成英文。這份早於阿登戰役發起前幾天被記錄下的文件肯定使盟軍情報人員在戰爭期間和戰後都感到冷汗直流。很顯然這名位於斯德哥爾摩的日本派員對原子分裂的原理一頭霧水,並對各種武器和物理學知識也是一知半解。但一位專門研究800 公釐古斯塔夫巨砲的專家加里·齊默爾(Gary Zimmer )認為這份文件擁有一些令人震驚的訊息:

(1 )根據報告,德國人曾在東線使用過某種大型殺傷性武器,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在西線使用。文件所提到的區域是庫爾斯克東南,大約位於德軍攻勢的右鉗部,時間應該是1943 年7 月,而不是6 月。另一個地點是克里米亞半島,但唯一在克里米亞展開的大型作戰是1942 年德軍的大規模砲擊,時間恐怕不得不退回到1942 年。如果電文記述屬實,我們就不得不重新審視下德軍對蘇聯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圍攻,這場戰爭中最大規模之一的砲轟。

這場攻城戰由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大將(Erich von Manstein ,後晉升元帥)指揮的第11 集團軍發動。曼施坦因從歐洲蒐集了1300 多門各國製造的火砲,組成了史上最大的重型和巨型火砲群,之後他用這支恐怖的火力24 小時不停地砲擊塞瓦斯托波爾,將這座城市變成了廢土。這些火砲中並不全是普通的重砲,在尼曼上校(Nieman )的特別指揮下,兩個迫擊砲團(第1 重型迫擊砲團和第70 迫擊砲團)外加第1 和第4 迫擊砲營被集中在了要塞正面。總共有21 個砲連的576 門火砲,其中包括了第1 重型迫擊砲團能發射高爆彈和燃燒彈的280 公釐和305 公釐臼砲。

然而這些巨獸遠遠不是部署在塞瓦斯托波爾最大的火砲,數門420 公釐大貝爾塔(Big Bertha )克虜伯重砲以及它們那些在奧匈帝國時期斯柯達公司生產的同伴被聚集起來對付蘇聯要塞。另外還有更重型的卡爾(Karl )自走臼砲,這種600公釐口徑的重型臼砲每發砲彈就超過2 噸重。但是甚至是卡爾都不能給這些重砲畫上句號,一門更加巨型的火砲被部署在了巴赫奇薩賴(Bakhchisaray ,古時韃靼人可汗的居所花園之宮),這就是古斯塔夫巨砲。它的口徑達到了800 公釐,運輸它足足需要60 個車皮,它那32 公尺長的砲管一次可以將4.8 噸的高爆砲彈發射到48 公里之外,或者將7.1 噸重的穿甲彈發射到38 公里遠的地方。砲彈全長分別為8.2 公尺和6.8 公尺,豎起來超過兩層樓高。


組裝中的800 公釐古斯塔夫巨砲,它是1942 年德軍圍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期間最大的明星,這也是它唯一一次參加實戰行動

數據顯示對這些傢伙而言,常規火砲的體積被增大到了巨型,甚至是超巨型的地步,以至於人們會質疑建造這些東西是否值得。而實戰中,古斯塔夫發射的一發砲彈就摧毀了塞瓦斯托波爾席費爾拉亞灣的一個地下軍火庫,後者位於地下30 公尺深。

這些細節有什麼意義?首先請注意引用中提到的燃燒彈,德軍在塞瓦斯托波爾曾使用過這種並不常見的武器,並由龐大但仍算常規火砲的巨砲發射。德軍確實擁有這種砲彈,經常在東線使用並且效果不俗。也許德軍還有威力更可怕的武器?確實,德國人曾開發過一種炸彈,相當於現代云爆彈的雛形,這是一種具有戰術核武威力的常規炸彈。由於這種炸彈的重量過大,而德國人又缺乏用來投放它們的重型飛機,因此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即德國人使用超級巨砲來發射它們。這也能解釋那位日本武官的電文中闡述的另一個奇怪現象:德國人顯然沒有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城市,而是將它們用來對付處於巨砲射程內的軍事目標。

(2 )這名日本派員重點指出,德國人也許正在加緊研究原子武器。絕望之下,蘇聯人表示如果德國人不立即停止使用這種武器,他們將使用毒氣回擊。蘇聯人最終聳人聽聞地稱這種武器是某種毒氣,這要嘛是用來掩蓋真相的宣傳,要嘛就是由那些不知道被何種武器攻擊的蘇聯士兵的報告誤導所致。燒焦的屍體以及彈藥被引爆表明這顯然不是傳統常規武器,雲爆彈也許能解釋燒焦的屍體。彈藥引爆也許是由這種炸彈所產生的高熱造成的,特有的高熱所導致的放射性燒傷也許被蘇聯士兵和軍官誤認為是毒氣造成的,他們很可能既不了解核能也不清楚毒氣的效果。

(3 )據日本人的電文所述,德國人所掌握的技術知識似乎與天狼星有某種聯繫,並且這些知識中涉及到了某種外星超高密度物質。即使放在今天,這種說法也很缺乏可信性。正是這最後一條將我們引向了戰時德國那神秘、隱蔽、而又超出想像的秘密武器研究。只要日本人的陳述有部分屬實,那就意味著納粹政權曾用某種非常奇特的方式將物理與神秘學相糅合,投入某種高度機密的工作。對那些熟悉吉薩金字塔群(Giza Necropolis )的非傳統研究者而言,提到天狼星會使他們立刻聯想到埃及宗教,其中對死亡的專注,冥府之神的神話,以及天狼星星系。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這名日本使節所描述的這種材料密度極大,非常類似戰後理論物理中的一種概念—暗物質。即使這種材料真的存在,顯然他在報告中也過於高估了其質量,即便如此,這種材料的密度也遠高於一般物質。

德國人最終在製造原子彈的競爭中落敗於美國,不過我們並不排除這種可能:如果第三帝國的歷史得以延續,聰明的德國設計師真能製造出適合800 公釐K (E )火砲的核子砲彈,那麼原子多拉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


原子安妮發射戰術核子砲彈的場景圖,如果德國人掌握這項技術,盟軍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則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


P1500怪獸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6 01: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