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28|回覆: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有在修禪的大大,能請教一下嗎?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12-13 12:25:3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各位大大你好,我最近在一本書上看到修禪的方法感到很有興趣,但是書上寫的一句口訣我有點不明白,書上寫說[眼觀鼻.鼻觀嘴.嘴觀心.心無所觀],不知道有哪位大大能幫我解釋口訣的"內容"和"意境",另外書上寫到最後會聆聽寂靜,寂靜不是安靜無聲的意思嗎?那要如何聆聽寂靜呢?_因為我是第一次接觸,麻煩各位大大能以白話文的方式幫我解釋,謝謝!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能天使(四級)

突擊!!!!

Rank: 7Rank: 7Rank: 7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4-12-13 14:21:13 |只看該作者
末學認為師兄您應該去找正信的道場問師父,這類問題回覆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能擇一來回答你的疑惑。

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等等有很多分舍,可以去求法,外面的書有好有壞,初學佛很容易走偏,要慎選道場!

如果還沒有皈依的話,要找師父皈依,才算是佛弟子,沒有皈依等於去讀書沒註冊一樣,

在家居士也要持守五戒(殺、盜、淫、妄、酒)修十善!

先不要急著看書學習,很容易出錯,先靜下來想想找道場皈依喔!

有僧寶指引你再加上自己的用功精進, 有佛、法、僧三寶加持修行更上一層樓喔,阿彌陀佛。

頭像被屏蔽

禁止發言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4-12-15 09:29:2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4-12-19 20:06:2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vbs976312 於 2014-12-19 20:07 編輯
老奸巨猾 發表於 2014-12-15 09:29  
大大吉祥!

就我所知,修禪不是書上講的這樣,那應該是入門禪定,但是禪定是有先決條件的。


大大你好,我之所以想修禪是因為在生活上感到壓力很大活得很拘束,感覺內心放不太開就連出去旅遊都感覺不到快樂,而且我的人緣不怎麼好,想找個人談談心事卻不知道要找誰,就算找到人我也說不出壓力從何而來,就因為如此,所以我常逛書店找書來看,就這樣因緣際會看到一本叫"停心"的書籍,裡面有談到修禪的方法,就想試試看能否能藉由修禪來解除我的煩惱!!
博客來-停心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114
頭像被屏蔽

禁止訪問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4-12-19 20:53:37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4-12-19 21:42:50 |只看該作者
安安!!~
大大介紹一本不錯的書給你~~

林安梧先生的
金剛般若與生命療癒:《金剛經》華山九一講記~~~
是一本不錯的書~~


關於你的問題
我覺得,你先不要從宗教(禪修)下手~
遠離於宗教~~


禪修的先決條件是,心態(心理)的正向,樂觀積極良善直心~
具備了十善及格的人,有了這個前提,
對人生(生死)產生了疑問,才轉而向禪修求解~~
這種利根人到那個道埸去,也不會走偏~

出發心不對,去哪都偏~
正覺的蕭居士,無上師,也都是師出名門@@!!~
頭像被屏蔽

禁止發言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4-12-20 15:10:4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12Rank: 12Rank: 12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5-5-12 20:44:37 |只看該作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甚麼是佛教的經、律、論三藏?
簡易解說三藏即是:

經(Suttapitaka),是佛說過的話的彙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律(Vinaya),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

論(Abhidhammapitaka),是對經藏、律藏的解釋或闡述。


甚麼是佛教的《論藏》?

《論藏》(Abhidhammapitaka)的論,古代音譯為阿毗達摩、阿毘曇。因此現在講的「阿毗達摩」屬於論的部分。「阿毗達摩」是什麼意思呢?阿毗(abhi) 的意思是上等的、殊勝的、卓越的。達摩(dhamma)的意思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在這裡,法是指究竟真實的教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論藏》是對佛陀教法、要義精確的、系統的分類以及詮釋。
包含了四種有關於生命終極的究竟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
例如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稱為“上座部七論”。
《論藏》對修行的前期準備工作、修習技巧、及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闡釋,對修行者來說,可說是很實用的「地圖」。


《論藏》的來源:

雖然一般上我們理解《論藏》是後來用以解釋佛經的著作稱為論。
然而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毗達摩》是佛陀所說的。為什麼呢?
因為佛音尊者(五世紀斯里蘭卡僧人-佛音: Buddhaghosa)曾經說過,《阿毗達摩》並不是屬於弟子的範圍,而是屬於佛陀的範圍。

因為在批註“上座部七論”的《法集論》的義註《殊勝義註》(Atthasalini)裡提到佛陀在證悟無上全自覺後的第四個星期,坐在菩提樹附近的寶屋(Ratanaghara)省察「阿毗達摩」。佛陀在這裡從《法集論》開始省察、思惟「阿毗達摩」的內容。

當佛陀在省思前面六部論的時候,身體並沒有發出光芒,但省思到第七部論《發趣論》的時候,佛陀的身體發出了非常強烈的光芒,這些光芒一共有六種顏色,分別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以及這六種顏色的混合色。
因為這證明佛陀當時在省思非常深奧的法,最能夠體現佛陀所擁有的一切知智是在《發趣論》。

我們現在有時看到佛像的背光所發的這些顏色光,呈現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跟這六種顏色的混合色,以及現在佛教所使用的六色教旗,就是根據這個典故而設計。

正統傳承的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毗達摩》是佛陀所教導,同時也認為佛陀並不是在人間直接向弟子開示「阿毗達摩」,而是在三十三天向來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人以及梵天人開示的。

事情是發生在佛陀成道之後的第七個雨安居時,他到了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loka,古譯忉利天),坐在晝度樹下的無垢白石座上,用九十天的時間向'一萬輪圍個世界'的諸天人開示「阿毗達摩」,當時最主要的聽眾是佛陀已經去世而投生到都西答天(Tusita,古譯兜率天)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Mahamaya)。

佛陀之所以選擇在天界開示「阿毗達摩」,而不在人間開示的原因是:佛陀為了在一次的開示中能夠由頭到尾講完整部「阿毗達摩」,而講完「阿毗達摩」需要九十天的時間,唯有天人才有這種能耐,能夠一坐坐那麼久,因此佛陀選擇在天界。

「阿毗達摩」有三種不同教法的:

第一種:佛陀在三十三天開示的稱為《詳盡法》,也就是最詳細的教法。

第二種:佛陀再跟沙利子尊者講的是《簡略法》。
當時佛陀在三十三天講「阿毗達摩」的時候,為了維持色身,佛陀也會到人間的北俱盧洲(佛教傳說中四大部洲,另包括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和南瞻部洲)去托缽乞食。
在乞得食物後,他便到無熱惱池(Anotatta Lake)邊用餐;那個時候,沙利子尊者每次都會去那邊請佛陀為他開示,於是佛陀在用完齋食之後,就會簡要的和沙利子尊者開示他在天界所講的法的概要,而因為沙利子尊者俱有很高的智慧能夠瞭解,
因此,佛陀所教的法就傳給了擁有無礙解智的上首弟子沙利子尊者。

第三種:沙利子尊者從佛陀處學到這些法之後,再傳給他的弟子們,用的是中等的方法,也就是《不詳不略》的教法。就這樣建立了「阿毗達摩」的傳承。

「阿毗達摩」具有四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系統地分析諸法。將諸法進行分門別類,把《經藏》裡佛陀所講的錯綜複雜的諸法,很有系統地統合起來,條理很清晰。

第二個特點:把一切法分至最基本的單位。例如從世俗諦上來說,“我看東西”,在「阿毗達摩」裡,是把“看”分為若干個心路過程,而每一個心路過程裡又分為若干個心識剎那,每一個心識剎那裡又分為一個心再加若干個心所,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說到的“看”。這些複雜的心理過程,在學習「阿毗達摩」後會逐漸的瞭解。

第三個特點:是整理諸經中的各種佛學術語。在經典中,佛陀是因材施教,因病施藥,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說法,屬於通俗教說。因此佛陀會使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樣的一樣東西。但是在「阿毗達摩」裡面,會很準確地依照心理的作用和特點給於個別一個精準名字或名詞,毫不含糊。

第四個特點:以《發趣論》總綱的二十四緣組織法統攝一切的究竟法。在《發趣論》裡面,用二十四緣,就是說所有的名法跟色法,色法跟色法,名法跟名法,還有名法跟概念法之間關係,歸納為二十四種


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

第一:學習「阿毗達摩」可以系統地瞭解佛陀的教法。因為「阿毗達摩」非常系統的組合、分析、整理佛陀的教法。學習「阿毗達摩」就可以達到完整、系統的瞭解佛陀的教法。
我們可以在這裡跟大家說,只要你能夠認真地聽完這整個課程,能夠很認真地學習,當你把整個「阿毗達摩」課程學完了,必定能夠對整個佛法的大綱,能夠有很系統、很完整地瞭解跟掌握。
當你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對佛法已經有了整體的概念,而且有很嚴密的思維方式。
那個時候,你再去看經典將會覺得很容易,不會覺得經典裡面的術語很複雜,不會給很多名相所混淆。在我們華人的心目中,往往會認為經典是很淺顯易懂的,反而「阿毗達摩」是很複雜、繁瑣的,是不是?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如果一個人不懂得「阿毗達摩」,那麼他對經藏的理解就很膚淺,對經藏的解釋更可能是信口開河,望文生義。


第二:「阿毗達摩」超越一切世間的科學。剛聽起來可能會覺得在誇下海口,「阿毗達摩」 竟然能夠超越一切世間科學。
如果我們真的很認真的學習「阿毗達摩」之後,將會發現佛陀的教法確實超越一切世俗的科學。
因為,我們可以說科學或者說世俗的很多學科是在最近一兩百年發展起來,更有一些是在最近十、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
但是,如果我們有了「阿毗達摩」的知識,我們明白了「阿毗達摩」,再去看很多世間的學科,世俗的科學,我們會發現到,其實很多現在令人很詫異或者說很先進的東西,在「阿毗達摩」裡面早已經解釋了。

比如一百多年來,西方的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得到很大的發展,例如,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夢的解釋或者他研究人的潛意識,還有很多的,例如心理的療法、臨床的療法、催眠等等,這些在「阿毗達摩」裡面早已經有了答案了。
又例如說,在最近幾十年剛剛興起的人體生命學和瀕死經驗學,都講到了人,就是從無數個病例當中,臨床的病例當中發現人死了之後,在醫學上有種稱為假死的,人死了之後不久又復活,這些復活了的人或者說他們有一些意外而在醫學上判斷是死,當他們搶救過來之後,都會對在他們昏迷或者稱為假死的這一個時間段裡面的一些體驗有所描述。
往往會發現到,很多的那些稱為假死或者昏迷狀態的人,他們好像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有的人在臨死的時候,感覺到好像看到了很強的光明或者見到了一些去世的人,又或者去到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地方或者說感覺好像自己已經出來了,看到他的親戚,他的朋友在哭,或者說在做什麼事情,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這一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我們再去看「阿毗達摩」,特別是講離心路過程的時候,答案就很明白了。

又例如說,在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基因,就是人的基因,人的基因跟猿的基因其實百分之九十幾都是相同的,但是就是那麼一點點的不同,形成了人跟猿猴、大猩猩的很大的差別。而每個人的基因又不同,同時,很多科學家發現,基因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也許很多在以前,如果是幾十年前,人家說到你的一生或者說你今生的遭遇,是一出生就定了,可能會被說成是迷信,是不是?會說這個是宿命論。但是,當科學家發現了基因,發現人的基因排列模式可以影響到他。
例如,有些基因的排列模式會影響到這個人很容易得什麼病,例如他可能會得肺癌,可能會得胃癌等等。或者說有些人的基因方式排列決定了他很容易生病,而且得某一些病。這些基因,在「阿毗達摩」裡面叫什麼?叫業生色,業生色法。
如果我們再看,業生色法是什麼時候決定的?是一個人結生,一出生就已經決定,業生色又為什麼會這樣的?其實是跟過去造的業又有關係,而過去所造的業帶來我們今生的這一個身體,這個身體稱為業生色。而我們這個身體幾乎可以影響我們一輩子,這其實就是屬於基因,用現在科學來說,就類似於基因的解釋方法。

如果我們再去看,例如,一些物理學或者心理學,比如說心理學,現在的心理學研究來研究去,其實在「阿毗達摩」看來,都是在表相上或者在現像上,當然了,在現像上和對心理反應上,在心理學研究得很詳細,但是到底我們說到的人的心理是怎麼運作的?它的運作的過程是怎麼樣?
我想無論心理學,只要它還沒有突破,或者說它沒有再去借助「阿毗達摩」,沒有借助佛教的心理學的話,就很難有更高層的突破。如果我們再看「阿毗達摩」裡面分析的心理,你們真的會驚嘆!它已經到了一個很精微又很高的程度了。
當然「阿毗達摩」是從倫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心理的,並不是像一般人分析的行為心理學或者犯罪心理學,或者說一般的管理心理學,它是從倫理方面去分析人的心理的。我們可以說,世俗的或者世間的學科,往往是為了研究而研究,例如物理學家只是為了研究物質的現象,找出物質的規律;心理學,就是為了找出心理的規律,從而達到如何去為人治病或者解決心理的問題。
但是,佛陀講到這些,講到的很類似於心理學、類似於物理學,並不是為了只是瞭解這些,而是為了超越、為了解脫。因為佛陀分析名法、分析色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名.色法,是為了解脫名.色法。


第三:明辨善、惡,是、非,正、邪。
學習「阿毗達摩」之後,很自然能夠明辨善、惡,能夠明辨是、非,明辨正、邪。
「阿毗達摩」很清楚的把善、惡標準告訴你,不會似是而非,不會含糊。
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阿毗達摩」會告訴你,業果的法則,也就是因果律。
我們可以說,從世俗的角度上來說,善惡的衡量標準會因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群,有所差別,這只是世俗的標準。
但是,如果我們再分析心理,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或者我們換一句話,從內在的動機上來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它不會含糊。

同時我們也知道,如果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將能很容易地分辨哪些是旁門左道,哪些是邪門外道。
在緬甸,緬甸是一個「阿毗達摩」很普及的國家。
當緬甸的「阿毗達摩」普及之後,在緬甸,就是自從「阿毗達摩」已經普及到民間之後,幾乎沒有出現過所謂的邪教跟所謂的附法外道、附佛外道。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沒有生長的土壤,沒有生長的空間。
但是我們再看泰國,傳統上泰國也是很注重「阿毗達摩」,但是在近代,「阿毗達摩」已經衰落了,所以我們現在看泰國的有些禪法,觀水晶球的,也認為說可以解脫,甚至做體操也認為可以解脫。
我們再看看好像最近,聽到泰國的一個法師(Ajjan)教導,他把我們的身體分為二十八個地方,然後這就是二十八色。
我們再看看華人區, 無論是中國或者臺灣或者說有華人的地方,例如新加坡或者美國等等,都有很多種新興宗教,甚至邪教,是不是?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新興的宗教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旁門左道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附佛外道呢?就是因為我們華人對佛教的理解太差了,佛陀的教義普及得不夠,所以就被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地利用,於是各式各樣的新的教法、新的宗教就有滋生的土壤。

如果大家都能夠瞭解佛陀的教法,都能夠學習「阿毗達摩」,那麼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些所謂的新興宗教、所謂的附佛外道、所謂的邪教,根本沒有機會生長、沒有機會成長,甚至會胎死腹中,是不是?


第四:「阿毗達摩」是它不往外看,而是往內看。「阿毗達摩」直接指向我們身心的深處,就好像一把利刀,直接捅到我們的煩惱,而且一捅就捅到煩惱的最深處。當我們對「阿毗達摩」有了大概的瞭解,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後,我們再去看,在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打著佛法旗號,或者打著佛教旗號的那些歪門邪道或者附法外道,我們將會很清楚了,那個時候我們也不會人云亦云,不會落於迷信,也不會搞個人崇拜了。

學習「阿毗達摩」還可以運用在生活當中。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阿毗達摩」很多的名相,而且很枯燥。但其實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可以直接運用在生活當中,而且是很見效的,立竿見影的。
例如,當我們學到善心的八種善心之後,就可以很快用在我們的生活上。
雖然佛陀開示「阿毗達摩」最主要是為了斷除煩惱,但是,即使對於一般的在家人,很忙碌的人,需要工作的人,在平時壓力很大的人,學了「阿毗達摩」都有作用,而且都有很快的作用。
為什麼呢?因為「阿毗達摩」教導我們善心、不善心是怎麼樣產生的,善心、不善心的關鍵點在於你是不是有如理作意,如果你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心。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面臨著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擺向哪一邊?就好像當我們把一輛車開到十字路口,你的車,你的方向盤是要擺向左邊還是擺向右邊?同樣當我們面對著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們要生起善心還是生起不善心呢?在「阿毗達摩」裡面會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左右我們的心。不要認為說,很多東西,我的生活是很無奈,一天都被我的工作,被我的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
「阿毗達摩」就教導我們如何從改變我們的心開始,因為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所以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因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改變我們的環境。可以改變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工作、對公司、對生活,乃至對這個世間的看法。這種改變,如果我們用「阿毗達摩」的方式去分析,它會給你一個很清晰的、毫不含糊的方法,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五:培育觀智。
雖然學習「阿毗達摩」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上培育善心,可以學習如理作意,但畢竟佛陀教導「阿毗達摩」不是讓我們改善生活,而是讓我們超越生死。
也就是說,佛陀教導「阿毗達摩」,最終是要讓我們斷除一切煩惱,讓我們滅盡一切諸苦。要如何才能夠斷除一切煩惱呢?要斷煩惱唯有通過道智,也就是聖道才能斷煩惱;要斷除煩惱必須得要修行,必須得修《內觀》(梵文:Vipassanā,毘婆舍那)。

要修觀,培育觀智。什麼是觀呢?觀就是觀照一切名法跟色法的無常、苦、無我。
「阿毗達摩」所分析的無外乎是心法、心所法、色法。
但是,所有這些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屬於行法、有為法,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的。
佛陀教導「阿毗達摩」並不是只是讓我們去明白、去瞭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去觀照它,然後再去超越它。
就像佛陀把賊指出來之後,還教我們如何把賊抓起來。怎麼抓賊呢?要用智慧的繩子把他捆綁起來。
所以「阿毗達摩」的目的是教導我們要修觀,修觀的目的是為了斷除煩惱。所以,我們學習「阿毗達摩」是很有意義的。

阿毗達摩是分析物質的本質和元素的一門學問。

阿毗達摩論是收錄在經藏中佛陀教義的濃縮。

經藏中展示了對治「苦」的學識,使我們心靈得到訓練和發展。這種學識領導我們過著平穩、被尊重、不受傷害和神聖的生活,從學習佛法中,我們能明確的瞭解和規範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經藏中存在很多特殊名詞,這些特殊名詞需要通過詮釋,才能令人瞭解它的科學性。
在經藏中要瞭解的是一般的「法」,而在阿毗達摩中要瞭解的是絕對的「究竟法」。
對阿毗達摩的詮釋,就好像科學家在詮釋科學名詞一樣。

只有在阿毗達摩裡,充分的解釋了人類如何因自己的心念或外界的誘惑而締造「善業」或「惡業」。
阿毗達摩清楚的分析了四大元素的本質與特性,這些都能在經藏中找到,阿毗達摩只是經藏的濃縮。

通過經藏瞭解佛法所獲得的知識,就好像在學習病理學,所獲得的知識,只能治療某些疾病。
而一位合格的醫生,如果擁有全面的知識。這種特殊的知識,將能更廣泛的分析病因,和治療疾病。
這種特殊的知識,令他處於更方便的位置,更有效地執行他作為醫生的任務。
同樣的,一個人通過學習阿毗達摩,將能更瞭解心的本性和心理分析的能力,他將不再犯錯並發展了對治各種邪惡的力量。

阿毗達摩指示了正確的信念和其它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如:「我」、「你」、「人」和「世界」等等。
這些概念都是因為不瞭解事物真正存在的真相。這些概念無法反映真正的歡愉、永恆或不永恆的因素,以及瞭解一切有生命或無生命物體的元素或動力的真相。
阿毗達摩指示了絕對的「究竟法」,讓你瞭解人類或其它生物,這種對人類本質的分析,遠遠的超過從其它方面而獲得的學識。

阿毗達摩顯示了「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的真相,它共分為四類:

一、心法(Citta):思想或意識,與知識或經驗類似。心法是意識的瞬息境界。

二、心所法(Cetasa):心所法是心法的衍生。

三、色法(Rūpa):物質的物理現象。

四、涅槃法(Nibbàna):一種無法以語言解說的最高境界。

心法、心所法和色法因條件而存在(緣起法)。
如果失去存在的條件,它們就自動的消失,因此它們也屬於無常法。
而涅槃法是非緣起法,它不因外在的條件而存在,它不曾升起也未曾落下。
這四種法,通過我們所給予的名詞解釋,對它們有了一定的瞭解。
除了這四種法以外的一切,包括或不包括我們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粗或細?低或高?遠或近?這一切都不是我們要究竟的真相。

心法、心所法和涅槃法,也稱為「名法」(Nāma)。
涅槃法是「非因緣名法」,心法和心所法是「因緣名法」。
這兩種「名法」和「色法」構成了我們的物質社會,包括人類在內。
「名法」與「色法」在阿毗達摩內分析得很清楚。就連「生」和「死」也一樣分析的很清楚。
在阿毗達摩裡清楚的標明如何對佛法生起信念和瞭解行法,這讓我們更接近解放自己的道路。
阿毗達摩引導我們和這個世界的不是一般的思想而是絕對的真理。

阿毗達摩所顯現的真理,無法在東方或西方的學術論著中找到。
意識從分析被分類,並根據重點而下了定義,各種意識都被清楚的理解了,意識就像流動著的清流,這是威廉.占士的看法,他是一位對阿毗達摩有清晰認識的西方學者。
一位認真認識阿毗達摩的人,完全理解到沒有靈魂的存在(Anatta)。這點在學術立場是非常重要的。

阿毗達摩解說了這世間生死輪回的定律,支持了業力導致輪迴的說法。
為各種心法下了廣泛和詳細的定義,比如物質的本性、形態和因素,名與色(心和物)的關係等等。

《阿毗達摩.攝義論》(Abhdhammattha Sangaha)裡,解說了緣起法。
這是一種獨特的見解,無法在世間其它的學說中找到類似的見解,因為這是經過分析後而發展的學說。
阿毗達摩並不是為膚淺或浮誇的讀者而設立的。

從哪一點可以看到阿毗達摩和現代心理學的異同?
現代心理學受了一定範圍的限制,而阿毗達摩卻通過各種心理境界說明了各種心識,最大的不同是阿毗達摩不接受靈力或靈魂的概念。

阿毗達摩對心識本性的分析,並沒有透過其它管道。
阿毗達摩沒有現代心理學的成分,也沒有心的原動力或心的波動(Jaana Citta)存在。

著名的心理學家各拉漢 .豪威,在他的著作《無形的軀體》中提到:「就如心理學的先驅人物 G.H.佐安一樣,很多心理學家發現他們更接近佛陀,學習一點佛法有助於讓他們理解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那遙遠和沒有所謂現代心理學的年代,所提出的現代心理學問題和解決方案。
這充分的證實了古代東方人的智慧。」

有些學者認為阿毗達摩並非佛陀的言教。但是,它確實是因為詮釋佛陀的教義後,所發展而形成的。這些詮釋都是由當時一些高僧主持的。因此,在傳統把它當作佛陀教義的一部分。

根據一些論著的記載,佛陀的母親死後往生天界,佛陀曾經在天界三個月,為母親及其他天人講述阿毗達摩。
主要的講題 (mata)是善法 (usala dhamma)和不善法(ausala dhamma),過後,佛陀向(Sarputta)沙利子尊者重覆的論述了這些「法」,後來這些法被記錄成六部經論。

從古至今,一直在爭論阿毗達摩是否佛陀親口言教。但是這些爭論也只引起一些學院派學者的興趣。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阿毗達摩的內涵。
阿毗達摩是覺悟的根源,是佛陀所教誨的。
所以阿毗達摩的內容,都可以在經藏中找到,這些都是在佛陀以前無法見到的論說,但是,有些人卻宣稱阿毗達摩並非佛說,阿毗達摩也沒有必要重覆經典的論說,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邪說。

根據上座部的傳統,阿毗達摩的精神、思想和整體都契合佛陀的教義,雖然這些詮釋和論述可能是出自後來的佛陀弟子之手。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和它對我們個人的提升。
佛陀應用阿毗達摩的知識,解決了許多心理、生理和哲學的問題。爭論於佛陀是否曾經親口講述阿毗達摩,對我們理解真理並無幫助。

另一個問題是:阿毗達摩的實質是否

是佛法的修行?這問題見仁見智,要看個人對修行的理解,有些人的悟性高,心靈和個性都獲得充分的發展,各種心識都能得到平衡。
而有些人的修行是基於怖畏心,有些人是為了獲得神通。
阿毗達摩有助於那些想深入和清晰的瞭解佛法的人。
它護持那些發展內觀禪定的人,使他們理解無常、苦和無我。
阿毗達摩並非只對禪定的修行者有益,它一樣的有助於世間忙於日常事務的人群。
我們通過學習阿毗達摩而對究竟法有所瞭解,因此而獲得利益。
阿毗達摩對理解和教導佛法也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對一些佛學專門知識或專有名詞的瞭解,如:「法(Dhamma)、業(kamma)、輪迴(Samsara)、行(Sanhara)、十二因緣(Patcca Samuppada)和涅槃(Nibbàna)等等,唯有通過阿毗達摩才能獲得正確的解釋。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點評

hihi566  sadhu sadhu sadhu  發表於 2015-8-24 03:03:16
頭像被屏蔽

禁止發言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8-8-1 15:48:4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Rank: 2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8-8-1 17:16:3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kk312175 於 2018-8-1 17:23 編輯

"眼觀鼻.鼻觀嘴.嘴觀心.心無所觀"應該不是嘴..你鼻子的氣息出來的位置會在嘴前,再把你的氣息連到一念觀止,就是大家所說的心,可是問題來了,當你達到這一步接下來你要怎麼辦,聆聽寂靜---是的,會聆聽到寂靜,但接著呢???如果你不知道馬上就又回到現實狀態(因為我也只能到這裡而已)........只能跟你說慾望越多,束縛越多.........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做就想著善十一:信.精進.無貪(因淨有貪).無恚(不淨有恚).無癡(貪恚成癡).慚.愧.輕安.不放逸.能捨.不害.每天有做到一點點,那就OK了.....其他的就用自己的方法接受吧...因為大家都說那是業力.....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9 14:4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