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6-7
- 最後登錄
- 2024-11-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92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048
- 相冊
- 5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4-12-15 12:55 編輯
1944 年春,盟軍開始對德國本土實施縱深轟炸,德國各大工業城市均不能倖免。更糟的是,面對數以千計的B-17 轟炸機及其性能優異的護航戰鬥機P-51,德軍的活塞式戰鬥機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了,除了繼續研發噴射式戰鬥機,德軍急需一種更高效而廉價的攔截機。德國航空部的要求是操作簡單、廉價、且能在發現轟炸機群後起飛,並能在轟炸機達到轟炸目標前進行攔截,看來只有火箭推進的飛機能夠做到。早在1925 年秋,梅塞施密特、容克、亨克爾公司提交了各自的方案,它們分別是Me P.1104,Ju EF127"Walli" 和He P.1077"Julia"。另外還有第四個競爭者,就是埃里希•巴赫姆(Erich Bachem)公司的BP 20,它類似於亨克爾公司的方案,但更易操縱,而且BP 20 既沒有起落架也沒有滑撬,而是要靠在空中解體的方式來回收。雖然戰鬥機總監阿道夫•加蘭德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德國航空部最終還是選擇了相對保守的Ju EF127 和He P.1077"Julia"。
事實上,早在1939 年6 月,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就提出了垂直發射的火箭推進飛機的計劃,當時就被航空部技術處以不切實為由否決。六年之後,相同的計劃看來又將重蹈覆轍,但巴赫姆找到了黨衛軍頭子海茵里希•西姆萊,在他的支持下,巴赫姆得到了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西姆萊指定航空部的奧伯斯特•科邁爾(Oberst Knemeyer)為該計劃的主任,道尼爾公司的赫爾•拜斯巴特(Herr Bethbader)也參與了該計劃,不久BP 20 得到了航空部的編號Ba 349,並得到了綽號:Natter(意為蝮蛇)。
獨特的設計
Ba 349 很快就生產出來,因為當時金屬材料十分匱乏,加之為了提高機動性,機體絕大部分為木製結構,但駕駛艙仍有裝甲保護。其機身為圓柱形,短而平直的機翼上沒有任何操縱面,而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所以稱它為火箭也許更適合)。Ba 349 使用一台赫爾穆特•瓦爾特(Hellmuth Walther)公司的瓦爾特HWK 109-509A 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Me163 也使用相同的引擎),其燃料箱位於機身中部:分別為T 燃料箱(過氧化氫和穩定劑)和C 燃料箱(肼/甲烷的水合物),這兩種燃料一旦混合就會自燃,加之有很強的腐蝕性,所以必須十分小心。為了增加起飛速度,Ba 349 還使用了4 個斯密丁(Schmidding)533 固體助推火箭,這使Ba 349 能在60 秒內達到11,000 公尺的高度。武器方面,原計劃裝備2 門30 公釐Mk108 機砲,但很顯然,德國人也知道Ba 349 的性能遠不及盟軍的護航戰鬥機,所以量產型只裝備了威力強大的火箭,以便更有效的對付盟軍的轟炸機。
HWK 109-509E 發動機
測試中的HWK 109-509E 發動機
設計諸元
動力裝置:一具瓦爾特HWK 109-509A 雙燃料液體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1,500 公斤(B 型使用HWK 109-509C,最大推力2,000 公斤)。T 燃料箱435 立昇,C 燃料箱190 立昇。四個斯密丁(Schmidding)533 固體助推火箭,總推力2,000 公斤。(B 型使用兩組固體火箭助推器,總推力2,000 公斤)。
性能:最大速度998 公里/小時(3 公里高時),巡航速度797 公里/小時,升限14,000 公尺,爬升率11.4 公里/分鐘,作戰半徑9 公里(4.6 分鐘),航程58 公里。
重量:起飛重量為2,232 公斤,空重800 公斤,包括助推火箭共880 公斤。
尺寸:翼展3.6 公尺,長6.02 公尺,高2.25 公尺,機翼面積4.7 平方公尺。
武器:24×73mm 亨舍爾Hs 217焚風(föhn)式火箭或33×55mmR4M 火箭。
Ba 349 簡單的儀表
作戰原理
Ba 349 在發射前要豎起24 公尺高的發射架,翼尖和腹翼被固定在導軌上以便控制發射姿態。飛機的操縱系統和可操縱面在發射時將被鎖住,直到10 秒後助推火箭燒完並被爆炸螺栓炸離機身。這時操縱系統被打開,地面通過無線電控制飛機爬升,當然飛行員可以隨時接管控制權。Ba 349 爬升到接近10,000 公尺時,飛行員控制飛機下降並接近敵方的轟炸機編隊(美軍一般在6,200 至9,400 公尺的高度接近轟炸目標),當距離轟炸機1.6 至3.2 公里時, 飛行員拋開機頭錐,齊射24 發亨舍爾Hs 217焚風式火箭。由於燃料也快用完了,Ba 349 下降到1,400 公尺,飛行員使用爆炸螺栓將飛機從機身中部的連接部炸斷,帶有發動機的後部機身通過自動打開的降落傘安全降落地面,這樣最為寶貴的發動機就可以再次利用。而飛行員則須等一會兒才能爬出座艙,以免被尾翼擊中,飛行員打開自己的降落傘,前部機身則被拋棄。
Ba 349 座艙也可以分離,所以飛行員很容易跳傘。注意機身都是木質的
試飛
Ba 349 的前期試驗在1944 年11 月進行,其原型機在亨克爾He 111 的牽引下進行了滑翔飛行,基本達到了設計要求,但火力試驗則遇到了問題。12 月,西姆萊的興趣開始減低,同時航空部要求取消所有不必要的計劃,以保證Me 262 和Me 263 的生產,但巴赫姆並沒有理會這一命令,因為氣動試驗相當成功,首次動力發射也在準備之中。但由於位於基爾的赫爾穆特•瓦爾特公司受到嚴重破壞,直到1945 年2 月25 日,Ba 349 才得到發動機來進行載有假人模型的垂直發射,試驗結果十分成功,飛行員和發動機動都安全地降落地面。受此鼓舞,航空部要求立刻進行載人試驗。但在2 月28 日的首次載人試驗中,Ba 349在發射後不到十秒就墜毀了,23 歲的志願試飛員洛塔爾•西貝特(Lothar siebert)當場死亡。之後又進行了3 次載人發射,都取得了成功。
Ba 349 總共生產了36 架,包括3 架B 型(換裝了推力更大,續航時間更長的瓦爾特HWK 109-509C 型發動機,使用兩組固體火箭助推器替換了四個斯密丁533 固體助推火箭)。Ba 349 共進行了25 次發射,包括7 次載人發射。
結局
1945 年4 月,10 架Ba 349A 早期型蝮蛇被部署在斯圖加特附近,等待盟軍的空襲。但由於盟軍地面部隊的逼近,德軍不得不在這些攔截機被虜獲之前將其摧毀。
但盟軍仍至少發現了3 架蝮蛇。其中一架被蘇聯得到,另兩架(包括一架Ba 349B)於1946 年運到美國,A 型在加州的莫洛克陸軍基地(現在的愛得華空軍基地)進行了發射,但在發射後三分鐘就在空中爆炸,殘骸落在拉斯維加斯附近的一架雜貨店裡。B 型則被運到印第安納州的福里曼試驗場(Freeman Field)解剖,1949 年美國航空博物館接收了這架蝮蛇。另一架現存的蝮蛇是A 型,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
慕尼黑博物館的Ba 349A-1,複製品
反思
有人常將Ba 349 稱為德國的神風特攻隊,這多半是由於人們認為其空中解體的回收方式是為了使機身前部撞擊轟炸機。但事實上這並不可行,因為如果Ba 349 以高速接近目標,飛行員就很難逃脫。但如果以低速接近目標,Ba 349 在撞擊前可能就已經被打爛了。當然,如果飛行員更本就不想逃脫,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即使是撞擊,木製機身的Ba 349 對B-17,也只有以卵擊石的效果。
Ba 349 之所以採用空中解體的回收方式,主要是為了節省燃料,並適應全民作戰的需要。當時的老鳥已經是十分稀有,當然不可能派他們去駕駛如此危險的攔截機。黨衛軍希望讓大批只受過最基本訓練的菜鳥”飛行員來駕駛Ba 349,起飛和著陸自然是最棘手的部分,Ba 349 正因為不需要起飛和著陸的技術,而受到黨衛軍的青睞。但讓菜鳥來駕駛Ba 349 看來並不是明智的做法,這種幾乎是自殺的做法甚至還不如神風特攻隊。
雖然垂直發射對於要求在短時間達到攻擊高度的攔截機來說是巨大的優勢,但在Ba 349 在技術及性能上仍有許多問題,比如無線電導航的抗干擾性,發射場的隱蔽問題和真正的實戰效能都值得推敲。但無論如何,Ba 349 光以其獨特設計思想就足以傲視當時所有的區域性攔截機,以至於在戰後的許多飛機上仍可以見到它的影子。若非是戰爭末期時間不多. 早個二年推出. 戰局或將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