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品味生活 |
休閒天地 |
興趣嗜好 |
學術藝文 |
女性頻道 |
電腦數位 |
遊戲天堂 |
影視音樂 |
宗教綜合 |
綜合圖片 |
綜合影片 |
成人園地 |
辣妹直播
新聞時事區
生活優遊區
會員廣告交流區
感恩懺悔區
愛情紅綠燈
上班一族
生活智慧王
醫療保健區
美食王國
財富與風險區
消費購物區
釣友天下
海釣討論區
淡水討論區
釣蝦討論區
教學資訊區
汽機車討論區
搞怪爆笑區
趣味笑話區
搞笑圖片區
搞笑短片區
環瀛搜奇區
幽浮事件簿
靈異鬼怪區
數位影像生活
著名旅遊景點
博奕綜合討論區
休閒飲品
品酒專區
咖啡專區
茶香專區
星座命理區
動漫卡通區
連載區
動漫圖片區
軍事討論區
軍旅生涯
非主流討論區
中外歷史區
體育運動區
武術專區
健身會所
職業摔角區
布布發燒區
寵物世界
流浪動物關懷照護社
模型玩具區
園藝花卉區
自行車綜合區
專業討論區
休閒討論區
方寸之美
玩石天地
長篇小說區
連載中之小說
小說討論區
短篇小說區
經典文章區
原創天地
IQ題猜謎語
民俗文化區
懷舊柑仔店
藝術鑑賞區
校園生活
福爾摩沙風情
客家文化
閩南語小棧
原住民札記
手作小物
發明大觀園
女人話題 (男性禁言)
女性秘語 (男性禁言)
溫馨家庭區
寶貝生活館
天使寶寶專區
媽咪孕事區
時尚潮流館
婚姻資訊區
健康塑身區
美容美髮區
珠寶首飾區
AI
電腦軟體分享區
電腦軟體交流討論區
軟體應用教學區
手機通訊產品交流區
APP軟體區
手機圖鈴館
桌上型電腦討論區
硬體知識圖書館
筆記型電腦討論區
電腦DIY配件討論區
數位3C館
電子電機暨資訊工程館
手機遊戲討論區
ONLINE GAME
電競討論區
PC GAME
TV GAME
Facebook 討論版
影視戲劇區
明星貼圖區
樂壇綜合區
樂譜及樂器區
佛教
道教
西方教派
一貫道與其他教派
自拍樂園
原創自拍區
正妹貼圖區
性感誘惑區
激情性愛區
成人卡漫區
成人卡漫下載區
禁忌卡漫
另類圖片區
絲襪美腿區
西洋辣妹區
唯美清純區
自然美景區
電腦桌布分享區
優質套圖區
超市發表區
打包下載區
新註冊會員貼圖專區
成人長片直播區
成人短片直播區
BT下載區
HTTP長片下載區
HTTP短片下載區
歷史存放區
成人交流區
成人文學區
成人文學圖書館
搞笑圖影片區
成人笑話區
成人笑話圖書館
性愛秘技區
性愛秘技圖書館
圖影片求檔區
手機版
■
站務公告
■
加分活動
■
綜合教學
■
疑問建議
■
私密影像申訴檢舉專區
搜尋
搜尋
本版
會員
SOGO論壇
›
論壇
›
≡ 宗教綜合 ≡
›
佛教
›
「信、解、行、證」
返回列表
查看:
361
|
回覆:
0
[修行法門]
「信、解、行、證」
[複製連結]
kz661747
kz661747
註冊時間
2006-1-15
最後登錄
2023-1-30
主題
查看
積分
547
閱讀權限
80
文章
369
相冊
1
日誌
1
力天使(五級)
力天使(五級), 積分 547, 距離下一級還需 53 積分
串個門
加好友
打招呼
發私訊
狀態︰
離線
電梯直達
1
樓
發表於 2015-1-1 20:29:41
|
只看該作者
|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kz661747 於 2015-1-1 20:47 編輯
佛法修學的依據以及行門的綱領介紹出來了,現在再談談佛法教學的善巧。「善巧」,他的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我們如果不知道,就很難學到佛法真正的東西。也就是前面說過,不懂得方法是很難修學得到成就的。
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這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信、解、行、證」。第一個要相信,能信就是緣成熟了。我們常常聽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能信,這緣成熟了;不能相信,緣沒成熟。所以佛度眾生,一定是度能夠相信的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的地方,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不是這麼說的,「信」是你可以入門。
信了之後一定要「解」,一定要理解。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經所說的就是這一樁事情,到真能夠理解之後,然後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礎上。我們理論沒搞清楚,方法也不懂,怎麼「行」法!「行」就是常說的盲修瞎練,那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論的基礎、有真實的方法。
「行」最後的目的是要達到「證」,「證」才是真正得受用。什麼叫做「證」?簡單的說,就是把你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得著了、用上了,這就是「證」。譬如我們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就是我們所想的,就是我們所行的,我們所行所想的就是經,經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這是「證」,這叫真如,佛法可貴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它的次第,「信、解、行、證」。「信」,第一個要相信自己,這也是佛家講「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宗教第一個是要你信神,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佛法最重要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們把染污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先要相信自己。如果常常覺得我自己罪業、煩惱深重,恐怕我不能成就,這個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為什麼不能成就?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薩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幫助他,也不行。佛菩薩幫助人,是幫助能站得起來的人,站不起來的人,佛菩薩對他無可奈何。所以說第一個是「自信」。
第二個是「信他」,「他」就是指佛法。佛在經典跟我們講的這麼多道理、這麼多方法,我們相信,我們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自己決定成就,所以先「信自」,後「信他」。蕅益大師又把它擴充,我們相信「理」(這些道理),相信「事」。宇宙之間,許許多多無法計算的、不可思議的這些事相,從哪裡來的?「事」從「理」上來的。「理」是清淨心,「理」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有一切萬象都是從「理」顯現出來的。這些現象怎麼會顯現出來?這裡頭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連鎖的,因果是循環的。前面一個因結了果,果又是因,下面又有果,所以因果是循環,因果是重疊無盡的。這些事實我們都要能夠明瞭,都要能夠相信,從這裡建立信心。然後我們求「解」,求一切通達明瞭,這樣自己修行才沒有疑惑,修行才會有快樂,不會有障礙。
學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親近一個老師,這是自古以來,無論中國、外國,求學是不能離開老師的,所以一定要親近一個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依照老師講的方法來修學,這是一條正路。
在中國古代,佛門裡面教學,首先是五年學戒,五年是一個期限,學戒,這個戒不是三藏裡面的律藏,不是說這個,是遵守老師的教誡,就是要守老師的規矩。老師對學生要負完全責任,這個學生將來學習是成功、是失敗,老師要負責任,這叫「師道」。現在說老實話已經看不到了,為什麼?老師不負責任,學生也不認真學習,所以現在師道真的已經看不出來,這是這一個時代的悲劇,學生對老師沒有尊敬心,老師對學生也沒有真正的照顧,也沒有真正成就他的那一種願望、那一種的關懷。
五年學戒,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師承」,學的是什麼戒?簡單說就是培養你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這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沒有別的東西教給你。所以像禪宗,拜了老師,這五年中,他叫學生幹什麼?叫你去做工,分配一個工作,老老實實去做,教你一個很簡單的修行方法,決定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就覺得枯燥無味,我在道埸做了五年工,什麼也沒學到。其實他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他不知道。學到什麼東西?煩惱少了。他叫你這個也不准看,那個也不准聽,限制很多,你統統都能遵守,這五年下來是福慧雙修。福是什麼?天天在做工,寺院裡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為你出家,身上也沒有錢布施,天天做工,用勞力在布施,在修布施波羅蜜,在修供養,天天在修布施供養,修福。每天這個也不能聽,那個也不能看,六根都給堵起來了,心得定,心得清淨。所以老師是教你修福修慧,修戒、修定、修慧,他教你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往往沒有痕跡。
在教下也是一樣的。譬如法華宗(天台宗的),你到天台宗道埸去修行,你拜了老師之後,老師也是將寺廟常住工作分一樣給你去做,或者叫你掃地,或者叫你挑水,或者叫你到廚房做打雜,一個工作給你做。然後叫你背經,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為主,把《法華經》給你去念,念五年念到會背。工作的時候,經就放下來,沒有工作的時候,趕快就讀經,其他的什麼都不能聽,講堂不准你去聽,就專門做打雜,這樣做五年,這是真正的修學。絕對不是說初來的人,把他當作傭人看待,不曉得是真正定慧等學,這是真正修學的基礎。五年下來,他有福有慧,福慧都有了,再讓他到講堂一聽經,聽個一年、兩年,他開悟了,他明心見性了。
所以我們看看《高僧傳》,看古人的教學,往往到那個寺廟沒多久,他就證果了,他就開悟了。現在人在一個道埸住上三十年、五十年,住一輩子都不開悟。天天聽講經,為什麼不開悟?沒有定慧的基礎,所以聽一輩子也不能開悟。你去讀經,你就算把三藏十二部統統都念了,你還是不開悟,頂多你得到一些佛學常識,看得多,記得多,得到佛學常識。對於你斷煩腦、開智慧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親近老師,老師指一條路給你走,這一條路在剛剛走的時候是枯燥無味,但是走過去之後,歡喜就不可思議,是你真正有東西得到了。
所以我們今天修學就犯了嚴重的錯誤,一開頭就是廣學多聞。我在前面講過了,人家一開頭是斷煩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統統斷掉了,就是定慧完成了,這時候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條正路。現在人犯的過失就是不斷煩惱,就開始來學,還希望學得愈多愈好。清涼大師說這種修學的方法叫有解無行,光在解的層面上去下功夫,對於自己真正功夫疏忽了,不去斷煩惱,不去修清淨心,他的結果是增長邪見,你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見,都不是正知正見,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清涼大師這個話是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說的,我們不能不留意。
學佛從哪裡學起?就是從念一部經下手。要不要懂意思?不要懂。因為你所懂得的都是邪知邪見,都是錯誤的。念這一部經,為什麼要老念這一部經?諸位要曉得,念這一部經跟禪宗裡面參究修禪定沒有兩樣,跟密宗裡面三密加持沒有兩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念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諸位也曉得,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在讀經的時候,心裡面不會亂想,當然諸惡就不做;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個更善了,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念經的時候,戒律就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總修了。念經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念的時候,從頭到尾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慧,這就是修慧。所以念經是修戒定慧。如果我念經去研究,就把佛經當作世間書去研究了,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這不叫修行。所以讀經是修行,大家千萬不要輕視。修行入門,如果是用經典,就從這裡下手。你一天念一個鐘點,你修一個鐘點,念兩個鐘點是修兩個鐘點,當然修的時間愈長愈好。
我在台灣跟達拉斯的道埸,有不少同修,《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他們大概都念到兩千遍以上,所以經念得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念十遍,他一天差不多在這裡修戒定慧的時間,有五個小時到六個小時,有這麼長的時間來修,修上幾年,他的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了以後再去看經,眼睛都放光了,為什麼?一看意思就明瞭,就懂得。佛經是佛從清淨心流出來的,我們自己的心也清淨,清淨跟佛一樣,佛講的東西我們怎麼會不懂!今天我們看不懂佛經,就是佛心是清淨的,清淨心流出來的,我的心是散亂的,散亂心跟清淨心不一樣,所以他講的東西我聽不懂,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你真正要懂得親近一個善知識、一個好老師,他教給你的方法不會騙你,不會錯。老老實實選一部經,修淨土的選《無量壽經》,修天台的選《法華經》,修華嚴的就選《華嚴經》。你修哪一宗、修哪一派,就修本宗主修的經典,就學這個,就是一門深入。先把這一部經老老實實念五年,換句話說,我五年當中一定要把煩惱捨掉,把心恢復到清淨,這是學佛的開頭。五年之後,我心得清淨了。
實在講五年在從前是可以,現在不行了。因為從前的人心地染污得少,染污的程度很輕,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乾淨了,現在染污太嚴重了。而且從前人染污,從十幾歲才染污,為什麼?他才懂事,他才會有是非人我,才有貪瞋痴慢。兒童不知道,兒童活潑天真,他不懂事,他沒有貪瞋痴慢。現在小孩不得了,兩、三歲就有貪瞋痴慢,他從哪裡學來的?他從電視上學來的,天天在看電視。所以現在人不幸福,童年沒有了,不僅是縮短,沒有了。
從前人有童年,像我長在農村,我從十三、四歲才懂事,很晚,所以我童年的時間很長。童年不懂事是真快樂,世間什麼苦樂我們都不知道,整天就曉得玩耍,到山野地方去玩耍,是真快樂,童年是真快樂。一懂事的時候就不快樂了,為什麼?會看人顏色,這就很難過了,就不快樂了。所以現在人沒有童年,人不能做了,從前的人可以來,現在的人不能做了,太苦了,所以這要認識清楚。
等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這時候就參學,就是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接觸,因為你自己有定,不會被外面環境所轉,你自己有主宰,你見得愈多、聽得愈多,增長智慧,增長定力。定力是從哪個地方增長的?不為境界所動,這是增長定力,樣樣清楚明瞭是增長智慧,所以那個時候也是定慧更往上提升。這是古人教學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後參學再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先要修無知,先五年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再一接觸社會的時候,什麼都知道,這是無所不知,是用這樣一個次第、這樣一個方法來達到的。
所以中國過去古大德不僅僅是遵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這些規矩,更以儒家的基礎做為基本的修學。這是因為中國把小乘捨棄掉了,以儒家來代替小乘,特別以孔老夫子的德行做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就是《論語》上講的夫子五德,「五德」是溫厚、善良、恭順、節儉、忍讓。《論語》上講的夫子之德,「溫、良、恭、儉、讓」,以這做為基礎的基礎,在這上面再建設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樣達到一個真正究竟圓滿。這樣一個架構在整個大乘佛法,無論哪一宗,無論哪一個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基礎,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換句話說,無論修學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成就的,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這一次在此地,跟諸位介紹的完全是原則性的,是適合於各宗各派的,都不能離開這一個修學的原則。所以教給我們從五德、六和上打基礎,這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學上還有一個非常進步的做法,這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找到,就是進修教育。佛當年在世,他的聲聞弟子,也就是說在身邊還沒有畢業的,還不能獨立的,這要跟佛在一起,不能離開佛。己經有成就的是菩薩,所以菩薩不常跟佛在一塊,菩薩要幫助佛教化一方,就是代佛去弘法,到各個地方建道埸,去講經說法來推廣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時間,又回到佛的面前來。這就好像我們今天講的暑假,放暑假了,學生放假了,老師沒放假,老師還要去進修再教育,不是老師也放假,老師再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這三個月叫「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就是把佛在四方教化的這些學生,統統召集回來,聽佛講經說法,使他們自己定慧、德學更增長。而且還在一起研究討論,你在教學一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彼此互相提出來做為參考,做為改進。這一種教育方法在我們中國歷代是很少見的,暑期進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稱歎的。
現在結夏安居在台灣還有這個形式,但是已經沒有這種精神了,精神、利益已經見不到了,只有少數地方有形式而已。但是與這個類似的,像許多寺院裡,或者是居士團體,辦夏令營、冬令營、佛學講座、打佛七、打禪七,這也很類似進修教育,所以這是值得普遍去提倡的。這樣的教學法,確確實實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是非常非常的少見,說出來也不可能被人接受。實在說,他的教學法是非常非常的殊勝,非常有效果。
但是現在人由於觀念上不一樣,現在人總是一開始學,總覺得學得愈多愈好,殊不知這個結果的確是不一樣、不相同。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的,他真的是有他的長處,幾千年來用這種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現在新的這些方法,充其量能幫助一個人得幾個佛學博士,得一點名聞利養,實在講與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難很難,這是我們應當深深反省的。
底下講到佛法教學的藝術,這也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佛當年在世到處講學(講經說法就是講學),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沒有兩樣,孔老夫子也是周遊列國,也是到處講學。傳到中國來之後才有寺院,後來才有叢林,在印度沒有。在印度的時候,佛的這一個大團體,等於說是哪一個地方邀請,到哪一個地方去,都不是久住,講一個時期之後,別的地方邀請,又去了。佛不是一個人去,是帶了一千二百五十人,團體很大,所以邀請也很不容易,真的要有財力、有物力,要接待那麼多人,不是少數人。
佛法傳到中國來,才有固定的居處,因為佛教到中國來,是中國帝王迎請到中國來的。印度托缽,是社會上大家對托缽的人很尊敬,都恭敬供養。中國人當托缽是要飯的,這是最瞧不起的。皇帝迎請來的客人,以後皇帝又拜他作老師,哪有皇帝的老師讓他到街上去討飯!這怎麼樣也行不通的。所以到了中國來之後,佛教就變成中國化了,就不再托缽了,不再樹下一宿了。就蓋好的房子給他們居住,而且宮廷派專人侍候供養,不要那麼辛苦了。所以到中國來,生活就改善很多很多了,沒有那麼辛苦了,這我們要知道。
到以後發展成叢林,叢林是唐朝時候發展。百丈大師跟馬祖(這不是媽祖廟的媽祖),這是禪宗道一禪師,道一俗家姓馬,他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就是惠能的徒孫,惠能的學生懷讓,他是懷讓的學生,所以是中國禪宗第八代。他俗家姓馬,就稱他馬祖,不是我們台灣媽祖廟的媽祖,一定要搞清楚。所以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裡面所有一切規矩都是百丈大師草擬的,他們兩個人建立中國叢林。
叢林是什麼?叢林就是佛教大學。這就是真正有規模了、有制度了,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不像從前,從前是私人私塾互相傳授,規模很小,不是一個制度化。從馬祖之後,中國佛教走上了制度化,完全變成學校了,大規模的學校。叢林很多都變成了專科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叢林是外國沒有的。
叢林的教學、講學、教材、教法,沒有一樣不是達到最高藝術境界,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雕塑、建築以及其他的,諸位如果稍微留意一點,你都能夠發覺。到今天這許多非常美善的教學,現在也都失傳了。今天我們所聽到的佛門梵唄,實在講都已經變質了,都不如從前來的完美。佛教在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不但缺乏藝術人才,藝術人才要有高深佛法的修養,他所表現的東西,裡面是活的,裡面才有真正的內容。就像世間的藝術一樣,世間藝術裡面,如果不充實哲學的內容,他的東西就不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一幅畫、一首詩,或者一首曲,它裡面都有高度的哲學修養在其中,所以顯現出來的是真善美慧。
我們今天這些梵唄不錯,詞都是古人做的,唱出來的時候,因為心不清淨,所以唱出來的音也不清淨。心裡沒有達到證悟的境界,所以唱出來,靈感也沒有了,顯得俗不可耐,甚至於還不如基督教的聖詩那樣的能夠感人,這是佛教之衰。佛教的人才缺乏,缺乏真正修行人,我們要了解這一點,不是佛教沒有內容,不是佛教沒有真實的東西。
像繪畫的藝術,諸位如果到大陸上看看敦煌的壁畫,看看雲崗石窟,這些雕塑的藝術。最近在北京房山發現的石經,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代表作,諸位要有機會不妨去看一看。是整部的大藏經,比我們現在的大藏經內容還要豐富。因為晚期翻釋的經典,有些還沒有收到藏經,那裡都有,它都收進去了。是用這麼厚的石頭,像大長桌,一塊一塊的,兩面雕刻,全部大藏經雕刻出來,字有大姆指這麼大,字是非常之美,雕了四百年。你一看,實在講不亞於萬里長城,一共有幾萬塊石頭,最近被發現,是一部完整的,大概還沒有完全拿出來,它分藏在七個山洞裡,只開放了兩個。我們進去看的時候,歎為觀止,不能不佩服古人的用心,怕佛教經典遺失,用這個方法保存下來傳給後人,對待後世的子孫真正是盡到了責任。
佛教寺院的結構就像我們今天學校跟博物館合在一起,他是這一種教學法。我們現在是博物館跟學校分開了,不在一起,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在一塊,是這一種特殊的結構。所有的一切藝術都是高度教學的藝術,所以你不能夠把它看作一個單純的藝術品,它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有很高的靈性智慧,這是我們平常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的。譬如佛菩薩的造像,有很多人不了解,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以為這是低級宗教、泛神教,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哪裡搞得這麼亂七八糟的!他不知道佛教裡面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是代表法門的。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有無量無邊的理,用一個形像、一種方法沒有辦法完全表達,所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它是這個意思,它是教育上的意思。所以這要認識清楚,它不是神教,真正搞清楚,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就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佛是代表性德。所有一切菩薩、羅漢是代表修德,你不修,性德雖然有,不能夠顯現出來。換句話說,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顯現一定要靠修德。菩薩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門裡一般供養佛像,都是一佛二菩薩。這一尊佛代表本性,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性起用。本性是空的,本性什麼都沒有,所以「萬法皆空」是講本體。講一切都有,這是講「起用」。體、相、用,「體」是空寂的,從體能夠現相,現相就有作用。菩薩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體」。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本體當然沒有話說的。菩薩就說法了,菩薩起作用就有得說了,從相上有得講,從作用上有得講,從「本體」上一句話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本體不但不能講,念頭都沒有,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是從本體上說的。所以佛代表「體」,供一尊佛。
「用」,為什麼用兩尊?「用」可以分兩大類,無量無邊的相用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知,一個是行,就是一個是解,一個是行。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學說,就是從佛教裡來的。佛家講「解行相應」,他老人家把名字換一換,「知行合一」,他搞他的哲學去了,其實他的哲學完全從佛法裡頭脫胎過去的,這要知道。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就是一個代表「理」,一個代表「事」。
通常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代表本體。釋迦佛的兩邊,在一般是供養兩個羅漢,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迦葉尊者,這兩個人供在旁邊。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葉尊者代表實行,他是禪宗初祖,他代表實行。也有地方將釋迦牟尼佛供在中間,旁邊是文殊、普賢。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賢菩薩代表行,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換句話說,不管有多少,總而言之,不外乎「解、行」兩大類。淨土中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意義的,不會供兩個佛三個菩薩,不是這樣供法的,一定是一佛二菩薩,所以你要知道它的意義。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個部分,但是諸位要曉得,每一個部分都是究竟圓滿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釋迦牟尼佛都從名號上說的,諸佛菩薩都沒有名號,名號都是顯德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對人。「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寂默就是清淨的意思。對自己是清淨。什麼人最有福?心清淨的人最有福。對人慈悲,對自己要求的是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像阿彌陀佛名號,這統統是梵音翻過來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什麼無量?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壽命無量,樣樣都無量。無量的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要沒有壽命,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定要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
這無量的無量,我們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什麼都有;「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無量的意思。用什麼方法得到這個無量?你就照觀音、勢至這兩個人的方法去修行就得到了,觀音教我們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一心念佛。大勢至教我們「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就能成就。但是單是一句佛號,就是小乘,加上觀音就變成大乘。觀音就是大慈大悲,對別人大慈大悲,對自己一句佛號專念,你就一定得到無量壽了。一定開發性德,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都現前了。所以供佛是表這個意思,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代表佛教裡一種修行的方法,代表宇宙之間一種真理。
在佛教的建築方面,我們看到供佛的大殿,我們從外面看,它是兩層,裡面是一層,這都是有代表意義的。從外面看是真俗二諦,裡面告訴我們真俗不二、萬法一如。這意思就是說,外表是有差別,其實是一致的,其實沒有兩樣的,它代表這個意義。
另外我跟諸位簡單介紹(這一講,講不盡,時間很短,說不盡),我給諸位介紹一個天王殿。佛教正規的建築,一定是一進山門,你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叫護法神,裡面供養四大天王,當中供養彌勒菩薩。天王殿是護法,護誰的法?護我們自己的法,也代表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入佛門來學佛,說明了學佛必須具備的條件。
你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的是彌勒佛。彌勒佛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你看他的樣子,笑咪咪的,這就是告訴你,你想學佛嗎?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學佛,一定要歡歡喜喜。第二個,你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麼?什麼都能包容,不要跟任何人計較,所以他代表的,教給我們要生平等心,要成就喜悅相。對待任何一個人、任何事物,都要歡歡喜喜,心裡頭平平靜靜,不要跟任何人計較,這個條件才可以入佛門。所以他是面對著大門,你進來就告訴你,要像我這個條件才夠資格入佛門。
旁邊的四大天王是護法,分東、西、南、北,四大天王。東方天王代表的是負責任,他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你持家,這是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我們叫持家。你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是帝王、是總統。你要怎樣去做?一定要負責盡職。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有他一份的職責,他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盡心盡力做到圓圓滿滿,這社會和諧,這國家一定富強。他教給我們這一樁事情,所以叫「持國天王」。
第二尊,南方叫「增長天王」。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這個時代是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我們的學問要增長,我們的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才藝要增長,我們的能力要增長,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門不落伍,佛門真的是講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它不是跟著時代走,它是領導時代走。怎樣才能夠把這兩樁事情做得很圓滿?後面兩尊天王教給我們方法。
「西方廣目」,叫我們多看;「北方多聞」,叫我們多聽。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成就根本的學問,行萬里路就是今天講的觀光、旅遊、考察,到處去看看。看看別人的優點,我們採納;別人的缺點,我們改進。我們能夠「捨人之短,取人之長」,來建造自己的社會、建造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了。這叫真正的護法,所以它代表這個意思。這些塑像放在那裡,實際上是給我們上課的。你要懂得,一看就曉得,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應當要這樣做法,所以佛教裡頭面哪有迷信!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有道具,道具也是表法的。所以諸位以後看到佛像,你就會曉得它含的什麼意思,這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東方天王手上拿的琵琶(彈琴的樂器),這代表什麼意思?代表凡是做事情不可以操之過急,像彈琴一樣。琴的弦鬆了,彈不響;緊了,它就斷掉了,告訴我們做事情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所以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它代表這個意思。我們負責盡職,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要做太過頭了,也不能做不及,這就非常圓滿。
南方天王是代表「日新又新」,代表增長的。手上拿的是劍,這個劍叫智慧之劍。我們中國人講「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腦,取這個意思,所以它代表智慧,寶劍代表智慧。
西方廣目天王的身上纏著是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都是一樣的意思,代表什麼?代表變化,龍是代表變化,我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是代表這一個現實的社會、這個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你要統統把它看清楚,你才能夠應付它,所以表這個意思。
北方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千變萬化的世界,種種染污,傘是蓋,要防止,不要被染污,取這個意思。你看廣學多聞裡頭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要不受染污,要對於現實社會完全能夠理解,你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來應付,會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天王殿教我們這些的,不是神明,燒幾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你才曉得佛教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就是供具,佛前面供一杯水,供一杯水幹什麼的?表法的。這一杯水供在這裡,水是乾淨的、清淨的,代表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一樣靜,代表這個意思。看到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這個一樣,它取這個意思。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後頭就結果,花代表六度萬行。供養的水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我們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所以一切設施處處是提醒自己,佛菩薩也不聞這個,也不吃這個,什麼都不要。燈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沒有一樣不是教育。
現在學佛的人,對這些東西,你問他,統統不知道。你為什麼要燒香?你為什麼要供這些東西?都不知道,所以統統都變成迷信。社會上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說我們學佛的人都是神經病,他說得沒錯,我們真沒搞清楚。搞清楚了,你跟他講清楚了,他也要學。我在大陸跟他們講清楚了,他們也要學,他們說:這麼好的東西,我們不曉得。真的是好東西,所以不認識它很可惜。
總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無量的大覺,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快樂,這是離苦得樂。佛以無盡的悲心教化一切眾生。自古至今,無論是顯教,無論是密宗,就是不管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我們看看佛教史,每一個朝代,依照這些理論方法修行的人,成果非常殊勝,這不是假的。這一代是衰了,衰了是因為大家把佛教迷失了,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所以成果我們看起來就比較少了。凡是真正成就的人,無不是如理如法。
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比較重,所以念佛法門特別的殊勝、方便。念佛的殊勝,就是它簡單容易,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也不需要任何儀式。無論什麼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所以這一個法門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別多。
我們在台灣,台灣這個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這四十年當中,我最保守的估計,一點不會誇張的,真正依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至少有五百人,這了不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去成佛了。這麼小的地方,這麼多人去,真正是寶島。大陸上那麼大的地方,那麼多的人,我們看到寬律法師寫了一本《近代往生傳》(這個本子我們也寄到美國來了,我是在新加坡得到這個本子,在台灣大量的翻印流通),他能夠知道在大陸上念佛往生的,大概有一百多人,當然不知道的一定還有,一定還有漏掉的。這是講淨宗成就的殊勝。
淨宗成就,諸位一定要記住,這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五經一論,這是理論的依據。經典上明白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重要的方法。只要依據理論,掌握方法,我們沒有不成就的,這是說修行果德的殊勝。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邪、染,這是惡業,這是本來沒有的。佛性、正知,這是本,是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把它斷掉。因此我們就明瞭,罪業是迷是邪,是本來沒有的,罪業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佛道一定可以證得。這是我們在理論上找到了根據,業障確實可以消除。
所以我們必須把心中的舊習,這些不好的習氣,就用一句阿彌陀佛,要用苦行來堅定我們的志向;用真誠,我們這個佛號就念得懇切了。念的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得念佛三昧,也就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到那個時候,身心自在,萬境如如,這是功夫現前成就。
往生西方,實在講,不但古人,今人也有,自在往生。什麼叫自在?想哪一天去就哪一天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妨礙,這叫自在。人家能夠得到,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不是我們得不到,是我們的功夫不夠。也許大家要問了:要念多久,功夫才夠?我老實告訴你,這是根據古來的經驗,許許多多的人,三年就夠了,就自在了,那個時候,你住在這個世間不害怕,心安理得。如果遇到第三次大戰,原子彈在頭上爆發,你笑咪咪的:嗨!我到極樂世界去了。不受苦,不驚不怖,真得自在了。這才是經上講的「惠予眾生真實之利」。
歐陽竟無大師說「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正面教學有利益了,就用正面的;反面教學有好處,就用反面的,所以教學手段上是變化多端。可以用正,可以用反,可以用順境,也可以用逆境,但是它只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打罵也是教學的手段,像禪宗的棒喝,這是我們要曉得,那叫真正慈悲。一切虛妄、感情、迷惑、執著,這統統都不是佛法,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這一次在邁阿密的講座,我沒有啟講《地藏經》。今年我們在美國有兩個道埸新成立,新道場成立,我的習慣都是講《地藏經》,因為我們有了地,有了地要講求心地的建設,所以要從《地藏經》學起。在每一個地方統統講《地藏經》,到此地來,為什麼忽然變了?因為他會翻釋,我在每一個地方都沒有人翻釋,他會翻釋。所以想起來,「認識佛教」對於初機很重要,很多同修對佛教的觀念都錯誤了。過去雖然講得不詳細(「認識佛教」是在媽祖廟講的,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所以講得很簡單),這一次還是那個大綱,我詳細給諸位介紹,讓他翻譯整理出來,將來有一份英文的《認識佛教》,有一份中文的《認識佛教》,我們把它印行,廣泛的流通,幫助初學,把對於佛教的錯誤觀念糾正過來。所以這一次到此地來講這一個題目,原因就在此地。《地藏經》因為講了很多遍,將來那一邊的錄音帶都可以寄到此地來,也都供養諸位,不會讓諸位感到失望的。
這一次雖然是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言未盡意,這裡面的意思太多、太圓滿了,還是說不盡,但是比上一次在媽祖廟詳細多了。我們這一門課就到此地圓滿結束,希望諸位同修都能夠歡喜。
2015-1-1 20:44:56 上傳
下載附件
(71.23 KB)
2015-1-1 20:44:58 上傳
下載附件
(131.15 KB)
2015-1-1 20:44:58 上傳
下載附件
(111.4 KB)
2015-1-1 20:45:00 上傳
下載附件
(157.78 KB)
2015-1-1 20:45:47 上傳
下載附件
(144.65 KB)
2015-1-1 20:44:59 上傳
下載附件
(115.06 KB)
2015-1-1 20:45:01 上傳
下載附件
(67.52 KB)
2015-1-1 20:44:57 上傳
下載附件
(110.88 KB)
2015-1-1 20:45:55 上傳
下載附件
(40.29 KB)
2015-1-1 20:46:02 上傳
下載附件
(17.32 KB)
2015-1-1 20:46:07 上傳
下載附件
(94.78 KB)
2015-1-1 20:46:14 上傳
下載附件
(228.54 KB)
2015-1-1 20:46:18 上傳
下載附件
(438.38 KB)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痛苦也有幸福,這證明我們還活著。痛苦是自己的惡報,不要抱怨別人;幸福是自己的善報,應當好好珍惜,盡量分享。這是我對佛法的理解。
檢舉
返回列表
高級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回覆文章
回覆後跳轉到最後一頁
瀏覽過的版塊
美食王國
方寸之美
品酒專區
醫療保健區
短篇小說區
環瀛搜奇區
民俗文化區
搞笑短片區
積分 0, 距離下一級還需 積分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
通知管理人員
,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2 21:34
手機版
|
SOGO論壇
品味生活
|
休閒天地
|
興趣嗜好
|
學術藝文
|
女性頻道
|
電腦數位
|
遊戲天堂
|
影視音樂
|
宗教綜合
|
綜合圖片
|
綜合影片
|
成人園地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