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80|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工藝器皿] 漫談顧景舟大師的藝名與壺上用印~附上用印與作品圖(21p) [複製連結]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原創寫手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10 15:47:0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5
顧景舟-藝海一舟、揚帆遠航
  記得初次見到壺藝大師景舟先生的紫砂茶壺印款(壺上用印)和聽到景舟先生有關藝名的解釋,是在1974年年底。那時筆者隨老師張志澄(高級茶藝工程師,宜興縣林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四0年代被民國政府命名的茶果農藝高級工程師)拜訪景舟先生。在顧氏家中,景舟先生和張工談茶論壺,越說越投機。景舟先生一時興起,將自己所用的茶壺印款拿給張工看,將自已的藝名來歷一一講給張工聽,只因筆者當時未曾準備,錯過了記錄機會,甚是可惜。


壺款反映出作者素質與修為


  七0年代底,八O年代初,筆者抽調至丁蜀鎮文化館(站)負責全鎮的文物普查,因景舟先生民國期間壺上用印已屬文物普查範圍之故,即陪同朱可心(紫砂壺藝大師)、李壯大(原宜興陶瓷陳列館館長,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成員)、華蔭棠(著名工商人士,藏壺家、鑒賞家)等人來到顧氏家中,將景舟先生早年用印一一登記,並請景舟先生就自己的藝名一一作了講述。記得當時還有一些景舟先生收藏的清代名家印章(也含仿古印章),因尊重景舟先生的意見,未作登記。後筆者著手準備《景舟傳》資料搜集整埋,又一次次對景舟先生的藝名、壺上用印,向景舟先生作了採訪並記錄在案。現將景舟先生的藝名、壺上用印作一探析,不當之處,謹請方家指正一二。


  紫砂茶壺印款,既具有書法藝術、籇刻藝術的傳統文化內涵,又具有表昭作者身份、藝名,體現作者意趣、愛好,作者思想、活動,作者追求、抱負等等作者本身的文化素質與修為,還具有紫砂工藝實用裝飾的文化關係與文化情趣,這三大效用自印款在壺上銘用開始即顯示出來。大凡名人名家、名號名作,無不在茶壺印款上十分講究。而卓著成就者如時大彬、陳鳴遠、顧景舟等就更勝一籌,更為講究。


  綜觀現代壺藝大師顧景舟的壺上用印及所出現的藝名,無不反映出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活動、藝術追求、抱負理想、心境愛好。從顧景舟的藝名隨著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到顧景舟從藝歷程中的曲折迂迥,成藝過程中的心境意趣,而最終昇華至一種回歸的自然境地和自然心態;平衡的、坦然的、淡泊的、歸宗的,猶如禪機、悟性,“正道”、“得果”一般。


墨緣齋啜墨苦讀、自鐫壺款以明志


  顧景舟原名顧景洲。顧父顧炳榮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古訓,要顧景洲發奮讀書,用知識出人頭地,錦繡河山,故取名“景洲”。


  “墨緣齋”,為顧景洲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時書齋的題名。顧炳榮從小就督寫顧景洲學文習字,每日啜墨不止。顧景洲牢記古訓父教,用“墨緣齋”激勵自已用功學習。民國十三年、十四年(1924一1925年)江浙軍閥齊盧之戰,禍及丁蜀地區。顧氏家道中落。三年之後,顧家發生一場火災,家中財物化為灰燼。顧家無力供奉顧景洲繼續讀書,顧炳榮即要顧景洲在家中研習,繼續在“墨緣齋”自學深造,以待業與資足再就學機會。


  “墨緣齋制”、“墨緣齋景堂制”、“墨緣齋意堂制”、“景記”,為顧景洲早期初制水平壺壺用印款。因家境困窘,生活所逼,顧景洲祖母說服顧炳榮,在1932年初帶顧景洲學制水平茶壺。數月後,顧景洲學成後自製水平茶壺,即在壺底使用“墨緣齋制”印款。接著又在壺底使用“墨緣齋景堂制”印款,並在壺把或壺蓋上使用“景記”印款。後又接用“墨緣齋意堂制”印款,把款用“景記”印款。壺款俱是顧景洲親自鐫刻,表明了顧景洲喜美術,習書法,好舞文弄墨之志向,並用壺來反映其自己的這一觀點。


武陵逸人滬仿古、漂泊不定似浮萍


  “曼晞陶藝”,為顧景洲跟隨儲銘學藝時所用之藝名印款。1933年下半年,顧炳榮為顧景洲的前途著想,先後懇請陶刻名手陳少亭、書法家潘稚亮收徒傳藝,末成。顧炳榮又懇請制壺名家程壽珍收顧景洲為徒,又未成。後來,顧炳榮再三相邀蜀山制壺好手儲銘至家中邊制壺邊傳授顧景洲技藝,事成。


  儲銘,又名臘根,號大匠巨人,龍溪山人,時稱“洋桶王”(紫砂洋桶茶壺制得獨好)。顧景洲自1934年開始隨儲銘學藝整整二年,儲銘傾心傳授“洋桶壺”、“矮石瓢”、“如意仿古”、“掇球”、“線圓”、“圓刻”等款式。至顧景洲會獨立做茶壺,即用藝名“曼晞陶藝”之印款。曼,代表美,意顧景洲壺藝初成,已能親手製作。晞,是曙光初露的早展,意顧景洲壺鋒初露,看到前途,看到光明,快到大顯身手的時候。


  “武陵逸人”,為顧景洲應上海“郎氏藝苑”之遨,仿古作陶間所用藝名印款。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藝苑”主人郎玉書走訪宜興丁蜀上袁村等地,看中顧景洲所制“矮石瓢”等傳統壺款式,聘顧景洲至上海仿古,所制傳器嚴謹典雅,工整精緻。一年後顧景洲回家鄉制壺,即開始用藝名“武陵逸人”,表露自己瀟灑飄逸的當年個性,朝氣蓬勃的向上精神,也表達自己奮發向上的遠大理想和追求靈秀風格的奮鬥目標。


  “自怡軒”,為顧景洲被聘為上海標準陶瓷公司堆塑制模室任技師期間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財大氣粗的上海標準陶瓷公司聘顧景洲至公司,任堆塑制模室技師,並制翻模具。工餘閒瑕,顧景洲仍制壺不輟,並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陶醉。有時興起,在壺身鐫銘短詩茶話、格言家事,並署號“自怡軒主人”。這是他思想意識上首次不把制壺當成純粹活計,而是把制壺、生活與藝術結合掛靠,把做壺與閑玩聯繫起來,把欣賞與情趣溝通的內心表露。


  “瘦萍”、“老萍”,為顧景洲從滬歸來後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年底,顧景洲從上海標準公司回家鄉後,生活的艱辛使他飄泊不定,且因他在滬制壺仿古而不為家鄉制壺圈內人所知所識所承認,終日為生活而奔忙,像浮萍似地四處飄泊又體弱多病,瘦骨嶙峋,故用“瘦萍”為藝名。在多災多難的歲月,在艱苦生活的磨練中,顧景洲逐漸成熟,他把飄泊不定,走南闖北,創蕩江湖自喻為雲遊四方的俠客,並以“老萍”取代“瘦萍”。這是顧景洲生活在抗戰最艱難歲月的真實寫照。


與藝術家往返交流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荊南山樵”、“荊山壺隱”,為顧景洲與滬上書畫家交往後所用藝名印款。1948年後,顧景洲與滬上書畫名家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王仁輔、來楚生等開始交往並受其影響,開始萌發“高士隱居”的想法,開始反思自己。他開始步人成年期,逐漸走向成熟。他只想像樵夫隱居在深山,高興時做做壺,高興時看看書。他以隱士自居,開始學些歷史文化知識,開始鑽進書堆裏埋頭讀書,開始打下理論基礎,隨時等侍出手的機會。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閑為我福”,為顧景洲成名後所用藝名印款。1948年,顧景洲在滬上仿製時大彬《僧帽壺》、陳鳴遠《四方壺》獲得成功。顧制僧帽壺、四方壺極為精緻,獲得各界好評,贏得家鄉宜興紫砂同業公會的承認並為時人稱謂“方器高手”之美譽。顧景洲為榮譽而驕傲,更加勤奮,埋頭製作,以閑玩情趣來調節自己的疲勞和辛勞,親自鐫刻“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閑為我福”之藝名章,既是顧景洲內心的真情流露,也充分體現出顧景洲對事業的忘我精神。他對紫砂已入了迷,愛得發狂,愛不釋手,忙得一天都不得閒,忙得一天都沒時間休息,故發出“得一日閑為我福”之感歎!


藝海一舟、勇往直前


  “宜興人”,為顧景洲四0年代末所用印款。至四0年代末,顧景洲步人成年期,已不像青年時期那麽富有幻想,那樣鋒芒畢露。他用“宜興人”為壺用印款,是成功後的謙虛表現,通俗而平凡,淡化自己以往強烈的名利觀點,也顯示顧景洲成熟地走向中年老成期。


  “景舟制陶”、“景舟制壺”、“景舟手制”,為顧景洲改名後所用印款。1948年秋,在豐收季節,取得豐碩成果的顧景洲,接受藝人“藝海一小舟,鼓足風帆,勇往直前”的建議,顧景洲改名顧景舟。在這個“舟”字上,顧景舟曾解釋“藝海一舟,即是把自己的命運隨著藝海的一舟而搏擊,永不停息,永往直前!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5-1-12 22:20:49 |只看該作者
長知識了,這是品茶之人必知之事...感謝.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原創寫手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5-1-14 15:21:00 |只看該作者
huabong 發表於 2015-1-12 22:20  
長知識了,這是品茶之人必知之事...感謝.

顧老的觀念有許的都是現代還能通用的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5-1-20 21:29:47 |只看該作者
很好的知訊...........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3 21:5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