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3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太上老君五廚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17小情人~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超級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2 18:25: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秩名

(二注)
《老子說五廚經》夫存一氣和泰,則五髒充滿,五神靜正。正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則此經是五髒之所取給,如求食于廚,故雲五廚爾。
原 文
東方一氣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南方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北方莫将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西方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己無知。
中央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随取當随洩。

五廚經氣法并叙

臣聞《易》曰: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義必精,然後可以入神緻用;緻用必利,然後可以安身崇德。義不精而雲緻用,用不利而雲安身,身不安而雲知道者,未之有也。然則,沖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氣爲物,謂之委和,漠然無間,有與立矣!則天地大德不曰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樸柔和,遊心于澹,合氣于漠。且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将至,有開必先。故聖人垂教以檢之,廣業以持之,專氣緻桑以導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窮神知化,然後身安,而國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矣。伏讀此經五章,盡修身衛生之要,全和含一,精義可以入神,坐忘遺照,安身可以崇德。研味滋久,辄爲訓注。臣草茅微賤,恩霈特深。天光不違,自忘鄙陋。俯伏慚懼,徊徨如失。臣愔頓首頓首。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肅明觀道士臣尹愔上。


一:
東方一氣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尹注:東方一氣和泰和一氣者,妙本沖用,所謂元氣也。沖用在天爲陽和,在地爲陰和,交合爲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爲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故《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也。則守本者,當外絕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氣,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故《老子》又曰:專氣緻桑,能如嬰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内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爲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故雲得一。如此修生養神之道,皆舍于泰和矣。故《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和乃無一和言人初禀一氣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則和理皆泰。至和既暢,非但無一,亦複無和,不可緻诘,如土委地。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玄理同玄際玄妙也;理,性也。此言一氣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于和,妙性既和,則與玄同際。故老君曰:同謂之玄。

李注: 一氣者,先天一氣也。和泰和,會合五髒中不和之氣也。既合五髒之氣,則得一氣爲道氣,由是一身皆泰和之氣也。一身由泰和之氣,則和氣充周,渾然浩然,無一和之可名也。理:性也,言性而命在。際:交也,兩玄不可分。以玄交玄,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二:南方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尹注: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言存一氣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緣境識,當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于起念之前,慧發于忘知之後。瞻彼阕者,虛室生白,則吉祥止矣。若以意思意,想受塵,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君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亦不求無思意而不複思但不緣想受,則自發慧照,慧照之發亦不自。若求無思,即涉想受,與彼思意無差别。故老君曰:無名之樸,亦将不欲。意無有思,内存一氣,但令其虛,虛即降和,和理自暢,則不緣想受納和,強假意名。既非境識所存,是以于思無有。故老君曰:用其光,複歸其明。是法如是持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則是法皆遣,遣法無住,複何所持?以不持爲持,故雲是法如是持也。

李注:下意字,以真意言,慧光是也。不以意思意者,二玄相交之際,慧發遲速,不由人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也,然亦不求無思。卻要求注意規中,忘而不忘,不忘而忘。有意無意間,一氣生而慧光見,乃善行持者也。故曰:“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三:北方莫将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尹注:北方莫将心緣心心者,發慧之質,想受之器也。正受則發慧,邪受則生想,言人若能氣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淨,則正慧湛然。鑒明而塵垢不止,淵停而萬象俱見。見象無主,謂之常心。若以心得心,緣心受染,外存諸法,内無慧照,常心既喪,則和理亦虧矣。故《莊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爲最之哉,還莫住絕緣夫以心緣心,則受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慧心既常,則于正無受,何等爲絕緣?心亦無緣絕,湛然常寂,何所住乎?故老君曰: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爲也。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則雲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既不将而不迎,心緣則無絕,而無住矣,真則守真淵真者,謂常心慧照,清淨不雜也。若湛彼慧源,寂無所染,既無知法,亦無緣心,則泰和含真,本不相離,故雲守爾。

李注:莫以内照之心,外緣人欲之心,則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也。既存絕外緣之心,又莫執住絕緣之心,所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恒調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動也。心在乎内,亦莫存一個在内之心,爲法所縛。隻要得其真常,靜守深淵,《契》所謂“浮遊守規中”是也。

四:西方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己無知。

尹注: 西方修理志離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前絕外境受,此絕内性受也。言修性者,心有所注。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塵已絕,境識無住,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性修反初,圓照無滞,内外俱靜,玄之又玄,則離于住想矣,積修不符離上令修性離志,則内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若積修習,不能忘泯,起修一念,發引千鈞,内照既搖,外塵鹹起,則與彼離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無所注,則何由漸悟?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雲志也。不修志者,明離志而不積修,忘修而後性足,則寂然圓照矣已業無已知因心注而慧業清淨,故雲已業。内忘諸己,外忘諸物,于慧照心無毫芒用。則于已業自亦忘知,故雲無已知也。

李注:修性之功,先持其志,後離其志。持其志則用志不紛,離其志則委志虛無。若使積力修性,苦持其志,是名邊見,必起住心,必與離志之道不相符合。夫維持其志而不持其志,綿綿若存,則修己之業,無庸以己見參乎其間,自自在在,安安閑閑,則清淨無爲矣。

五:中央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随取當随洩。

尹注:中央諸食氣結氣夫一氣凝結,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則慧照常湛。今口納滋味,以充五髒,身聚泡沫,以載其形。生者,受骸于地,凝濕于水,禀熱于火,持息于風,四緣結漏,皆非妙質。故淄涅一氣,昏汩泰和,令生想受,識動之弊穢矣。非諸久定結言人當令泰和舍一,無所想受,守真湛常,則與泰和合體。今以諸食結氣,故非久定結也。氣歸諸本氣四緣受識,六染生弊,地水火風,散而歸本,根識既識,則從所受業矣。随取當随洩取者,受納也;洩者,發用也。夫想有二受,業有二應,随所受納,法用其微。若泰和和一,則一氣全和,緻彼虛極,謂之複命,複命得常,是名正受。正受淨業,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無所有,則出入無間矣。不者,則食氣歸諸四緣,業成淪于六趣。

 李注:《黃庭經》曰:“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由此印之,諸凡食滋味以養氣者,不過暫時融結之氣,旋飽旋餒,非一氣和泰和之氣,長存身中久久定結也。五髒之中,各有泰和爲本。至人攢合五氣,立爲丹鼎。鼎中一氣生來,各歸諸氣之本。我随取之,亦随洩之。取則五氣朝元,洩則百骸俱理。《易》所謂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洩:即暢發之義也。



文章來自:道學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玫瑰的溫柔只為頑石綻放~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1 09:1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