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1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反聞聞自性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日久見人心~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真女人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運動鐵人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軍武十字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30 10:04: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釋】“如是知識,得道疾矣”:你能這樣子去研究認識,明白這個理,就會很快地得道。你若不明理,就不得道。

“如是知識”,如果你得到這樣的佛的知見和正確的知見。“得道疾矣”,什麼叫疾?很快,非常快。得道疾,得道非常快。你能這樣去研究和認識,明白這個理,就會很快得道的。關鍵是我們要細下心來,靜靜地去觀察,靜靜地去體會。怎麼去體會?不是你去想象的體會,你要觀世界,怎麼去觀世界?誰能講一講怎麼去觀世界?

弟子:反聞聞自性。

好,講得很對。觀世界,怎麼觀?反觀。不是讓你用眼睛去觀,放你的六根去觀,是讓你去反觀。反觀為觀,直觀那是屬於世間法,反觀是修道的法。什麼叫反觀?

弟子:放下念。

對,反觀就是放下,就是不要打妄想,那就是反觀。你以為是拿這眼睛滿哪去瞅?“反觀,我這樣反觀,我瞅瞅裡面是什麼,這個那個的。”你就不在外面觀,在裡面觀,所以你還是隨著念頭去觀。反觀就是不隨著念頭去走,不打妄想,這就是反觀。

那不打妄想,它不是沒有嗎?只有沒有妄想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觀察世界、天地。有了你的想法,永遠也看不到天和地。你以為你那個是觀哪?就坐在那,“哎呀,我觀這觀那,我想啊。”你想什麼?只能是一種妄想,有想就不能觀。反觀就是放下你世間的觀,把你的六根收回來,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真觀就會現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佛法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用功在哪用?就在這上用功夫。

今天很好,現在大家的知見開始走向正軌了,這很好。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心經》你根本就不懂,你修行也沒法修。平時你盡看別人的毛病去了,完了!你這叫真觀哪?不管他對和錯,你都是一種錯誤,而你還以為是在觀天地。

天地萬物你都應該反觀,吃飯要反觀,對物質要反觀,對一切人也要反觀,都要反觀。觀誰呢?觀自己,只有通過觀自己,達到觀無念。你無念的時候才會真觀,你那個靈覺的覺性才會起來。你以為你想象就能有覺性?你越放肆,覺性越沒有。只有你反觀的時候,覺性就起來,從哪起?就從你念念起,當你要發現別人有問題的時候,馬上回過來,放下,“阿彌陀佛!這是我的過錯,是我的念頭,這是我的妄想,我眼睛又去看別人了。”馬上回來,把心放下,你這才叫真正的開始觀,就從你自己的念頭開始。

剛開始可能別勁點,這眼睛不停地老往外跑,看到饅頭,馬上就去瞅,看到人,馬上就看。特別是世間人觀察女人,他眼睛能把女人給送挺老遠,想拉都拉不回來,就像有根線拽著呢,這個難受。我們也是這樣,我們雖然不像世間人這麼做,但是我們應該隨時隨地都要把眼睛收回來。

過去的祖師大德都是怎麼觀的。像來果老和尚,進禅堂好幾個月了,有一天走到方丈室那塊,侍者在那門口站著,他順便瞅了眼。那侍者就呵斥他:“你瞅什麼瞅?不好好修道,你滿哪瞅啥?”就瞅一眼,來果老和尚就挨說了,那都不行的。後來打七的時候,人家問他說:“你看那釋迦佛有沒有胡子?”“啊?不知道啊。”在禅堂中間供著釋迦佛,他都不知道佛長什麼樣?天天出入那屋,好幾個月,都不知道佛長沒長胡子。

因為過去畫的那佛像,有的畫有胡子。我們現在一般順口就答:“沒長胡子。”因為啥呢?因為我們看的佛都是沒長胡子的佛。過去不是,唐朝那時候,密宗現在還有,有時候畫佛還留點小胡子,像世間人似的。來果老和尚他都不知道佛長沒長胡子,好幾個月都不知道。那就是反觀。

你覺得你眼睛瞪得挺大是反觀,一照相,你看照的那個照片,那眼睛瞪得老大。那干嗎呢?你都是在放逸,一看就知道你沒有修行,有什麼修行?那眼睛還瞪著,還看世界。你看世界,實際上是被世界轉,你心裡有了世界就沒有佛。有佛的人,他沒有世界的概念,也沒有外面一切眾生的概念,只有凡夫才這樣。我們都是看這看那,都沒有真正地去觀。

真正觀就是反觀,觀什麼?怎麼觀?就是無念去觀,把你的想法空掉,不是反過來,“哎呀,這什麼意思呢?這大地怎麼長成這樣呢?”閉著眼睛去想,那你也不是反觀。頭一個要把眼睛收回來,平時走道或干什麼事,你眼睛不要到處去亂看,東看看、西看看,看什麼呢?一看就完,眼睛都定不住。上回有一個人來,一看那眼睛,就知道定不住,你瞅他眼睛,從東頭轉到西頭,從西頭轉到東頭,就沒完沒了,他自己控制不了,一看,就知道那個心在亂動。完了!眼睛一亂動,你這個心就動了。

你看那老修行,那眼睛就像個木頭似的,灰蒙蒙的,也不亮,因為啥不亮呢?他也不想往外觀,看什麼?看著好像有個眼睛在,實際上他根本就沒用這雙眼睛。你要是用這種眼睛,那你正是走錯路了。有眼睛要瞎,這是宣化上人說的:眼睛要瞎,耳朵要聾,要沒有舌頭,沒有鼻子,你這才行。有這些東西你都不是真觀,沒這些東西你就是真觀。

你看看虛雲老和尚,不管什麼時候,照相也好、干嗎也好,虛雲老和尚都是兩眼往底下一低,眼皮一耷拉就完事兒了。雖然我們不能像虛雲老和尚那樣,有那麼大修行,能時時的反觀,但是我們的眼皮也得耷拉下來,別老變成雙眼皮,要變成單眼皮,把你眼皮抻得長長的,能把眼睛蓋住,世界再好也不瞅。

原先從五台山走到山西,可能是沙河啊還是涞水?我忘了在哪個地方,還在山西境內。那天走到半夜的時候,前面就有個寺院,它弄個燈,晚上也點著。我們倆想:得了,就奔那個燈,不休息了。一瞅這燈,心裡生歡喜心了,說:“趕緊上寺院去休息吧。”就拼命地走,左走右走。後來到人家商店去打聽,人家商店人一看,很不高興,以為你要東西來了,都不愛理。後來問了一下,“不知道。”一看,自己找吧。

左找右找,想找著這個寺院睡一覺,在那休息一下,找到天亮才找到。找到天亮去了,這一觀,把我們觀得不知道上哪去了,觀到天亮,你想達到的目的,根本就達不到。去了,是一個密宗師父,還沒起床呢,居士給通知一聲,後來給我們安排一個地方,也沒有寮房,他自己住的那個地方算不錯的。在一個觀音殿裡的一處有幾張床,在那休息一會兒。等到中午過完齋,下午我們就開始往前走。

當我們往前走的時候,走到街面,前面有一個旅社,現在叫旅館,也許是招待所,弄不清,反正是一個樓。前面有很多人,有女人有男人在打掃衛生。我們平時就是經行,雖然知道前面有人,但我們更得把眼睛收回來,就看眼前臥牛之地,也不瞅兩邊,眼睛也不抬,走到跟前也不想聽他們說什麼,就是一個勁地走。

你想一想,遇到人物不瞅的話,你也得有點兒定力啊。那玩意它有吸引力,弄不好你就眼角掃一眼或是瞅半眼。半眼也不瞅,就是盯著地,從挺老遠就開始往前走,頭一直不抬,眼睛也不抬,連用眼角去掃的意思也沒有,就往前走。等到走過去了,也沒有抬眼睛,不是“走過去了,我不看他了,我這會兒把眼睛抬起來輕松輕松”,也不抬,繼續往前走。

走過去一段了,這時候聽到那裡面有個男的就喊:“你們大家看一看,這些和尚才是真和尚呢!”可能是誰問什麼,咱也沒聽著,最後他給人解釋:“你看,從那兒到這地方,咱這麼多人,他從來沒瞅過一眼,他沒瞅過一眼!”這個因緣就很殊勝,那麼老遠,他能看到你沒瞅過一眼,你說這怪不怪?很怪的。佛菩薩這個加持力非常大,而且還告訴你,你就這麼修,不要瞅。

有時候人不會走道,平時行腳、乞食、出外頭去,那眼睛到處東看看、西看看,像旅游似的,你就把功夫全浪費掉了。隨時隨地把那眼神收回來,就是眼觀臥牛之地,頭都不抬,那才行。

在碧山寺後面,供玉佛那個地方,去了好幾個月了,我沒進那屋去瞅一眼玉佛,說“進那屋去瞅一眼”。天天擱門口走,你要是方便的時候也得經過那個門口,不經過大殿就經過那門口,我也沒說去拜一拜或去瞅一瞅。說:“你是不是慢心呢?”我覺得那個不是慢心,正是遵佛所示,佛在那兒坐著,就是讓我們這麼做。

我覺得這麼做,就像不喝有蟲水例子似的,佛是這麼講的:“你沒來見我,可能真見我了;你來見我,可能沒見我。你見我面等於沒見,沒見我面可能早來了。”你的那種不去隨著世間法的觀就是反觀,你反觀就是見佛,佛就是反觀,因為佛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說,我們應該反觀。

反觀即是菩提,觀靈覺即是菩提。我們看到《心經》,觀自在,你是觀你自己在不在,你只要是反觀,你自己就在;你不反觀,你自己就不在。所以說“觀自在”,你要是這麼反觀,自己就在了,就能找到你真正的自己。你不這麼反觀,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觀自在、觀自在,你觀了自在,才有下一文,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會兒你才能像蜜一樣的甜,法喜才會生起來呢。你不反觀就完了,就沒有這個東西。《心經》,咱們就不解了,咱知道這個,明白這個。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就是說你如是去知見,正確地去理解,正確地去做,你會得道快,得道疾。“疾”,指速度快、非常快,超出一般人的快,在任何人看來它都是快。在慢的人看來是快,在快的人看來它還是快,它就是一個快,特殊的快。它是快中之快,得道非常快非常快,所以說頓超無難事。過去說成佛得三大阿僧只劫,如果你用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思惟,就可以頓超三千,頓超無量劫,所以說不可思議。

你要是能認真去研究和認識,明白這個道理,很快就得道了。你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得道了,就這麼樣,沒有什麼疑問。你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凡夫,那就是眾生。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去做,很快就成佛成聖,關鍵就在你這一念用心上。你用心不正,你想了道?你等著吧。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修的方法那只是個指頭,不是月亮,你得利用這種方法去達到這個目的,但是你這拐棍也得正確,你的拐棍要是過長了、過短了,都不行。你用這拐棍也得正確,能借助力,這根拐棍就是反觀。越是反觀的人,他的心越平。越平的人,他對任何事物都不會計較的。你只要是起了一念有計較的心,那已經不是反觀了。反觀的人是沒有這種分別心的,因為無念了。有念才有分別心;無念,它哪兒來的分別心?分別心已經是念頭裡的粗相。

“假真並觀”,我們通過觀假的,來觀到真的;通過真的,來徹底破除假的,所以說真假並破,也叫真假並觀。因為破了假的,我們知道真的;有了真的,我們知道什麼是假的。它倆是同時的,是一瞬間的完成,很不可思議。

我們平時修道,打坐的時候都要這樣,上殿的時候也是這樣,不要亂看。有的人就亂看,“哎呀!這人他怎麼這樣呢?今天他怎麼困了呢?”你看見他困,我跟你說,你比他困還厲害。他困,是因為他迷糊了,昏沉了;而你呢,是發現了別人的毛病,實際上你比那困還厲害。雖然你不困,但你起了一個更大的分別心,這種分別心是很危險的,以後你就會在這個分別心上要起煩惱。

他睡著了,只能說他昏沉,將來變個愚癡,但他的煩惱不會那麼大的。你這個不是,這一分別心,“他睡著了。”完了,你越想心越不平。就算你當時克服了,事後,這不平的心也會有因果的,不定從那地方就得冒出來,最後給你弄得是滿身心的不愉快,甚至惹一場事情過來,所以千萬不要發現別人的缺點。

當你發現別人的缺點的時候,首先要觀自己:“這是我的缺點。”忏悔,第一個是忏悔,不是讓人家忏悔,得自己忏悔。“發現別人的缺點,怎麼要自己忏悔?我也沒昏沉,應該他忏悔。”你先忏悔你發現別人的缺點,因為發現別人的時候,那個缺點也就是我們的,所以說你先忏悔你這個眼睛。

禅宗裡有那公案,去指責人家如何如何,實際上人家一反過來,一反語,正是你自己的事情。他不認識,他給別人講去。開悟的人他不會說三道四的,他只能自觀,只能反觀,不能去做那些事情,你叫他觀他也觀不了。你說:“你看看那人怎麼樣?”“哪個人啊?”他心裡根本沒有那個人相、我相,他不會順著你凡夫那種習慣性去走。所以我們在這裡要特別的注意,修行中每時每刻都要反觀,只管看自己,不管別人。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愛久見人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3 03: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