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華嚴九心”說顏回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日久見人心~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真女人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運動鐵人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軍武十字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學藝經典獎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2-4 11:46:4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在佛法的修學中,尋找善知識並如理依止,成為入門一件最為重要的事。關於依師的正確心態,釋尊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以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為榜樣,教給我們親近善知識應具備的二十一種心態。後來,為了便於學者的記憶修學,印度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歸納成九種心。由於源自《華嚴》,後人常稱為“華嚴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僕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

末學在學習《論語》時有個疑問:“在孔門的弟子中,為何以顏回的成就最高?他有什麼秘訣獲得老師的心要?”後來修學“華嚴九心”,自認為顏回以“如理依師”一法,暗合了“華嚴九心”,與孔夫子心心相印,才入於聖賢之域。

一、如孝子心

即如孝子侍奉雙親一樣來敬事善知識,捨棄自己的自在,行動也由善師去安排的善心。

孝心,是儒家核心的價值理念之一。先秦儒家致力於“仁政”,為世界和平到處奔波。而實現仁政的個人道德基礎,就是“親親之愛”。佛陀也教導我們應以一種孝順父母的心來尊師重道,《梵網經》中提到:“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這裡面有著非常深刻的人性觀察,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一個人對於恩重如山的父母尚且不去孝順,很難想象會真誠地敬重老師。

顏回作為儒家的領軍人物,自然要作出表率。《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一次路過匡國,被匡國的老鄉誤認為是魯國的陽虎,圍困了五天五夜,因為局面混亂,很多弟子走失散了。顏淵後來找到孔子,孔子很著急地問:“我以為你死了呢。”顏淵回答:“老師您還健在,我哪裡敢去找死呢。”可見,顏淵確實是用一個純孝的心來侍奉孔子的。而孔子這樣掛念顏回,也超乎一般的師生感情。孔子也曾用《詩經》上的話來評價弟子,對於顏回的評語有:“永言孝思,孝思維則。”以此來贊揚顏回的孝心可以作為所有人的榜樣。顏回也以此真誠的孝心,得到老師的加持,從而取得非凡的成就。

二、如金剛心

“金剛”,一切法不能破壞,能壞一切法。比喻對善知識的信心堅固,任一切天魔、外道、惡友等障緣都無法破壞。

春秋時期混亂的時局恰好為不同的思想學說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一時間,“百家爭鳴”,“縱橫捭阖”,多元化私學興起,盛況空前。學生經常流動,很少對一個老師從一而終的。孔子晚年也曾感歎:“經過陳、蔡之難的學生,幾乎都不敢再來學習了。”只有顏淵一生追隨,不離不棄。

還有一例,可以看出顏淵侍奉孔子的決心無法動搖。在魯國,當時還有一個人叫少正卯的,鼓吹邪說,炫惑人心,公開與孔子競爭學徒,致使孔門“三盈三虛”。唯獨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見《荀子·宥坐》)

不僅一個人的邪說無法動搖顏淵對夫子的堅固信心,即使歷盡艱難,九死一生,眾口铄金,謗滿天下,也不能撼動顏淵依師的金剛心。《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經歷陳、蔡之難時,連最親近的弟子都有怨言了,“子路愠見”,“子貢色作”。孔子於是召集子路、子貢、顏淵來探討思想路線是否正確。子路的意見是:咱們肯定搞錯了,人家個個都不吃我們這一套,才會這麼倒霉。子貢的意見是:老師的道太高了,所以個個不理解。能否搞一個低一點的道,走走平民路線嘛,不致於餓肚子啦。問到顏淵,他截然不同,表達出無比堅定的信心:“老師的道太偉大了!偉大到天下人很難理解接受。雖然如此,老師您還是不辭勞苦,到處奔波,主動向人家解釋,希望能得到執政者的理解支持,以造福人類。現前不被容納有什麼關系。不被容納,知難而進,不正體現一個君子的高風亮節嗎?如果咱們不好好修道,那是咱們的不對。可現在已經修得很圓滿了,而沒人肯采納,是那些執政者不識貨啊。不被容納有什麼關系,不被容納才見得到君子的偉大人格。”這一席話說得孔子特別開心,他诙諧地說:“有這種說法嗎?你這小伙子如果以後發達了,我給你做個總管也願意啊。”

末法時代,去聖時遙,法弱魔強。修學者更需要像顏淵一樣的堅定信仰,才能穩穩當當地走在菩提道上。

三、如大地心

像大地一樣毫無怨言地荷載萬物。弟子也應擔負起善師一切事業上的重擔,無有疲厭。

孔子一生的教學成果顯著,弟子三千,“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很多弟子學成之後,孔子都推薦到各國去做官,唯有顏回,一直留在身邊,承擔各種繁雜的事務。顏回也不知疲厭,鞠躬盡瘁,過早地透支自己的生命。顏回的早死,固然與生活的長期困頓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他為了老師的事業,過分操勞的結果。具體講來,顏回至少在三方面要輔助孔子。

1.輔助教學工作。孔子說過:“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顏回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不僅聰明好學,而且還影響了絕大多數的同學,使同學們對夫子生起更堅固的信心。另外,投入孔門的弟子越來越多,也受了顏回的影響。《論語·先進》提到顏回死後,“門人欲厚葬之”,也說明他的影響很深刻,在弟子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2.推廣仁政理想。“周游列國”,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歷程。“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崇尚周朝的禮樂制度,他融會貫通之後便想找一個實驗的機會,然而窮盡一生,苦苦追尋,也得不到施展的機會。這一階段,顏回一直跟著孔子顛沛流離,鞍馬勞頓。即使到了最困難的時候,連子路、子貢都有難色,只有顏回,一直支持著孔子,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3.整理古代典籍。孔子一直重視對古代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特別是晚年,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集體運作才能完成。作為孔子的首席弟子,顏回帶領其他弟子一起投入到艱難的整理工作中。特別是《周易》,顏回是主要的整理人之一。整理工作的過分勞累,也促成他的早死。對於顏回的死,孔子哭得很傷心,孔子的傷心,不僅痛惜天才隕落,也為自已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失去一個能真正傳承的人而悲痛萬分!

四、如輪圍山心

“輪圍山”,又翻作“鐵圍山”,圍繞鹹海而成一小千世界。任憑洶湧的海浪拍打,巋然不動。此處比喻依止善知識的心,不為內外諸緣擾亂而動搖。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的生活算是比較貧困的。孔子曾經歎息:“顏回的道德水准夠高了吧,可是窮得叮當響。”可是,生活的窘迫並沒有使他產生退心,反而比任何弟子更加努力。孔子非常贊歎他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謀道不謀食”是歷代文人的精神風骨,而顏回無疑是一面旗幟,以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了這種精神實質,成為千秋萬代的楷模。

五、如僕使心

如同世間僕使一樣,照顧恩師的生活起居,再累再髒,內心也沒有羞恥和猶豫。

印光祖師常常教導大眾:“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就是不管何時何地,都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身段,這樣便能獲得真實的利益。特別是對於恩師,如果能像僕使一樣無有疲厭地侍奉,按照緣起的道理,一定會迅速地積集起大量的福德資糧,奇跡般地開啟本具的智慧。顏回一生都在孔子的身邊,既是弟子,又是侍者,要費心操持老師起居飲食的一切事務,同時也迅速積累起求道的資糧。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則材料:孔子受困於陳、蔡之間,七天沒吃過一點米飯,白天也沒有力氣站起來,弟子們也怨言不斷。顏回趕緊去乞討一些米回來,撿幾根枯樹枝生火做飯給孔子吃。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用手到鍋裡抓飯先吃,孔子裝作沒看見,心裡犯了嘀咕。當顏回端飯過來給孔子時,孔子說:“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見先祖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顏回解釋道:“夫子誤會了,剛才有煤灰掉進鍋裡,我想把弄髒的米飯丟掉又太可惜,所以吃掉了。”孔子歎息道:“人可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可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可信的是自己的心,可心也有不可靠的時候。弟子們要記得,真正認識一個人不容易啊!”可見,平時願意受委屈、干髒活、無怨言的就是顏回。他就像僕使一樣忠誠地侍奉孔子,才能得到孔子最大的加持,成為成就最高的第一弟子。

六、如除穢人心

“除穢人”即是普通清潔工,泛指最底層的勞動者。這些人能安於底層工作,必然具有謙卑的心態。這裡強調了侍奉善知識的另一種心態——謙虛的心態。

顏回便是一個特別謙虛的人。《論語·為政》有一段文章描述了顏回在跟老師學習的狀況,他對於老師所講的觀點,好像沒有任何不同的看法,看上去傻乎乎的。等他回家自己研究,卻能有所發揮,可見並不愚笨。顏回不但不愚笨,在所有的弟子中,他是最聰明的。連子貢都佩服他“聞一知十”。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要“不違,如愚”呢?是他對老師有純淨的敬信心,以及自身具備像清潔工一樣謙卑的心態。所以對老師的任何教導,他都能非常歡喜地接受。弄得孔子有時甚至有點埋怨他:“顏回這個弟子對我沒什麼幫助。他對我的話沒有一句不歡喜接受的。”

培養謙虛的品德,成為顏回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我們讀遍整部《論語》,實在找不到顏淵有一句誇耀自己的話,他得到孔子最多的贊歎,他自己卻常常感歎學得不好:“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我慢高山,不存德水。”在求學的過程中,如果存在我慢心,認為老師沒什麼了不起,說不定還不如自己。那麼即使老師德行再高,學問再好,也沒有辦法傳授出去。這是緣起法爾自然的現象。善星比丘隨從佛陀聽法二十四年,能誦持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也能向大眾無礙宣說。於是起了我慢心,認為佛陀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比自己多了一丈身光而已。以此因緣,墮落於餓鬼道長劫受苦。我們應該學習顏回深厚的謙德,在在處處觀察老師的功德,以恭敬感恩的心來攝持,才能得到學習的真正利益。

七、如乘心

“乘”指車乘。好像車乘一樣,裝載著沉重的貨物,雖然路途艱難,也必能到達。同樣,弟子對於恩師的事業,即使再困難,也歡喜受持,毫不推卻。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便是想恢復周禮,推行仁政。而這個偉大的理想在諸侯爭霸的形勢下,幾乎無法實行。孔子也知道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但即使沒能成功,能夠影響政治,使統治者減少殺戮,也是好事。一顆偉大而慈悲的心靈,促使孔子一次又一次地顛簸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對於孔子這個構想,弟子們能夠理解嗎?恐怕只有顏淵,能夠充分理解孔子的理想,風雨無阻地跟隨老師,一輩子無怨無悔。

孔子有一次在北方游歷,身邊有子路、子貢、顏回陪伴。孔子一時興起,叫他們三人談談各自的志向,自己當當評委,看誰志向比較高遠。對於子路的志向,孔子評價道“勇哉!”對於子貢的志向,孔子評價道“辯哉”。顏回的志向則是:“如果當權派太不像話,那我也沒辦法了。假如比較靠譜,我會推行老師所教的那一套,比如倫理教育啦,禮樂教化啦……如果真正實行起來,便不用勞民傷財地去修城挖溝做防御工事了;兵器全部澆鑄成生產工具;家家戶戶平安團圓,不用為了服兵役而生離死別;即使一千年也不用擔心發生戰爭。”孔子的評定結果是顏回第一,“當然是顏回啦!又不勞民傷財,又不浪費口舌,這才最好嘛。”(見《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從這段材料可以看出,顏回的話幾乎都是孔子平時所想的。孔夫子就是希望執政者能實施仁政,摒棄戰爭,使社會安定,人民富足,和睦相處。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這一信念,也牢牢地镌刻在顏淵的心裡,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社會理想,他一路上陪著孔子,走遍了千山萬水,歷盡了世事滄桑,百折而不回,九死而無悔。

八、如犬心

忠實的愛犬無論被主人如何打罵,始終不肯離開主人,而且心裡沒有任何怨恨。同樣,真正的弟子雖然受到老師的毀罵,也沒有絲毫忿恨之心。

孔子罵學生,罵得最厲害的是宰我,有一次宰我在白天睡大覺,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罵得最多的是子路。但罵到最後,這兩人都是很有成就的人物,在孔門弟子中列於前十位。宰我甚至成為孔子的超級粉絲,在孔子去世後,他大力地弘揚儒家思想,說:“孔夫子太偉大了,他比堯舜還要偉大!”

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裡面關鍵在一個“能”字,也就是說,只有真正仁慈的人,才有能力去喜歡或者厭惡別人。那麼,一般人也天天活在愛恨情仇裡面,為什麼說他們“不能”呢?因為“能”有一種主動性,仁者心地純淨,有原則性,所以具備主動性,他不管愛你恨你,都從智慧流露,能夠成就你。而一般人“不能”,是因為感情用事,心為境牽,無論愛你恨你,都是從煩惱流露,結果只會招惹更多的煩惱。

這樣一來,在事奉善知識時,有“犬心”便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善知識的攝受不總是慈眉善目,也有可能是橫眉冷對。這叫“折攝雙行”。如果我們受不了氣,捱不住苦,很可能錯失良機,最後抱撼終天。

在《論語》中,表達“犬心”最好的學生是子路。他多次被老師斥責,但一輩子與夫子不離不棄。而顏淵一直受老師贊揚,幾乎找不到被批評的語錄。主要的原因是顏淵有極高的修養境界。孔子評價他“不遷怒,不貳過”,是贊歎他對於情緒有高度自律的本事,對於善惡有明確的決斷。也就是說,他即使有毛病,你來不及批評他,他已經能覺察到,並認真忏悔改過了。對這樣的人,善知識恐怕只有贊歎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顏淵不需要“犬心”了?不!雖然老師總贊歎他,但周圍不服氣的學生太多了。他如果不處處忍辱求全,恐怕也很難一輩子陪伴在孔夫子身邊。有一次,孔子對顏淵說:“用之則行,捨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這時候子路不服氣了,“請問老先生,如果您老去帶兵打仗,要帶著誰去呢?”孔子回答說:“那一類空著雙手就要與老虎搏斗,光著腳丫子便要趟過大河去,連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會帶他去的。我所帶的人,必然是遇到事情能謹慎處理,周全謀劃,能做到萬無一失才行。”從這些對話中,我們也能聞出淡淡的火藥味。子貢、子路算修養很高的學生了,還有其他同學呢?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顏淵為了維持協調,也要處事低調,保持一顆低下的“犬心”,夾起尾巴做人了。

九、如舟心

如同擺渡的船,來來去去,無論多少趟,也沒有疲厭的心。同樣,對於老師交代的任務,不論承擔多少,來回奔走,都無有厭倦的心。

《論語》中多次記載顏淵的勤奮修學。最典型的就是魯哀公與季康子都問過孔子同一個問題:“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哀痛地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稱許顏回是最為勤奮好學的學生。不僅孔子這樣認為,所有的同學都普遍認為顏回最為精進。衛國將軍文子問子貢:“孔夫子教出來很多優秀的弟子,請問都有什麼特點,幫我介紹一下。”子貢第一個便介紹顏回:“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夙興夜寐”,這就是顏淵給人最深的印象。

《大學》提倡一種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便是自強不息,進取不止的精神。儒家采納這種精神,用在修身養性上。他們認為,每個人的心裡有各種念頭,也在進行人天交戰,如果能夠學習聖賢的理念,由此熏染,日新又新,理性克服人欲,自可臻於聖賢之境。顏回有孔夫子耳提面命地就近調教,自身又具備依止善知識的正確心態和方法,所以少年早熟,快速成就,二十幾歲便悟透了孔子心法,被後人尊為“復聖”。

具足“華嚴九心”的心理基礎,已經是非常難得的法器了。為了使法器早日成熟,弟子還應該對善知識修習“二念”,即念功德及念恩德,才能迅速生起並鞏固事師的善妙資糧。如果不念功德,有可能變成迷信;如果不念恩德,勢必會造成阻隔。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顏回怎樣對老師修習“二念”的。

《論語·子罕》記載: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一段是“念功德”)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一段是“念恩德”)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既念恩德,又念功德)”今天來讀這篇文章,除了折服於夫子的道德文章,我們還應該好好學習顏淵感念老師功德,感念老師恩德的殷切之情。

時當末法,魔眾熾盛,冒充善知識,擾亂世間。如果沒有正確的依師心態,則後果不堪設想。《楞嚴經》所謂“弟子與師,俱陷王難”,“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因此學人應以顏淵為榜樣,體會如理依師的重要,每天感念善知識的功德、恩德,以“華嚴九心”的精神侍奉老師,自能獲得日新又新的境界。

 




《淨土》雜志   文/淨生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愛久見人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3 06:1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