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博文約禮
學儒必須研究學儒的方法。譬如登山,必須知道登山要領。又如航海,必須具備航海技能。登山不知要領,則不能登上高峰。航海不具技能,則不能航抵彼岸。儒學講到高處,泰山不能比喻,講到遠處,瀛海不能比喻,如果沒有方法,便不能學儒,雖學也是徒勞無功。
儒學以詩書易禮春秋為基本經典,後來擴充到十三種,稱為十三經,如求一個簡明的系統,便是孔子所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個系統包括治國平天下的入世之學,以及率性修道的出世之學。無論入世出世,都要研究理論,以及按照理論實行。怎樣研究理論,怎樣實行,孔子說了一個扼要的方法,那就是論語雍也篇記載的「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子罕篇顏子贊嘆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文是詩書易禮等諸經的文字,是道德仁藝的詳細說明,其中有理論,有事實,總原則是教人學作聖賢,以及辦理聖賢的事業,分開說,各經有各經的教化功能,詩經教人,溫柔敦厚,書經教人疏通知遠,樂經教人廣博易良,易經教人潔靜精微,禮經教人恭儉莊敬,春秋之教則為屬辭比事。十三經以外,尚有很多其它載道之文,以及各種知識,學者隨其能力所及,都要博學,然後方能把事理看得完全,而不致於固蔽不通,所以學文要博。
禮是實行,白虎通禮樂篇說:「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這是就字義解釋。若就功用解釋,則禮就是講做人做事的規矩,這規矩不是隨意製定的,而是聖人取法於自然的秩序,所以禮記樂記說:「禮者天地之序也。」人類行為傚法天地自然秩序,處人則有五倫十義,辦事則有條理,修道則不雜亂無章。行為既須合乎秩序,那就要約束,愈約束愈精一,愈精一愈能行之有效。論語 里仁篇裡,孔子告訴曾子:「吾道一以貫之」,衛靈公篇裡,孔子告訴子貢:「予一以貫之」,禮記中庸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由此可知,非一不能修道,真正想修大道,必須選定一種方法纔能用得上工夫。如果認為一種方法不夠用,必欲兼用兩種,那就無異於腳踏兩條船,只待兩船一開動,一條船也踏不住,失足落水之災自不待言。所以修道只許一法,不許二法。孔子不但教人不二法,他自己也是不二法,論語述而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默而識之」,就是孔子的不二法。
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博文約禮就是學儒的利器。這個利器是孔子公開的教給諸弟子,也是公開的傳給後世儒生,可以說是學術的公器,人人可用,誰用誰就有成就,大用大成,小用小成,不用不成。孔子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而。」聖人的話說得非常明白,修道沒有秘密,要說有秘密,那就是信聖人的言語。
——摘自《儒學簡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