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2-18
- 最後登錄
- 2020-3-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6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3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不要臉的網軍 於 2015-3-23 10:28 編輯
nanoman 發表於 2015-3-23 10:10
老千大
澳洲有派潛艦参加 環太平洋海軍軍演(RIMPAC)??
在下所知是派水面艦
有喔.
維基里有提到一點.
若你能去MDC那會看到更多.
轉載:
在2000年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020),一艘柯林斯級成功突破美國海軍航艦打擊群的反潛網並對航空母艦進行模擬接戰。在2002年,柯林斯級的西恩號(HMA Sheean SSG-77)與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奧林匹亞號(USS Olympia SSN-717)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模擬潛艦攻防演練,雙方多次互換攻守角色;在一次模擬接戰中,西恩號號對奧林匹亞號與兩艘美國神盾驅逐艦發射了28枚魚雷,並被判定多次命中,擊敗了這支精銳的美軍水面/水下編隊。而在2002年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02)中,扮演攻擊方的 西恩號在70m左右的淺水域痛擊美軍兩棲登陸艦隊 ,判定擊沈塔美軍拉瓦號(USS Tarawa LHA-1)兩棲攻擊艦與拉石茂山號(USS Rushmore LSD-47)船塢登陸艦,美國第七艦隊指揮官稱讚西恩號是「可以對抗世界任何海軍的強大靜音潛艦」。而在2003年一次演習對抗中,一艘柯林斯級也被判定獵殺了一艘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
在2003年2月12日,柯林斯級德查紐斯克(HMAS Dechaineux SSG-76)在 印度洋於一次極限潛航深度測試中發生驚險意外,在最大潛航深度附近,海水管路系統一個閥門突然破裂,導致12000公升的海水猛然灌入引擎室,險些沈沒; 幸而好艦上人員即時關閉所有外部閥門,止住了進水,並以高壓空氣全速吹除壓載水櫃,在最後關頭化險為夷浮出水面 ;事後調查顯示,如果這艘潛艦進水時間再多20秒,恐怕就會繼續下沈而無法挽救,爾後澳洲政府宣布已經解決了潛在問題。在2005年9月,柯林斯級在北亞及南亞海域完成長達55天的海外部署任務。:
這裡還提到很多後續很多細節
包含跟瑞典設計潛艦恩怨.(現在澳洲根本不想在提到瑞典.新聞還罵不會造潛艦)
在服役初期,柯林斯級的螺旋槳推進器也被發現製造品質不良,這是由於這些螺旋槳由手工製造,過程中至少有一處發生卯釘接合錯誤的問題;此外,用來製造螺旋槳的材質也被判定過於脆弱,使用僅數年後就開始發生金屬疲勞。最後, 皇家澳洲海軍自行將柯林斯級的螺旋槳推進器送至美國進行檢修,由五軸加工機台進行外型修正,並更換了接合錯誤的卯釘;然而,皇家澳洲海軍這項舉動引起Kockums原廠的不滿,認為 皇家澳洲海軍無權擅自對螺旋槳的設計進行修改。這個修改螺旋槳的爭議成為2000年中澳洲政府取得柯林斯級完整智慧財產權的行動中,Kockums廠方引以指控澳洲政府的要點之一。
在2004年11月,澳洲和美國政府與美國海軍高層相關單位簽署關於AN/BYG-1潛艦戰鬥系統合作發展、生產與支援作業的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進一步確認柯林斯級換裝戰鬥系統計畫的後續研改、生產與技術支援細節 (備忘錄有效期為10年,隨後又進一步延長到2019年10月28日)。此一戰鬥系統重建案係在美國海外軍售管道(Foreign Military Sales)下執行,但有別於常規的FMS管道,美澳雙方基於雙方的合作管理計畫(Armaments Cooperative Project),在華盛頓設立一個柯林斯戰鬥系統替換的聯合計畫辦公室(Joint Project Office,JPO),並由美國海軍位於羅德島州(Rhode Island)新港(Newport)的海軍水下作戰中心(Naval Undersea Warfare Centre ,NUWC)支援相關的系統整合開發與測試工作。由於這些與美國海軍建立專案合作關係的相關作業,導致戰鬥系統替換計畫在2004到2005年期間造成8個月的延遲,不過並不影響整體交付時程的進度。而在雙方的合作架構中,澳洲也獲得機會長期與美國合作,持續接觸美國在潛艦作戰系統領域的最新發展.等..
故事很長.N大可以去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