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6-7
- 最後登錄
- 2025-8-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92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997
- 相冊
- 5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17 16:52 編輯
由商船改裝的航空母艦
除了正規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之外,日本還利用商船改裝了一批輕型航母。原本是想利用這些改裝航母來作為補充,但是由於是從民用船隻改裝而來,與軍用船隻相比,這些航母存在著速度較低,載機量少等缺點,但裝甲薄弱,抗損性能差才是真正致命的弱點。
由商船改裝來的航空母艦製造了四個型號一共七艘,它們分別是:
飛鷹型:飛鷹(HIYO)、隼鷹(JUNYO)
大鷹型:大鷹(TAIYO)、雲鷹(UNYO)和衝鷹(CHUYO)
神鷹(SHINYO)
海鷹(KAIYO)
飛鷹號(Hiyo)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之後,由於受到條約的限制,舊日本帝國海軍的主力艦支數量和噸位不得不保持在英美海軍的六成,其中也包括了航空母艦的數量。所以舊日本帝國海軍在1938 年(昭和13 年)制訂了一個航母預備計劃,就是選定一些具有改裝潛力的民用船隻,由海軍方面支付一定的造船費用進行建造,條件是該船在戰時由海軍徵用並改裝成航空母艦。飛鷹型的兩艘艦隻飛鷹號和隼鷹號即是該計劃的產物。
飛鷹號的前身是日本郵輪計劃建造的24,000 噸級高速豪華郵輪出雲丸號。出雲丸號是日本建造的最龐大的豪華郵輪,原本是擬用它來跑太平洋航線,但還沒有建造完成就被軍方給徵用,改建成了飛鷹號。由於飛鷹級在作為民用船隻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要改裝成航空母艦,所以相對其他由商船改裝而來的航空母艦,性能要好得多。此外,舊日本帝國海軍還在飛鷹級上首次使用了大型島式艦橋和外傾式煙囪,並且還導入了球根式艦首,身為大鳳級航母試驗艦的意味十分濃厚。
不過,畢竟飛鷹級是從民用船隻改裝而來,最高時速只能達到25 節,無法作為艦隊航母使用,並且它的整體防禦力也不及正規的航空母艦,很容易因遭受攻擊而重創。不過飛鷹級的其他性能倒是和聯合艦隊的中型航母蒼龍號相近,也算得上是不錯的艦艇了。
1940 年(昭和15 年)開始進行改裝,1941 年(昭和16 年)下水,1942 年(昭和17 年)7 月31 日完工並正式改名飛鷹號。
飛鷹號(HIYO)航空母艦
美軍在1942 年8 月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後,日軍見幾次對瓜島的增援都沒收到效果,因此在10 月發動一次海陸聯合攻擊意圖奪回瓜島。計劃投入海軍的所有兵力,包括大型空母翔鶴、瑞鶴,輕空母瑞鳳、改裝空母隼鷹、飛鷹等,加上由四艘金剛級高速戰艦和些許重巡洋艦組成的護衛艦隊向瓜島殺來,準備殲滅掉前來支援的美軍艦隊和提供登陸時的火力。美軍聞訊立刻下令金凱德中將率領大黃蜂號和剛修復完成的企業號出擊,兩軍一度在瓜島附近海域爆發了聖塔克魯茲海戰(日本稱為南太平洋海戰)。不過在10 月22 日,飛鷹在東所羅門海域輪機突然發生故障,飛鷹的航速大幅滑落無法進行戰鬥航海,因此轉向回航特魯克進行修復。之後由於雙方艦隊都退出所羅門群島回航進行整補,因此飛鷹在1942 年時是少數沒有出戰過的空母。
1943 年春天,飛鷹再度前往南洋進行對拉包爾等島進行戰機的運輸工作,這是由於當時日本海軍的艦上航空兵力尚未訓練完成,因此部份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轉往陸基使用,並擔任起運送陸基航空隊戰機的任務。不過在1943 年6 月10 日,飛鷹載運戰機再次前往南洋時,在東京灣的三宅島附近遭到了美國潛艇攻擊,1 枚魚雷擊中飛鷹的艦首後部,前部爐艙因為魚雷的攻擊引起嚴重的損壞和進水,飛鷹隨即因此失去了動力在海上漂流,所幸事發地點距離日本本土很近,在日本海軍工作隊的搶救下,飛鷹折回橫須賀進行修復。
在經過了短暫的修復後,飛鷹在1943 年秋天開始又連續前往帕勞、菲律賓、新加坡、特魯克等地進行戰機的運輸工作,並暫時充當護衛空母使用。一直到1944 年5 月,飛鷹的航空部隊才正式訓練完畢,並且換裝了天山、彗星和零戰五二型等新式艦上戰機,隨後轉往南洋以加強內防禦圈的戰力。
1944 年6 月,美國機動部隊進攻塞班島,日本發動阿號作戰,雙方爆發馬里亞納海戰。19 日當天天氣極不理想,海面上烏雲密布。此時由於戰爭的消耗,訓練有素的精銳飛行員已經所剩無幾,很多的飛行員都還是剛剛從飛行學校畢業的菜鳥。這些技術不夠熟練的飛行員在經過400 海浬的長距離飛行後,大部份都發生了迷航的狀況,而且就算到達艦隊上方也無從辨識目標投彈。反觀美軍艦隊有良好的通訊和雷達預警系統,能夠緊急調派戰機前往100 海浬處緊急攔截日機,加上對空搜索雷達和VT 信管的發威下,美軍在該戰中一共擊落超過300 架的日本戰機,因而有"馬里亞納射火雞" 這一說法的誕生。
飛鷹在作戰中遭到美軍列剋星頓號(CV-16)航母的艦載機攻擊,被命中一發魚雷和一枚航彈,引起大火。晚上7 時,由於大火引發艦上油氣爆炸,於6 月20 日沈沒在塞班島西方海域。
飛鷹號(HIYO)航空母艦的線圖
該艦主要性能數據為:(沉沒時)
排水量:24,240噸(基準)
長×寬×吃水:219.32m×26.7m×8.15m
飛行甲板尺寸(長×寬):210.3m×27.3m
動力:川崎拉蒙特式鍋爐6座,蒸汽輪機2台,雙軸推進56,250hp
航速:25.5節
續航力:12,251海裡/18節(重油4,100噸)
火力:40倍口徑127公釐雙聯裝高砲6座;25公釐三聯裝機砲8座,120公釐28聯裝防空火箭6座。
艦載機:艦戰12+3架,艦爆18+2架,艦攻18+5架,備用機5架
艦員:1,330人
隼鷹號(Junyo)
隼鷹號是由橿原丸號高速郵輪改裝而成。橿原丸是橿原丸型客輪的一號船,擁有姊妹船出雲丸。不過由於美日關係緊張,橿原丸在1940 年10 月決定改裝成空母,改裝作業在1942 年5 月3 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完工。不過在完工時仍然採用了橿原丸的名字,並和空母龍驤共同編組第四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海戰時由於橿原丸的飛行隊經驗較為不足,因此第四航空戰隊隨充當誘餌的北方艦隊出擊,由於當地的美軍勢力並不強,第四航空戰隊游刃有餘,除了佔領了阿留申群島的基思卡島等地,甚至還轟炸了阿拉斯加西岸的荷蘭港。一直到出雲丸完工並改名飛鷹後,橿原丸才改名為隼鷹。由於隼鷹比較早完工,也有很多人稱其為隼鷹級,不過這裡以飛鷹的艦名較早出現而稱其為飛鷹級。
隼鷹號(JUNYO)航空母艦
在瓜島附近的聖塔克魯茲海戰(日本稱為南太平洋海戰)中,日軍在作頭兩輪攻擊時,企業號首先偵測到敵機並躲入雷雨雲中,而暴露在洋上的大黃蜂號則遭到日軍的集中攻擊。先後一共有5 枚重型炸彈和2枚魚雷擊中艦身,其中兩架日機還對其做出了自殺性攻擊,造成艦上動力中斷並引發大火,隨即陷入無法挽救的狀況,最後被日軍驅逐艦發射魚雷擊沉。而企業號則在日軍的第三次攻擊時,以28 節的超高航速連續急轉舵作出閃避動作,艦身當時傾斜高達30 度以上,飛行甲板上的飛機還因此掉入了海中,不過也因此連續躲過9 枚來襲的魚雷。
隼鷹在該戰中也收容了不少來自受損的翔鶴、瑞鳳兩艦的戰機,並且成功的轟炸企業號、戰艦南達科塔號和輕巡洋艦聖裘安號,導致三艦受創,並給了空母大黃蜂號最後的致命攻擊。不過在該戰中由於美軍的阻撓,因此未能對瓜島做出有效的補給,至此雙方機動部隊退出了瓜島水域進行整補,瓜島的制空權完全落入了美軍的手中,因此該戰中雖然日本取得了戰術性勝利,但卻讓美軍贏得了戰略性勝利。
1943 年2 月,隼鷹退出特魯克回到吳港並進行了改裝,加裝了對空搜索用的二一號和一三號電探。由於隼鷹在之前戰役中損失的戰機沒有補齊,飛行員也還在訓練中,因此改為出任運輸任務,不過在1943 年11 月時在豐後水道南端遭美軍潛艇攻擊,艦尾嚴重受創,飛行甲板後段整個被毀並失去航行能力,最後由重型巡洋艦利根號進行帶纜拖曳回到佐世保進行修復。
馬里亞納海戰之後,隼鷹號和其他殘存的艦隻都大幅度加強了對空砲火和避沉損管的能力,但因為一直無法裝載到足夠的戰機,一直沒有出擊的機會而轉而進行運輸的任務。
在1944 年12 月執行向台灣運輸的任務歸途中,於長崎的母野半島(今長崎半島)外海遭美國潛艇蝠鱝魚號(Sea DevilSS/AGSS-400)和雄鮭號(Redfish SS/AGSS-395)的魚雷攻擊,兩枚魚雷分別擊中了右舷的機艙及艦艏,造成隼鷹號上面19 人陣亡,進水5,000 噸,僅靠著左舷側的主機推進低速回到了佐世保。
之後隼鷹一直在佐世保進行修復,直到1945 年3 月戰局進入最後階段為止。由於當時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再讓隼鷹出擊了,隼鷹只有繫泊在佐世保附近的惠美灣,就這樣一直到戰爭結束,不過受創的右舷側輪機一直都沒有修復。隼鷹在戰後擔任復員任務的特設運輸艦,協助運送人員和物資,復原任務結束後於1947 年在佐世保解體。
1945 年9 月26 日泊於佐世保的隼鷹號(JUNYO)航空母艦
該艦主要性能數據為:(最後改裝時)
排水量:24,240噸(基準)
長×寬×吃水:219.32m×26.7m×8.15m
飛行甲板尺寸(長×寬):210.3m×27.3m
動力:三菱式重油鍋爐6座,三菱式蒸汽輪機2台,雙軸推進56,m250hp
航速:25.68節
續航力:10,150海裡/18節(重油4,118噸)
火力:40倍口徑127公釐雙聯裝高砲6座;25公釐三聯裝機砲19座,25公釐雙聯裝機砲2座,25公釐單管
機砲30座,120公釐28聯裝防空火箭6座
艦載機:艦戰12+3架,艦爆18+2架,艦攻18+5架,備用機5架
艦員:1,187人
大鷹號(Taiyo)
大鷹級護航航空母艦是根據舊日本帝國海軍的航母預備計劃建造的。其改裝的原型是日本郵船公司計劃開工的3 艘新田丸型豪華客輪新田丸(Nitta-Maru)、春日丸(Kasuga-Maru)、八幡丸(Yahata-Maru)。
由於新田丸型豪華客輪的最大速度只有21 節,而且其尺寸也比由橿原丸型改裝而來的飛鷹級航母要小,這導致了大鷹級的機庫空間不足,不能裝載足夠數量的艦載機。綜合這兩個因素,大鷹級無法作為艦隊航母使用,只能用於護航航空和飛機運輸艦。所以在舊日本帝國海軍的艦級分類裡也是把大鷹級航空母艦稱作“特設航空母艦”的。
1941 年(昭和16 年)5 月,新田丸型豪華客輪裡最晚下水的春日丸號被舊日本帝國海軍徵用,開始進行改裝,1941 年9 月5 日改裝完畢。其艦載機配屬第一航空艦隊的第四航空戰隊,並於1942 年(昭和17 年)8 月31 日更名為大鷹號。
大鷹號(TAIYO)航空母艦在1941 年時的線圖
建成後,大鷹號主要配備的是九六式艦上戰鬥機和九六式艦上爆擊機。這兩種飛機在此時都已經是比較落後的舊型號了,無法承擔一線作戰任務,所以大鷹號在服役之後基本上是擔任訓練、警戒任務和作為運輸艦使用。
停泊在橫須賀港的大鷹號(TAIYO)航空母艦
1942 年9 月28 日,大鷹在特魯克附近遭美軍潛艇雷擊受損,當時一枚魚雷從船底通過,另外一枚擊中了油庫附近,導致龍骨受損。中彈後的大鷹號速度降到只有6 節,經過緊急修理之後,磨磨蹭蹭地挨到了日本內陸,並在10 月7 日進入吳港大修,同時艦上的戰鬥機隊也隨之被解散。
1944 年(昭和19 年)8 月8 日,大鷹號搭載著12 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連同三艘驅逐艦和九艘海防艦一起護送油船、貨船和陸軍的特殊輸送船前往菲律賓的馬尼拉灣。8 月18 日,在馬尼拉灣以北被美國海軍的朱鮶號(也有譯作拉雪號)潛艇(Rasher SS/SSR/AGSS/IXSS-269)擊沉。
該艦主要性能數據為:(竣工時)
排水量:17,830噸(基準),20,000噸(公試)
長×寬×吃水:180.24m×22.5m×8.00m
飛行甲板尺寸(長×寬):162.0m×23.5m
動力:三菱式重油鍋爐4座,三菱式蒸汽輪機2台,雙軸推進25,200hp
航速:21.0節
續航力:8,500海裡/18節
火力:120公釐單管高砲4座,25公釐雙聯裝機砲2座,13公釐四聯裝高射機槍2座
艦載機:艦戰9+2架,艦攻14+2架
艦員:747人
雲鷹號(Unyo)
雲鷹號的改裝原型是日本郵船公司新田丸型豪華客輪八幡丸(Yahata-Maru)號。1938 年(昭和13 年)12 月14 日在三菱重工的長崎造船廠動工,1939 年(昭和14 年)10 月31 日下水,1940 年(昭和15 年)7 月31 日,豪華客輪八幡丸號竣工。
1941 年(昭和16 年)11 月5 日,海軍決定徵用該艦;1942 年1 月21 日,在吳港的海軍工廠正式開始改裝作業;5 月31 日,護航航空母艦八幡丸號竣工(日稱特設航空母艦);8 月31 日,改名為雲鷹號。
與大鷹號一樣,由於其先天性的不足(航速低,飛行甲板短,機庫容量小),自服役以後基本上是作為訓練艦和運輸艦在使用,擔任訓練、警戒和飛機運輸任務,沒有參加過著名戰役。
1944 年(昭和19 年)1 月19 日,在執行飛機運輸任務途中,於塞班島附近被美軍的座頭鯨號潛艇(Haddock SS-231)擊傷,命中兩枚魚雷。之後掙扎著到橫須賀港修理,直到8 月12 日才修理完畢出港。
9 月17 日,在執行74 船隊護送任務途中,被美國海軍牙鱈魚號潛艇(Barb SS-220)命中兩條魚雷沉沒,結束了其短暫的服役生涯。
雲鷹號(UNYO)航空母艦在1943 年時的線圖
該艦主要性能數據為:(竣工時)
排水量:17,830噸(基準),20,000噸(公試)
長×寬×吃水:180.24m×22.5m×8.00m
飛行甲板尺寸(長×寬):162.0m×23.5m(後延長到172m)
動力:三菱式重油鍋爐4座,三菱式蒸汽輪機2台,雙軸推進25,200hp
航速:21.0節
續航力:8,500海裡/18節
火力:120公釐單管高砲4座,25公釐三聯裝機砲2座, 25公釐雙聯裝機砲4座
艦載機:艦戰9架,艦攻14+4架
艦員:850人
衝鷹號(Chuyo)
衝鷹號的改裝原型是日本郵船公司的3艘新田丸型豪華客輪(新田丸、春日丸和八幡丸)裡的老大新田丸號。作為新田丸型豪華客輪的第一艘,卻是最後一個被改裝的。
新田丸號是1938 年(昭和13 年)5 月9 日在三菱重工的長崎造船廠動工,1939 年(昭和14 年)5 月20 日下水,1940 年(昭和15 年)3 月23日竣工。
衝鷹號的前身新田丸號豪華客輪
美日關係惡化之後,開戰以前,1941 年(昭和16 年)9 月12 日,舊日本海軍決戰徵用該船。到1942 年(昭和17 年)11 月25 日,該艦改裝完畢,同時更名為衝鷹號。
改裝完畢之後,衝鷹號編入聯合艦隊,並於12 月13 日從橫須賀出港執行楚克島陸軍飛行教導團的運輸任務。之後,又分別於1943 年(昭和18 年)4 月25 日~5 月13 日、5 月24 日~6 月9 日、6 月16 日~7 月2 日多次向楚克島運輸飛機。
衝鷹號(CHUYO)航空母艦
1943 年(昭和18 年)11 月30 日,衝鷹號與雲鷹號、瑞鳳號兩艘航空母艦一起,在重型巡洋艦摩耶號和鳥海號和另外三艘驅逐艦的護衛下,從楚克島向橫須賀港進發。在八丈島附近被美國海軍旗魚號(Sailfish SS-192)偷襲,左舷艦首部位被命中一枚魚雷。12 月4 日,左舷機械室再度被命中一枚魚雷,造成了航行停止;之後,左舷又被第三枚魚雷擊中。最終於8 點47 分沉沒。該航母上還載有20 名美軍俘虜,衝鷹號的沉沒導致了其中19 人的喪生。
衝鷹(CHUYO)在1943 年12 月4 日,八丈島海域被魚雷命中機艙,在驅逐艦浦風號的幫助下,正試圖向橫須賀返航,此時兩個升降機都處於降下狀態
該艦主要性能數據為:(竣工時)
排水量:17,830噸(基準),20,000噸(公試)
長×寬×吃水:180.24m×22.5m×8.00m
飛行甲板尺寸(長×寬):172.0m×23.7m
動力:三菱式重油鍋爐4座,三菱式蒸汽輪機2台,雙軸推進25,200hp
航速:21.0節
續航力:8,500海裡/18節
火力:127公釐雙聯裝高砲4座,25公釐三聯裝機砲10座
艦載機:艦戰9+2架,艦攻14+2架
艦員:850人
神鷹號(Shinyo)
神鷹號護航航空母艦在舊日本帝國海軍裡可以算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軍艦。這個有意思不是說這艘艦的性能特別突出什麼的,而是這艘艦的來歷有點意思。與其他由商船改裝成的航空母艦不同,神鷹號的改裝主體不是日本自己的商船,而是一艘來自納粹德國的商船沙恩霍斯特號(納粹海軍也有一艘戰巡叫這個名字)。
神鷹(SHINYO)號的線圖
為什麼舊日本帝國海軍要用一艘納粹德國的商船來改裝呢?這個就說來話長了。納粹在德國上台之後,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與日本的合作日益增強。德國當時在航空技術上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日本從中取得了不少的寶貴經驗,而日本則在海軍方面優勢明顯。
1935 年3 月德國宣布廢除凡爾賽宣言,6 月德國和英國達成德國海軍保有量為英國海軍的35% 的英德海軍協定。由於德國沒有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一開始是尋找英國的支持,想參考英國航空母艦暴怒號,但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這才轉向日本請求日本轉讓赤城號的技術。而當時負責此事的,正是後來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偷襲珍珠港的領頭人山本五十六。
舊日本海軍方面對這事很盡力,立即決定將赤城號從設計到訓練方法為止的所有機密全部向德國海軍公開,而這個項目在德國海軍開花的結果便是納粹唯一的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
不過齊柏林伯爵號並沒有正式服役過,下水後不久,二戰就開始了。原本就處於劣勢的德國海軍根本沒有時間來訓練航空母艦所需要的人員。這艘船的船殼一直都停留在港口,直到1945 年4 月自沉。
雖然德國人放棄了航母,但日本海軍卻一直沒忘記這艘赤城號的姊妹艦。中途島海戰之後,由於一下子沉掉了四艘主力航母,舊日本海軍曾經想向德國購買齊柏林伯爵號,但被德國拒絕了。其實就算是德國同意,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下,這艘船也到不了日本。作為替換方案,德國便把開戰後滯留在神戶港的一艘兩萬噸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賣給了日本,這就是神鷹號的由來。
神鷹(SHINYO)的前身,1935 年時的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
1942 年(昭和17 年)9 月27 日,沙恩霍斯特號在吳港的海軍工廠開始改造,1943 年12 月15 日改裝完畢,原準備命名飛隼號,後命名為神鷹號。由於安裝的動力裝置馬力不足,航速太低,再加上飛行甲板短、機庫狹小,無法起降新型的天山艦上攻擊機和慧星艦上爆擊機,所以只能使用較老舊的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因此,神鷹號一般是擔負護航、訓練以及運輸任務。
本艦編入吳鎮守府籍,由石井芸江海軍大佐就任艦長,同年12 月20 日編入海上護衛總司令部附屬服役。1944 年7 月6 日改編入第一海上護衛隊,主要負責南方航線的護衛工作和部分訓練任務。1944 年11 月17 日,在中華(中華民國)大陸黃海濟州島以西海域遭美軍潛艇鏟魚號【也有譯作鍬魚號】(Spadefish SS/AGSS-411)偷襲,所發射的6 枚魚雷中有4 枚命中,進而引發航空燃料艙的爆炸,衝鷹號在中雷後30 分鐘沉沒。艦上當時共載有1,160 人,最後僅有60 人倖存。
測試中的神鷹(SHINYO)號航空母艦
該艦主要性能數據為:(最終時)
排水量:17,500噸(基準),20,900噸(公試)
長×寬×吃水:198.34m×25.6m×8.18m
飛行甲板尺寸(長×寬):180.0m×24.5m
動力:口號艦本式重油鍋爐2座,AEG電氣渦輪機2台,雙軸推進26,000hp
航速:21.0節
續航力:8,000海裡/18節
火力:127公釐雙聯裝高砲4座,25公釐三聯裝機砲10座
艦載機:艦戰9+3架,艦攻18+3架
艦員:834人
海鷹號(Kaiyo)
1939 年,大阪商船公司(今三井商船)完成了2 艘用於南美航線的12,755 噸豪華客輪阿根廷丸與巴西丸,建造過程中得到海軍的船舶助成金資助。設計者和辻春樹博士為新船選用了2 台8,250 馬力的11 缸MS 柴油機,航速高達21.4 節,投入運營後,從神戶到桑托斯線的46 天航行時間縮短了整整10 天。1941 年9 月,由於南美航線已經中斷,巴西丸被海軍徵用作為特設運輸船。中途島海戰後,兩船被加入“航母增勢計劃”,但由於巴西丸8 月即被潛艇擊沉,實際只有阿根廷丸自當年12 月開始改造工程。
海鷹(KAIYO)號的線圖
阿根廷丸的改造參照大鷹級圖紙,由於柴油機功率不足,改造過程中更換陽炎級驅逐艦的主機,航速可達23 節。由於阿根廷丸的船型小於新田丸型,本艦的飛行甲板面積在各特設航母中為最小,乾舷也較低。1943 年11 月23 日改造完成,原定命名為蒼隼,最終定名海鷹(Kaiyo)。
1943 年11 月15 日進行測試的海鷹號(KAIYO)
1944 年(昭和19 年)2 月11 日,編入海上護衛司令部,前往塞班島和新加坡執行運輸及船隊護送任務。
1945 年(昭和20 年)3 月19 日,在吳港的空襲中受損。
1945 年7 月24 日,正在內海作為特攻機櫻花訓練靶艦使用的海鷹於四國佐田岬海面觸雷,航至大分縣別府灣海岸擱淺。
4 天後,即7 月28 日,空襲別府的美軍艦載機將發電機炸壞,由於進水無法排出,該艦水兵被迫棄艦。在日軍所有的商船改造護航航母中,海鷹號是唯一一艘殘存到戰敗的,1946 年該艦浮起解體。
1946 年浮起準備解體的海鷹號(飛行甲板已被拆除)
該艦主要性能數據為:
排水量:13,600噸(基準),16,700噸(公試)
長×寬×吃水:166.55m×21.9m×8.25m
飛行甲板尺寸(長×寬):160.0m×23.0m
動力:艦本式重油鍋爐4座,艦本式蒸汽輪機2台,雙軸推進52,000hp
航速:23.0節(計劃)
續航力:7,000海裡/18節
火力:127公釐雙聯裝高砲4座,25公釐三聯裝機砲8座
艦載機:艦戰18架,艦攻6架
艦員:587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