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07|回覆: 2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它小說] [余象斗]北遊記[全文完]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5-19 21:03: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小黑明融 於 2015-5-20 14:38 編輯

【名稱】:北遊記

【版本】:道光十(1830)年《四遊記》合傳本。四卷廿四則(併20回)。

【作者】:余象斗著。

【內容】:敍述玉帝凡心稍動,一縷真魂便下凡修煉丶收妖的故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5-5-19 21:08:21 |只看該作者
第1回  玉帝設宴會群臣

  卻說隋朝煬帝臨天下。忽一日,玉帝降下玉旨,在三十三天兜率宮設宴,會浮天君、張天君、許天君、立天君、葛天君等。眾天君得旨,各各依次而到。朝見山呼畢,玉帝曰:「孤立極有五百劫,晝夜勤勞。細觀孤之中天,不如西方之萬一。今會卿等,欲圖一路而得往西方境界,脫離劫數,聽佛說法,則孤萬無憂也。欲行不能,今會卿等能代孤設得一路者,卿之功也。」眾真君奏曰:「在凡修仙七世,並無破戒,方為陛下。在凡入道九世,先要破戒,方轉西方。陛下原是修仙,安能入得西方?欲脫生死,不免去凡胎出家修行,方能成佛。如其不然,則不能也。」玉帝聞奏,不覺放聲長歎,便有思降之意。忽見對面有一金花樹,毫光燦燦,有金花起。玉帝問曰:「前面是什麼毫光閃閃,令人可愛。」葛天君出班奏曰:「此非別物,乃是南方巽宮九重天外,劉天君家內,有一金花樹,其名曰接天樹。其樹能聚諸寶貝,此是寶光起,方才有金光照耀。」玉帝聞奏,即宣南方火德君進朝,命去劉天君家討此天樹。眾臣退朝,星君謝恩出朝,直往南方巽宮劉天君家討接天樹不題。

  卻說劉天君正坐之間,忽見使到,接入坐下。劉天君問曰:「使命大人至此,有何旨意?」星君曰:「聖上設宴,忽見貴宅寶樹,毫光閃閃,聖上愛之,命下官造府,要討此物。」劉天君曰:「要此安敢不從?但吾世代接續有此樹,樹中有七寶常時而出。聖上若要此樹,恐動之,七寶散去,不會有光,又恐不發。其實無用。煩使命大人回奏玉帝,免致害卻此物可也。」使命聞言告退,回奏玉帝,奏明前事。玉帝聞奏,大怒言曰:「吾為一天之主,倒不及劉天君家有此樹,能生七寶,光現照人,妙不可言。」又問眾臣曰:「其樹要何人常得享用?」眾臣奏曰:「此樹惟有劉天君家子孫方得管理享用。」帝聞奏。忽然失聲歎曰「如何能得到他家做個子孫,得享用此物,孤心足矣!」眾臣聽罷玉帝之言,個個大驚,出班奏曰:「聖人不亂言。聖上既出此言,必當改位投胎。」玉帝心意,只想那接天樹,不顧降生之苦,亦答曰:「依卿之言,孤去則誰為主?」眾臣又奏曰:「陛下三魂化身,當指一魂化身,去降生投胎。」玉帝聞奏,聽說要他三魂指一魂去,不覺下淚。眾臣奏曰:「陛下聖言一出,安可食之?無信不立,陛下宜速發旨。」玉帝曰:「雖孤今日指一魂化身降生,何日完之?」眾臣奏曰:「陛下勿憂。功成完滿,依舊還原。」玉帝只得指一魂化身,眾臣各起一道金光,直送往劉天君家去降生不題。

  卻說劉天君與紅蓮公主在後花園賞玩,偶見一道金光自天心而降,內有四門天王、八大金剛、九條青龍隨行,捧一個金盤,盤內捧著一個孩兒前來,直到園中。公主問劉天君曰:「此是什物?」劉天君曰:「必是一大貴人有難,欲投胎托生者,我與夫人當拜之。」公主聽夫之言,即焚點好香,二人虔誠禮拜。只見金光漸漸而近,投入公主懷中。劉天君大喜,望空拜謝。不過一月,紅蓮公主有孕,說與天君得知,天君大喜,言曰:「既是有孕,其孕必是貴人也。」時光似箭,不覺一年矣。至元皇三年九月初九日,異香滿室,公主忽然疼痛難禁,生下一子。四方八面,雲聚霧罩,不能見人。使婢出報天君,天君大喜。即取名叫做劉長生。

  光陰如梭,又過三年。長生一日問父母曰:「我家有好寶物否?」父母曰:「我家有接天樹,毫光閃閃,紫氣騰騰,善生七寶。前數年玉帝愛之,亦曾來討不與。」兒曰:「有此好寶,可去看看。」劉天君不阻,與長生去園中看接天樹。長生入園中,果見其樹,毫光衝漢表,紫露入雲霄。心中大喜,朝日將香致於樹下,供養接天樹不題。

  卻說樹中原有多寶如來、寶勝如來,妙色如來、廣勝如來、離布裡如來、甘露王如來、無量壽如來,以上七寶如來常存此樹,才有此好處。眾如來見玉帝出身在此,如此慇懃供養,不敢當供,商議而去。長生一日又入園供養,那樹皮葉欲枯,無一毫光。長生大驚,觀之良久,自言曰:「昨日來有寶,今日為何無矣。必有其故,且看明日有無。」言罷出園不題。

  卻說七寶如來不知玉帝來意,見玉帝朝夕慇懃供奉,眾人商議,即入三清殿去問三清天君,察玉帝來意。如來到三清殿,見三清天尊,相見禮畢。眾如來言曰:「某七人世居此府。今有數百餘劫,不知玉帝來此投生,每日虔誠供養某七人。某七人不敢當玉帝供養,離接天樹,逕到寶殿請教。不知玉帝來意為何?」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天尊歎曰:「我若不說,汝等果不知之。玉帝因一日設宴群臣,見對面金光燦燦,不知是你七人金光現。玉帝一見,即問群臣。群臣奏說是劉天君家接天樹。玉帝見有寶光,便起貪心,著使去取不得,又問眾臣,說:『這樹我甚愛之,今討不來,要甚人方得此樹?』眾臣奏說:『他家子孫,方得此樹。』玉帝聞奏,貪心不止,忽然失聲歎曰:『若能得為他子孫,得享此樹,則心足矣。』眾臣聽說大驚,即奏玉帝,要其降生。玉帝無奈,只得將一魂指一化身,投入劉天君家去投生。今見汝七人,乃前貪心未了,故見妝等以厚幣供之。今玉帝因貪心混入塵勞,聖心欲絕,恐難復歸,倘萬一不然,亦是因慕妝等而起,汝等亦不便。汝七人可著一人,變做道人,去勸他修行;著一人又變做一道人,在於接天樹下,待那長生若來供養,見樹枯而不耀,必然有怒,若見你在樹邊,必說寶是你盜去,害殺那樹,要計較你之時,汝可顯出神通,點化他修行便是。」眾如來聽罷,拜辭了三清天尊,變作一道人,故意來到劉家樹下坐定不題。

  卻說長生頭一日到後園,見樹欲枯,寶光頓絕,心甚憂悶。第二日又到後園,其樹漸漸欲死,絕無毫光,心中大怒。忽見一道人在樹後。長生向前扯住言曰:「我只道其樹因何而死,寶貝絕無,原來是你這野道盜去!」那道人半言不答,只微微冷笑而已。長生大怒,扭出後園於廳堂中審問。其道人只又是微笑而已。長生見問不答,用棍亂打,棍已斷又不叫苦;又用刀斬之,刀又斷,道人變一道金光而起。長生大驚,望空拜曰:「不才不識老仙,誤犯仙體,乞恕前罪。」那仙答曰:「某非別人,乃是你樹中七寶之身,入在你家常出七寶者。」長生曰:「何故倚樹為光?」仙曰:「某兄弟七人,為天宮無寶,故倚樹化身,顯耀三十三天,以顯神通。」長生曰:「你今要去何故?」眾如來曰:「前者天宮無寶,則我兄弟顯耀;今者天宮多寶,不見我等神通,某等要去耳。」長生曰:「天宮若寶多,望眾如來帶我去。」眾如來曰:」欲到天心,當別恩愛。如存貪愛,則難行矣。」長生曰:「若眾仙長肯不見棄,小人拜別父母就來。」眾如來答曰:「可。」長生即入後堂拜辭父母。要入三十三天。劉天君與紅蓮公主苦留不住。已見九重天內,忽然一道黑雲,漸漸而近,起一陣狂風,將小兒抱出宮外。黑雲一散,劉天君夫婦不見了孩兒,大哭一場不題。

  眾如來將長生抱出宮外,直引去三清殿見三清,眾如來稱說前事。三清見長生,長生下拜,三清請起列坐。三清曰:「你可認得我等是甚人?」長生曰:「平素未面,不認列位仙長。」三清笑曰:「你知爾自己前生是甚人?」長生曰:「小子其實不知,望眾仙長明以告我,倘得仙緣有分,沒世不忘。」三清曰:「你可在我後堂照天鏡中,照看你是甚人。」長生即往後堂境中一照,見鏡中是玉帝相對。心中大驚,出告三清曰:「小子往鏡中一照,鏡內卻是玉帝形象。莫非前身,原是玉帝乎?」三清曰:「然。」長生曰:「我前身若是玉帝,緣何又出三十三天,九重天外投胎?」三清曰:「你是玉帝身內一魂,因前生見到劉天君七寶樹放光,便起貪心,甘脫生死,故即墮出九重天外,以了貪心。」長生曰:「何得再復前身真正之身?」三清曰:「此亦不難。汝要復前真正之身,除非要修行為正,學道全真,才能返本還原。」長生曰:「今在天上,往何處修行!」三清曰:「天中無苦,欲要如前,除非入凡。」長生曰:「仙胎焉能入凡?」三清曰:「汝若肯苦心修行,中界有一蓬萊山,乃天下第一名山,等我眾人作法,將汝打下中界便是。」長生曰:「茶飯誰侍?」三清曰:「饑食青松,渴飲甘泉。」長生曰:「修行得復原身,情願聽教。」三清即於袖中取出如意花一根,吩咐長生閉了兩眼,用手望長生一打,打入中界蓬萊山中。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5-5-19 21:10:40 |只看該作者
第2回  哥閣君臣遊獵

  即說哥閣國成安王一日出下聖旨,同文官張明、李滔,武官劉飛虎、鄭正等,兩班文武,整頓弓箭,前往蓬萊山,去遊山打獵。眾臣領旨,各個披掛隨駕而行不題。

  話分兩頭。卻說長生自從被三清打下蓬萊,立一茅庵修行,饑食青松,渴飲甘泉,不敢擅離半步。在山修行,有二十年矣。一日正在山中打坐,山中各獸,被國王軍馬趕追,俱至長生禪端前,跪者跪,拜者拜,叩首者叩首,鳴者鳴,叫者叫,俱有悲慘驚慌之狀。長生雖未見國王追趕之情,觀各獸之慘容,若有似投人之狀。長生問各獸曰:「某觀汝等之來意,莫非有難,望吾救汝等乎?」於是眾獸各點頭鳴。長生曰:「既如此是,可居某山後避之。」各獸聞言,急急走入庵後躲避。不一時,成安王同眾臣蜂至。王問長生曰:「汝在此可見有獸來此否?」長生端坐不應。又問,長生又不應。王大怒,遂傳旨,令武臣去其四肢。長生又微微而笑不應。國王大怒,向長生言曰:「汝敢笑我不能去汝之頭乎?」即命武士將此道人分屍萬段,霎時間雲迷天地,依然本身,合足又為原人。國王大驚,合掌下拜言曰:「寡人凡夫肉眼,不識天仙,有犯天條,乞天仙發慈悲之心,赦寡人前過。請天仙同寡人回朝,寡人辭群臣,同天仙到此修行。」長生歎曰:「陛下就是仙人,何求道乎?」國王再三哀告,求長生回朝,一心要出家修行。長生拈筆題詩一首與國王,國王覽云:「自入蓬萊二十年,饑食青松渴飲泉;我在本庵遙望見,陛下當時亦仙源。」

  國王覽畢,又叩首曰:「天仙詩云,寡人原亦是仙班之人。今寡人失了本來面目,乞天仙大發慈悲,同寡人回朝,指引寡人迷路。」長生曰:「陛下既有出家之心,野人同陛下回朝。」國王大悅,同文武隨長生回朝。文武各散,國王同長生祖師,在淨樂宮宴齋。正宮皇后乃是玉堂公主,聞國王接著天仙到殿,甚有威靈,即出宮參拜祖師。觀見祖師堂堂一表,人物清奇,唇紅齒白,便有眷戀之心。將言戲之曰:「天仙這許美貌,得我明日生下一個太子,有此秀氣,妾心足矣。」祖師聞言大驚,作詩一首答曰:「道在紅塵月世修,全憑戒行作根由;宮人要我為非事,今生難會再來求。」

  祖師言罷,護法神在半天,見祖師出再來求之句,料其凡心未絕,變一宮女,即從空中下宮來點化祖師,即向祖師壇前問曰:「你道我是誰?」祖師曰:「你是宮中官女。」護法神曰:「汝尚不知,我乃是你護法神朱禮是也。」祖師曰:「你變宮女來此為何?」護法神曰:「我在半空,聽知你許皇后詩中,誓願再來之句。自古聖人不亂言,亂言要墮輪迴,去與皇后結髮,完前詩句,方能復入佛境。」祖師聽罷大哭,那宮女騰空而去,祖師哭成一病,不過七日而身故矣。成安國王聽知大哭,即備棺槨葬紫金山。又不過七日,那正宮皇后見祖師身已死,思量傷感,亦一命歸泉矣。國王大哭,亦具棺槨葬於紫金山。國王即立鄧妃為後。祖師化一道金光,投入鄧妃胎中。鄧妃於甲午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時,生下祖師,形貌端正,人物秀麗。成安大喜,取名叫做玄明。

  卻說正宮皇后死後,亦去一富家出世,其家姓李。當日生下之時,滿室通香,取名叫做香娘。祖師為國太子,大定三年大婚。即選香娘為後。一日,國王升殿,有西蕃國名哥裡天兒者,進一銅鼓,厚有一十二寸,遣使進到哥閣國中,傳表官進上國王。使臣奏曰:「我主有旨云,國無定例,要分大小。言我國有銅鼓一隻,厚有一十二寸。我主命進伊國,伊國有人能射透此鼓者,便為上邦。若射不透便為下邦。遞年納貢我國。」國王聞言大怒,出下聖旨,問誰能射得銅鼓者,官上加官。鎮國將劉飛虎有萬夫不當之勇,兩臂有千斤之力,出班奏曰:「我主勿憂,西蕃進來此鼓,臣能射得。」王大悅,賜御酒三杯,當殿射之。劉飛虎謝恩,在殿上掛起銅鼓,左手挽弓,右手搭箭,一箭射去,其箭只入銅鼓半寸,滿面羞慚,俯伏金階。國王十分煩惱。玄明太子年方七歲,在宮中聽說,出宮奏曰:「此鼓別人射不得,要孩兒方才射得。」國王曰:「蕃鼓厚有一十二寸,適才鎮國將劉飛虎有萬夫不當之勇,尚射不得,你今年才七歲,焉能有此氣力?」太子曰:「人不論大小,父王高枕勿憂,看兒射之便見。」國王大悅。太子將蕃鼓弔上高處,在金殿上離百步之外,左手挽弓,右手搭箭,叫過蕃使,向前問曰:「倘我若射得此鼓透;你當如何?」蕃使曰:「年年朝貢汝國。如射不得,要貢我國。」太子喝曰:「鼓射一透,汝頭亦要落地。」蕃使想太子不能射得,微微冷笑。太子言罷,看定銅鼓一箭射去,其箭沒羽,將銅鼓射透。眾將喝采,國王大悅,太子即命斬此來使,將首級號令。太子叫過蕃卒,吩咐云:「本當亦斬汝等首級,留汝等狗命回去,叫你國王火速前來進貢,免我國征討。」眾蕃兵驚得膽戰心慌,抱頭鼠竄而走。國王設宴,大會群臣不題。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5-5-19 21:11:49 |只看該作者
第3回  太子提兵退蕃軍

  卻說蕃王哥裡天兒升殿,左班文臣毛搭海、李一云,右班將軍劍開破兀術、順清。眾文武山呼畢,傳表官報說:「蕃卒回翰。」蕃王宣進。蕃卒奏說哥閣國太子射透銅鼓,斬使命事。蕃王大怒,傳旨即出動蕃兵五萬,差毛搭海押兵,劍開破兀術為先鋒,順情為副將,各賜御酒三杯,謝恩出朝,一直望哥閣國發進不題。

  卻說哥閣國王年六十有一,見太子有能,大宴群臣,禪位與太子,太子百拜即位,年才一十三歲,將為定大元年。眾臣朝見,太子設宴,共樂太平。未有三個月,一日太子升殿,傳表官奏曰:「今有西蕃哥裡天兒,用毛搭海押兵,統蕃兵五萬,殺到俺國。」

  太子聞奏大怒,即令保駕將軍趙士能力總兵,馬孟明為先鋒,李士級為副將,與蕃軍對敵。趙士能謝恩出朝,統兵來到劍關下寨。次日平明,兩軍對陣,蕃將兀術出馬,南軍孟明出馬。二人大戰,馬孟明大敗,走入關內。次日趙士能親自督大軍出戰下關。

  蕃將毛搭海亦押兵出。自辰至未,南軍大戰蕃將不過,大敗走入關中,緊閉不敢出戰。即差人持表奏知定大王。大王接得表章大怒,欲自出征。眾臣奏說不可。定大王曰:「朕若不去,何以計之?」眾臣奏曰:「朝中未有主將,望我王可出一榜文,倘招得一員上將,何愁戰蕃將不退。」定王依奏,即出了皇榜。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5-5-19 21:12:59 |只看該作者
第4回  天尊點化玉帝

  卻說妙樂天尊在空中,見玉帝化身降生在哥閣國為王,自思若不去點化,度他修行,恐破金身,則難還原矣。言罷,即在雲端上搖身一變,變一道士。即下凡來,到五鳳樓前去揭榜文。次日定大王升展,傳表官奏道:「有一道士前來樓前揭榜。」定王傳命宣進。道士到殿,山呼畢。王問曰:「卿揭孤之榜文,來見寡人,卿有何能退得蕃兵?」道士奏曰:「臣雖不才,曾得異人傳授,能令飛沙走石,呼風喚雨,何愁蕃兵。臣能一戰破蕃兵如風偃草。」國王聞奏大悅,問道士曰:「卿此行要多少兵隨卿出戰?」道士曰:「不用一人。」國王曰:「蕃將數十員,蕃兵五萬,卿奏不用一人,單身而行,孤恐卿寡不敵眾。」道士奏曰:「陛下不必憂慮,小臣自有分曉。」國王聽罷大悅。道士出朝,直至交劍關,與趙士能相見已畢。來日平明,蕃兵又在關下索戰。小軍飛馬來報說蕃兵圍關辱罵。道士即別了眾將,於關樓上面披髮仗劍,手持一把七星劍,捧一碗清水,口中念動真言咒語,吩咐大開關門。一霎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自空而來,一直打向北方。道士在關喝號。南兵看見,一湧殺出助戰。蕃兵走避不及,手足慌亂,打得頭破腦裂,百無一生。可憐五萬蕃兵,一個個不能走脫,後仰止餘先生觀到此處,有詩歎曰:飛沙一起石濛濛,雄兵叫苦亂如蜂;雲散不聞蕃將語,惟見屍骸滿陣中。

  卻說妙樂天尊作法,用飛沙走石,霎時間打死藩兵五萬,不留一命,領眾回轉朝中。定大王升殿,傳表官奏說道士得勝回朝。定大王大喜,宣進山呼畢。王曰:「寡人天下,非卿不能保矣。寡人封卿為一品當朝,拜國師。」道士曰:「臣不願為官。」王曰:「卿不願官,莫非要金寶美女?」道士曰:「臣不要此。」王曰:「然則卿要何事?」道士曰:」臣今平服蕃邦,欲終南山見師父,過十餘載再來請受封。」王聞言,只得隨道士,傳旨命眾文武官送出朝門。道士辭別而去。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玉帝化身,在哥閣國為王享太平天下,有十年矣,生有一子。一日,妙樂天尊在天宮打坐,見哥閣國王漸漸滅了本來面目。自思我十年前曾助金闕退兵,亦欲度金闕還原,因其無子,今有子矣,若不速度,恐害金身不便。言罷即下凡來,入見國王。國王曰:「卿今來意,欲為官否?」道士立於金階云:「常聞漢武帝,愛及秦始皇;俱好神仙術,未逢引境郎。君得聞道者,尚迷不忖量;急別恩和愛,免墮見無常。」

  國王聽罷大驚,問曰:「卿何人也?」道士曰:「天中人也。」王又問曰:「何以至此?」道士曰:「為君至矣。」王又曰:「為孤何事?」道士曰:「貧道見君久戀富貴,不知回頭,聞君立冊太子,不日必別人世矣。貧道不忍見聞,實欲指陛下免死之路,棄去恩愛,撇富貴,了貪心,則可免死。」王曰:「如得此路,恩莫大焉。乞師明以教我。」道士曰:「如有真心出家,可即離殿字拜我為師。」王聞言降階下拜。道士端坐不動,曰:「我先往,勿得食言,可速來也。」言罷出朝。王起送之。國王回朝,回至殿上、文武眾臣,俱伏金階啟奏曰:「幽冥之事,難以准信,我王焉可聽道士之言,而棄萬乘之國乎?」王聞奏,如風過耳,半言不聽。王即傳旨宣太子入朝即位。太子阻父大哭。滿宮聞此消息,俱各向前,千言萬語,解勸不聽。國王立意出家,太子只得即位。宮娥各散,國王與皇后太子,不忍分別。國王作詩一首云:繡錦江山焉舍別,恩愛妻兒不忍離;猶恐稍遲無常到,割脫凡塵免著迷。

  國王題罷,皇后、太子徘徊眷戀,不忍分舍國王。國王心如鐵石,無半點淚下,一心只要出家。眾文武同太子送出朝,至三十里,思音太子大哭。國王曰:「吾兒不必下淚。為父者去心難留,他事不必言,惟以社稷為本,孝道為先,勿使民被其累矣。」言罷,與太子分別而去。太子悶絕於地,眾文武扶太子上馬,回朝即位,國號為開明元年。太子大赦天下,眾臣拜賀。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5-5-19 21:13:56 |只看該作者
第5回  國王去蓬萊山修行

  卻說國王自別了文武、皇后,太子。孤身行了一日。天色將晚,忽見道士自前面而來。國王下拜。道士曰:「子來矣,事定矣。」國王曰:「師父,弟子一心出家,何事不定?」道士曰:「汝國富矣,今去矣。」國王又答曰:「師父,弟子一心出家慕道,何思復返故國享受?」道士又曰:「山中苦矣,饑又寒矣。」國王又答曰:「弟子一心求師,何懼寒苦。」道士微笑言曰:「弟子既有真心出家,跟我入蓬萊山。」國王唯唯領命,隨後直至蓬萊山中。但只見:桃紅柳綠滿眼,青山隱隱堪誇,耳聽鶴唳猿啼,真乃神仙造化。青松嫩柏屏列,雲連山上奇花。岩中瀑瀉甚交加,無易萬年景價。

  卻說妙樂天尊變一道士,引得國王,在蓬萊山中,建一茅庵,日夜與國王講經說法。一日,天尊教國王坐煉之功,恐國王凡心未了,心生一計,言曰:「我今愛食一桃,汝可下山去買來供我。」國王唯唯應諾,即離山中去買桃不題。

  卻說妙樂天尊見國王下山去買桃,即搖身一變,變一美貌年少女子,去街上賣桃。國王見女子捧桃來,近前問女子買桃。女子曰:「我此桃乃是一個樹只生得一個桃,要賣千兩黃金。」國王笑曰:「縱是一樹結的,亦不值千金。」女子曰:「你若不出千金,妾乃寡居,見君堂堂一表,願奉桃與君,成就一對夫婦如何?」王曰:「貧道乃出家之人。」女子曰:「出身還俗,古之常理。妾家頗有千金之富,君若不棄,足可以享用矣;君若執述,恐悔之不及。」國王亦不答話,別了女子,從四門去尋買紅桃,遍處沒有。又見那女子又捧桃來,向前言曰:「君勿錯過,後會難逢。」王不答。

  女子又曰:「君今實意不從,肯與妾接來生緣,妾即將此桃送君。」國王自思曰:「來生之事,那裡去會,許之不妨,如其不許,則無桃矣,怎生回得見師父?」遂對女子言曰:「來生可許,今上決難從命。」女子笑曰:「君既肯許來生,妾桃付君,君勿失言。」國王接過桃來歡天喜地自言曰:「若不許他來生,安得此桃?」喜之不勝。

  回至山中見師父,將桃獻上天尊。天尊變回本相,接過桃來,言曰:「弟之下山買桃,為何破戒?」國王大驚,答曰:「師父是何言也,弟子下山,未有一毫差錯,安得破戒之事乎?」天尊笑曰:「你曾與女子許再世之願有乎?」國王答曰:「不敢瞞師父,弟子下山買桃,遍處未有,只有一女子捧有桃賣。弟子向他買,她要弟子與她成就夫婦之情,才肯賣那桃與弟子。弟子不肯。那女子又云,說你今生不肯,許下我來生宿緣,我桃子亦送你。當日弟子若不許他,又無桃得回見師父,只得許他來世之事。此弟子出於無奈,安有實心許之?此事明明弟子之謊言,何得為之破戒?」天尊又笑曰:「弟子汝迷矣。自古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安有可謊者。汝今既許那女子結來世之緣,前功廢矣,又要墮入凡胎。」國王聞言大哭,言曰:「可免得否?」天尊曰:「學道之法嚴謹,天地無私,安可免得?務要再生修煉,方能入道。」國王叩頭問曰:「若不能免,望師父發慈悲之心,墮一沒恩愛處,早得仙道。」天尊曰:「哪有沒恩愛之所?汝今種有善根,正因念頭差錯,方才要墮汝。今若去投胎降生,來生必得入善之門,不必憂矣。」國王曰:「師父,墮弟子往何處投胎?」天尊曰:「我慧眼觀見,西霞國王行善三代,今未有嗣,方建醮求嗣,墮汝去此處降生也。」國王聽罷大哭,絕食七日而終。

  天尊將國王肉身擲入海中,與魚蟹食之,完捨身之願,即招轉三魂七魄,送去西霞國中投胎不題。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5-5-19 21:15:17 |只看該作者
第6回  天尊二度玉帝

  卻說西霞國王李天富,年至四十無子。一日升殿,聚眾文武議曰:「寡人今年滿四十,未有一子傳位,當如之何?」文官彭良、彭理、周士榮,武官郭春、曰日吉眾臣奏曰:「臣等聞祈嗣者,惟許天醮有驗。我主可虔心齋戒建醮,天賜一子,未可知也。」國王依奏,即著殿前指揮孟英搭壇,擇日建醮。至吉日,莫善玄皇后同國王親自登壇行香。天尊慧眼一見,將三魂七魄擲入皇后肚中。醮罷一月,皇后果然身懷有孕,國王大喜,大宴群臣。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莫善玄皇后身懷有孕三年零六十日,未見分娩。國王一日升殿大怒,宣皇后出宮問曰:「古來孕婦十個月而生,今汝懷胎許久,諒其必是不正之胎,心中懷疑,欲殺汝矣。」皇后大驚,奏曰:「臣自我王建醮後,承君寵愛,身懷有胎,安有不正。乞我主容臣回宮三日,若再不生,願自盡見陛下。」國王息怒依奏。皇后回宮,兩行珠淚,歎曰:「妾本無他意,未卜前生作何孽。今生嫁與極貴之尊,四十無子,偶然懷此異胎,喪吾命矣!」言未畢,忽然腹中呼曰:「娘勿憂。我乃善人投胎,父王有怒,可奏說昔日太上老君,曾在母肚中八十三年。」皇后聽罷,言曰:「雖然昔有太上老君之說,你是善人股胎,此時你父親不信,限我三日。縱你是好人,若不降生,三日後汝父將母戮之,不孝自然。」兒又在腹中答曰:「母親勿憂,不才今夜戌時離懷,只恐驚動老娘。」皇后曰:「你可快快降生,母死無怨矣。」言罷,肚中隱隱而痛,嘖嘖然有叫產之生,宮娥紛紛然趨侍。

  俟至酉未戌初,祖師離了母腹,乃是紫雪元年三月初三日戌時降生,毫光閃閃,滿室異香。宮娥進看,卻是一男子。宮娥出奏國王。國王親自(缺字)排駕進宮,吩咐抱太子出看。宮娥將太子抱出,國王御眼觀看,只見太子生得容貌端正,心中大喜,次日平明升展,大排筵宴,歡宴群臣。眾臣慶賀,國王大悅,即代太子取名叫作玄晃太子。眾臣退朝。

  不覺光陰易過,轉眼西霞國王又享十五年太平之基矣。一日,國王升殿,眾臣朝罷。國王曰:「孤今年五十有八,年亦老矣,懶治國政。今者太子長成,孝道可觀,堪為一國之主。孤今傳位於太子玄晃矣,爾等之意如何?」眾文武俯伏奏曰:」我主慈愛之君,太子孝順之主,豈有不可?」國王大喜,即宣出太子。太子至殿,山呼畢,國王親捧國璽付太子。太子行二十四拜,跪接玉璽。國王退入養老宮,太子轉身即位,大赦天下,宴眾群臣。出旨選三十六宮、七十二妃。自十五歲登基,治太平基業一十五年。正宮皇后范氏,生下一子名繼昌,年有一十二歲,聰明伶俐。

  話分兩頭。卻說妙樂天尊自送祖師三魂七魄去西霞之後,有三十年,恐祖師貪心不厭,迷卻本來面目。一日在雲頭,看見國王要去拜會,駕一祥雲墜下西霞國城外,欲要轉祖師回頭。遠遠遙望,見國王擺駕而來,天尊將身一變,變作一道士,在路旁坐下,不言不語,若泥壁如來。前官喝去不動,回奏國王。國王曰:「若不懼孤者,莫非是一有道德者?待孤駕至一觀。」駕到道人身旁,道人亦不動身。國王見道人容貌端正,自思必是好人。吩咐手下住駕出輦,來與道士施禮。道士動身回禮畢。國王問曰:「道士因甚坐於路上,不言不語,必有其故?」道士曰:「臣無他故,見陛下走錯路頭,欲來指陛下迷路。」王曰:「寡人有前官引路,何曾有錯,要卿指示?」道士曰:「前官只能指陽間今生之路不錯,臣來指陛下陰間來世之路。」王曰:「聽卿之言,能指來生之路,莫非仙乎?」道士曰:「山人也。」王又曰:「卿何以知來世?」道士曰:「夫知今生即知來世,知樂極即知生悲,知聚會即知離別。莫言來世,雖百世可知也。」王又曰:「何以見得?」道士曰:「昔日梁武帝曾有詩云:名利虛花水上鷗,酒色財氣似牽牛;眼前逍遙容易過,久後終是一枯骸。」

  王聽罷,言曰:「卿既知超生免死之方,請回孤朝中,指示孤之來因。」道士聞言,假作戰驚之狀,大哭奏云:「臣因十歲出家,今四十有五,未曾敢錯了念頭,決不敢入地獄之門。」國王聞言大怒,呼駕前指揮韓通斬道士。道士容貌不改,奏曰:「斬貧道不妨,且問我主原是甚人降生?」王曰:「吾不知之,汝知之乎?」道士曰:「貧道安有不知?」國王曰:「汝亂言可知百世,將何以考?分明是汝脫死之言。」道士大笑曰:「安無考證,將言抵死。」國王曰:「將何以證?」道士曰:「可命取水一盆,照之便見。」國王聞言,即命韓通取水一盆來到。道士請國王去照。國王一照,見一仙與玉帝對鏡講話。道士問曰:「陛下曾見甚物否?」王曰:「無他,止有一仙與玉帝講話。」道士曰:「請王再照。」王又照見小盆有一頭牛,在田耕鋤。道士又問曰:「此回見什物否?」王曰:「亦無他,止見一頭牛,在田中耕鋤。」道士曰:「陛下省得否?」王曰:「不知。」道士曰:「玉皇大帝乃陛下一魂化身。仙人乃陛下今生可修者。陛下今生不修,來世即為牛矣。此現三世之形容。」國王聽罷,心中疑道士行妖法,謊他修行,傳旨令韓通向前斬道士。道士見韓通近身,吹一口氣,將韓通吹倒在地,駕雲騰起半空中。國王一見道士騰空,悔之不及,望空下拜,欲求赦前罪過。道士在半空微笑吟云:「富貴誰不欲,貧窮誰所受?貧修而能富,富迷終受窮。泰極終遇否,否極有泰來。貴高難免死,樂極見悲哀。畜前人所目,人後畜中排。君不離樂處,難免為牛態。成畜如此若,萬劫不復回。」

  國王聽罷大驚,伏地告曰:「寡人願歸依仙長,欲離國中,何處修行?」道士在空中答之:「真心歸佛道,早入靈鷲山。」國王唯唯依命,於青華亭上坐下,對群臣言曰:「孤今棄國出家,去靈鷲山,汝等眾臣,不必隨駕,可回朝立孤太子繼昌即位,各以忠心扶國。」眾臣俯伏奏曰:「天下修行者多,豈有凡胎能為仙者?況且陛下為君,視民如子,焉有輪回隨畜之報?此必妖術無疑。乞陛下參詳參祥,免有他日之悔。」王曰:「寡人去心難留,非卿等可諫,死不入國,不必多言。」眾臣只得從旨。又奏曰:「陛下此去,當用數百人為保駕,臣等方才放心。國王笑曰:「孤在國,知有此軀,出家則不知矣?何用保駕?卿等不必再言。」眾臣只得眼送國王,至望不見處,眾臣回朝。

  國王孤身一人,入在山中。妙樂天尊先在石巖壁下坐定。國王一見拜曰:「乞師父指引弟子迷路。」天尊曰:「子來矣,可起立於旁,聽吾說法。」天尊即將本來面目,陰陽地獄輪回說了一遍,再將苦行、坐忘本身修煉,又說一遍。國王俯伏拜謝。天尊又曰:「可對天受戒。」王即對天跪下。妙樂天尊又代國王受五戒,講經說法。天尊駕雲上天而去,撇下國王一人在山修煉,饑食青松,渴飲流泉。

  話分兩頭,卻說眾臣回見皇后、太子,從頭將遇道士駕空,國王入靈鷲山一事,說了一遍。皇后、太子大哭,即欲排駕同太子去尋國王,眾臣奏曰:「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娘娘若要去尋回國王,必須先立太子即位,七七四十九日,然後方可離朝去尋國王。」皇后依奏,即立太子繼昌即位,國號為嗣祥元年,大赦天下,設宴群臣。至四十九日,皇后命太子去靈鷲山看父。太子升殿,傳下旨意,吩咐排三乘車駕:一乘自坐,一乘太后坐,一乘空行,候接父回。又吩咐大小官員,各帶好香,一路焚點。又吩咐駕前指揮李通、吳進,帶三千御林軍保駕,直至靈鷲山。眾臣得旨,吩咐一隊隊整齊隊伍笙簫鼓樂緩緩而來,直抵靈鷲山下,滿山尋之不見。後去到一處,四面青松,左有鶴舞,右有猿吟,有一大石壁,深八丈餘,裡有一座,國王坐在團上,不似人形,骨瘦如柴。皇后、太子向前看見,相抱大哭,眾臣無不傷感。皇后、太子跪告父回,國王但默默而坐,半言不答。只見一剎時間,風雲大作,對面不見人。一陣狂風,將國王不知吹去何方。雲收霧散,皇后、太子一看,不見父王。太子大哭。眾臣向前奏曰:「雲霧迷漫,乃天意拆散我王恩愛。今者不知去向,難以尋覓。太后可同聖上回朝。出榜張掛,有人知國王去向,再作商議,不然則難尋矣。主母、陛下慟之枉然。」太子依奏,只得同母回朝。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5-5-19 21:17:53 |只看該作者
第7回   祖師得道見帝

  卻說太子回朝,妙樂天尊從半空中同國王下來,妙樂天尊曰:「汝可用心修行,三年後若有功,則我來矣。」國王唯唯聽命,晝夜勤苦坐煉,饑則食松,渴則飲水。時光易過,不覺三年滿矣。妙樂天尊一日到來,問曰:「弟子知道乎?」王曰:「不知。」又問曰:「知世事乎?」王又答曰:「不知。」又問曰:「知生死乎?」王又答曰:「不知。」又問曰:「知有身乎?」王又答曰:「不知。」天尊見國王天地間之事,俱不知之,識其心死入道,微微笑曰:「功成矣。」王曰:「何得成功?」天尊曰:「子莫知之心灰矣。」王曰:「吾更當如何?」天尊曰:「賜汝五道祥雲,入中天參玉皇。」國王聽罷,叩頭拜謝。同天尊上天。先至三清閣參見三清,三清慶賀。次日早朝,玉帝升殿,眾真君朝罷,三清出班奏曰:「臣有妙樂天尊,收一弟子,乃西霞國王修行得道者,來見我主。」玉帝聽罷,命宣進。國王三呼畢,帝問眾仙:「當封何爵?」眾仙奏曰:「此是我主一魂化身,任主自裁。」玉帝聞奏大驚,叫國王抬頭,一見國王美貌,心中大悅,即封國王金闕化身蕩魔天尊,造一九天遷軟府,掌管本天宮,管三十六員天將,賜過黑龍袍一領,七星劍一把,七寶冠一頂,繡墩同坐,同入同行。國王謝恩。玉帝大設筵宴,慶賀朝散不題。

  卻說上帝次日去太陽宮,鄧化出接祖師,上帝見並無三十六員天將,問鄧化曰:「玉帝封某在此掌管三十六員天將,為何不見一將?」鄧化稟曰:「原日乃是玉帝一魂化身掌管,因其意貪,墮去凡間,無人在此,故此天將俱下凡間去了。」祖師曰:「既有此情,某當來日面君。」不題。

  卻說次日平明,玉帝升殿。祖師奏曰:「蒙我主著臣去太陽宮管三十六員天將,因無主管,俱走下凡矣,乞我主上裁。」玉帝聞奏,問眾臣曰:「祖師奏此,當復何如?」眾臣曰:「太陽宮既是祖師掌管,天將若走下凡,自就令祖師去凡間收歸天曹,則為妙矣。」帝依奏,即著祖師去凡間收天將。祖師謝恩出朝,心下十分憂悶,因不知眾天將去向,不若去見我師妙樂天尊,以問其故。思罷,即入兜率宮。妙樂天尊正在禪壇打坐,祖師向前打個和合。天尊曰:「弟子到此為何?」祖師曰:「非為他事而來,蒙聖上封去太陽宮,掌管三十六員天將,弟子去時,一個也無。回奏玉帝,帝問眾臣「眾臣奏帝命弟子自去收復帶歸,弟子下凡不知去向,敬來請問師父。」天尊曰:「我若不說,你不知之。你有四十二年災難未滿,故有此事而來。天將此回亦收不得,更要投胎入凡,受盡苦難,才得入極樂之界。」祖師曰:「今從何處投生!」天尊曰:「目今淨洛國王無子,善勝皇后燒夜香當天求子。汝今化一道金光,去投入皇后胎中,後日長成,修行功滿,那時方得入天曹享用。」祖師聽罷,只得拜別,化一道金光,飄飄蕩蕩,飛入淨洛國來。

  善勝皇后正在御園燒夜香,忽然睡去。那一道金光投入皇后腹中。皇后即夢見吞一紅日入腹,身懷有孕。不覺十個月滿,開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午時,淨洛國皇后生下太子,太子在後肋撞出,皇后氣絕。妙樂天尊念動咒語,即吹氣入皇后左肋,皇后漸漸返魂,區省人事。滿宮中盡是紫霧罩住,有九條龍吐沫,待太子沐浴畢。一時間妙樂天尊帶龍騰空而去,宮中如舊。宮娥出奏國王。國王大喜,命抱出太子,見其眉目秀,骨格希奇。國王大悅,即代太子取名,叫作玄元太子。

  不覺春去秋來,光陰迅速。祖師於淨洛國投胎,年有十四歲矣。有一年,淨洛國元宵放燈,國王升殿,太子出來奏父王,要去看燈。父王曰:「你乃一東宮,不可夜出觀燈。」太子曰:「兒扮為民,去看便回。」國王依奏,即著指揮湯伯同太監四名,保太子出朝,去市觀燈。太子正出朝門,行不一箭之路,但見:燦爛花燈高掛,笙簫管樂喧天唱。彩嬌娥勝天仙,飲樂壺漿歡慶。

  太子同湯伯轉過南街,見幾個飲酒醉人東倒西歪,不省人事。太子又轉過北街,亦見幾個在花街上孟姐家作樂,二人爭風,打將起來。太子又轉過東街,又見一人在街上偷人銀袋,被人亂打無休,打得叫天叫地。太子看罷,猛然大聲歎曰:「如何免得酒色財氣四事,則我何必為君?」有天上鬥母元君,因元霄下凡,變一道士,以探人心,遇見太子出此言,向前揖而答之曰:「貧道方才聽見客官說,要脫酒色財氣四事,尊非要求得此方?貧道有之。」太子曰:「汝何以脫得?」道人曰:「貧道棄父母,別妻子,隨緣度日,可不是脫得?」言未已,旁邊指揮湯伯,但見道士出此言勸太子,咬牙欲斬道士。道士一見,駕祥雲騰空半天,現出本身,言曰:「道本無根,要人自尋;若戀富貴,恐昧真靈。吾非他人,乃鬥母元君也。」太子一見,望空拜曰:「弟子情願棄江山出家。」那道士曰:「吾去矣,君不進來,天宮無位。」太子大驚,同湯伯回朝。次日平明,國王升殿,太子出朝,奏遇道人事,欲去修行。國王曰:「今者天下妖邪多矣,豈有天仙來凡度人?吾兒不可執迷,江山之貴不享,而慕望外之事乎?決不准汝之奏。」太子又奏曰:「神仙之說,往往有之,修行之事,自古流傳,安可不信真言,而昧正道。但他日一旦而逝,無常迅速則何以改前過。乞父王賜臣離宮出家,倘他日功成,則九族可超升矣。」國王見太子執意要出家修行,心中大怒,即著校尉鄭才,將太子囚去冷宮受苦,候其回心,然後赦出。鄭才即將太子囚去冷宮,王退朝。太子入到冷宮,思想歎曰:「若無陰陽,豈有晝夜?若無天堂,豈有地獄?前夜見者若邪,則無勸我修行之心,必有思意。前者道士又說他是鬥母元君,若是元君點我修行,見我被囚,必來救我。若不燒起好香,當天禱告,請元君到此,指引我修行之路,有何不可?」想罷,即點動好香,當天祈祝。告詞未罷,元君在雲頭叫曰:「太子,汝今被父囚禁在此,某諒難以脫之。不若從父之命,棄卻修行,早作脫身之計。」太子曰:「弟子自從幸遇師父,心無變異,雖死不從父命,倘父將某苦禁於此,有死而已。何肯悔言而聽父乎?」元君曰:「汝果有真心出家,此處非修行之所。」太子曰:「既非修行之所,安能脫身而往他處乎?」元君曰:「汝若肯去,離城有八十五里,有一山名武當山,那裡可以行修。」太子曰:「焉能去得?」元君曰:「可閉著兩眼,同汝離此。」太子即閉兩眼,元君駕一朵祥雲,將太子抱在懷中,離了冷宮,直到武當山。但見:

  青山隱隱石壁,柳綠飄飄奇花;四週山色勝玉,真乃神仙造化。

  卻說太子同元君到山,拜元君為師,朝夕講經說法,坐煉修行不題。

  話分兩頭,卻說次日國王升殿,校尉鄭才奏說:「不見了太子。」國王大怒,斬了鄭才,十分煩惱,有文武趙全、孫越、馮元、王龍、王榮一班臣子,出班奏曰:「我主若要尋回太子,可出下榜文,於四方張掛,有人知太子者奏知,賞金千兩,留得太子者加封官職。」國王依奏,即出下榜文,於路上各處張掛。忽一樵夫姓陳名春,住在武當山下,日前見一人,同一道人入山中去。今聞朝中不見太子,出有榜文,自料前日見者,必是太子,去揭榜文,奏知國王。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5-5-19 21:19:31 |只看該作者
第8回  太子頭挽陰陽髻

  卻說一日國王升殿,傳奏說:「武當山樵夫陳春見太子,揭榜來見我主。」王命宣進,山呼畢,王曰:「卿既揭榜見孤,曾見太子否?」陳春曰:「小民日前見一人,同一道士入武當山去,臣思是太子,特來奏王。」王曰:「汝既見二人入山,汝可引路,孤即今指揮湯伯,校尉黃鐘,同五百金甲,將卿為引路官,去武當山尋見太子,回來重賞。」陳春謝恩出朝,同指揮等直往武當山進發。入山中,見太子頭梳陰陽角髻,端然坐在石壁之下。眾軍向前山呼,太子並不發一言,默默而坐。湯伯吩咐金甲將向前去扯太子回朝,只見一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自北方而來,對面不能見人,沙石亂紛紛撒將下來。金甲將大驚,同湯伯等抱頭掩耳,走回朝中。

  次日國王升殿,湯伯同陳春、黃鐘入見,國王問曰:「卿等到武當山,曾見太子被戲下武當子否?」湯伯奏曰:「臣到武當,果見太子坐於巖壁之下。小臣吩咐金甲將向前去請太子回朝,太子半言不答。一霎時間飛沙走石而來,對面不能見人。臣等只得走回,奏知我主。」國上聽罷,言曰:「既太子在武當山,寡人即再著陳春為引道官,同文武群臣,帶御林軍三千,排駕接太子回朝。「眾臣謝恩出朝。次日會齊眾僚友,陳春為引道官,一路而行,直抵武當山進發。來到武當山,入見太子,山呼畢,太子曰:「勞動眾卿遠來,有何話說?」眾臣奏曰:「臣等領國王旨意,特來接千歲車駕回朝。」太子曰:「未離國則可,今者誰家慕道,安敢忘佛法而歸俗,天地無私,若有一念不靜,可不自取其罪乎?」眾臣等奏曰:「某等聞人子出家學道,先蒙不孝。今者千歲執意不回,國主老矣,又無再裔即位,晝夜憂心。倘有危時,則何人可為披麻執杖者?又何人可為嗣位之主乎?太子安保不被卿啄之議論,眾口之公談乎?如此則千歲學道未成,而不幸之名則先成矣。眾臣乃千歲之赤子,安敢匿過,見而不言乎?乞千歲參詳參詳。」太子聞眾臣之言,忍不住腮邊下淚,亦言曰:「父王無子即位我亦知此久矣。曾問我師,師云,我父王今歲當生一子即位。眾卿回奏我父,不必憂慮,卿等請回朝罷。但吾既出家,安有再入朝之理?卿等為臣為子者,盡忠尚不能盡孝,何況出家之人,不能顧父母之劬勞乎?倘得天從人願,他日入道,則我父母皆為佛矣。如其不然,事由天定,亦不能保其議論也。卿等勿復多言,作速回朝,盡忠輔主,以盡臣職,倘他日我母有弟長成嗣位,亦賴卿等輔政。」眾臣見太子不從,立意出家,只得拜辭回朝,一路而回。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5-5-19 21:21:24 |只看該作者
第9回  太子被戲下武當

  卻說淨洛國王升殿,眾臣回朝,俯伏金階奏曰:「臣等到武當山見太子,千言萬語解勸,太子如風過耳,不肯回朝,臣等見太子執意,以我主無嗣事奏之。太子云,曾聞師父說,陛下皇后懷孕,今歲該再有一子即位,臣等只得回朝,奏知陛下。」國王見奏,歎曰:「彼若執意不回,難以再去。若云孤後更有一子,亦未可准信,此皆非卿等之罪也,樵夫得其報信封為巡檢之職,眾臣各賜白金一斤,免朝三日。」眾文武謝恩退朝。不覺光陰迅速,春回秋慕,淨洛國皇后果又生一太子。國王大悅,取名叫作玄虛。後來長成,即淨洛國王。

  話分兩頭。卻說祖師辭眾文武回朝,在山靜煉修行,有二十年矣。這武當山後,原有當山聖母,一日自思曰:「我蒙天尊吩咐,著我在山後,暗伴祖師修行,查其行事。不想其人自從入山至今有二十年矣,無一毫破戒,功成廣大。我不免今夜變作一美貌女子前去戲他。倘得那人春心一動,與我交合,那時我神通廣大,游遍天下,可不美哉?」思罷,念動真言,搖身一變,變一女子,卻似西子重生世,猶如觀音降山來。三寸金蓮,輕移蓮步,嬌嬌嬈嬈,轉過祖師禪壇之前,假作悲哭之聲,叫道:「師父可看天面,救奴一救。」祖師正在禪壇上打坐,忽然哭聲近,祖師猛然抬頭一看,卻是一女子,心中大驚,問曰:「小娘子因甚到此?天將晚矣,可速出去。」女子答曰:「妾為母病,回家看母,迷失道路,來至此處。幸遇師父可發慈悲之心,與妾在此宿過一夜,明日尋路回去。」祖師曰:「此處乃修行之所,止有巖壁下放一禪牀,安能住宿?況小娘子又是女流之輩,古云男女授受不親,小娘子可就天色未晚,速出此處,去山下尋一店安歇,明日回去,可不妙哉?」女曰:「奴乃女流,若去投宿,有不便處。況奴常有一疾在身,受寒腹痛,今日天氣又冷,雖此處宿不得,奴今到此,乞師父發慈悲之心,將衣帶放開,把奴抱在師父懷內,倘得一夜舊疾不發,亦感師父恩德。」祖師曰:「阿彌陀佛,是何言也!貧道修行有二十載矣,勿言不近女色,即男子未嘗連榻,決難從命。」女子見戲祖師不動,一時間假作悲聲,叫:「腹痛難當,師父乞救奴一命。」祖師如若不聞。女子又叫曰:「師父出家人,逢災救災,逢難救難,出家之人,何故個鐵打心腸。」祖師聽久,見其叫得可憐,問曰:「汝舊時腹痛,當用何法治之?」女子曰:「在家略痛,要我丈大之手挪挪便好;痛甚,要我丈夫腹對腹相挨片時才愈。今者到此疼痛,丈夫又未在此,無人代奴挪挪。乞師父代奴挪一挪,若得見母親一面,當以死報。」祖師曰:「我乃出家之人,叫我近小娘之身,此事決難。」女子又叫曰:「師父,古云救人一命,勝造六級浮屠。若不快挪,奴必疼死矣。」祖師見其叫得可憐,只得近前,用手挪一會。女子又叫曰:「疼甚,雖挪疼不止。古云救人救到底。望師父解開衣帶,與奴對合片時,奴疼即愈。」祖師曰:「若是如此,有死而已,決難遵命。」大步行出月光之下,歎曰:「吾離國家,修行二十餘載,未逢有道,反被人纏,終非了日,不如下山去,又作別計。」言罷,亦不顧女子而去,移步下山,女子見師發怒下山,大驚言曰:「吾有罪矣。其人修行二十餘年矣,天書將至,吾今戲了他,倘此人一去,前功廢矣。妙樂天尊知之,則我怎了?不如搖身變一老婆子,去路上點化他轉,以釋前罪。」說罷,口念真言,變一老婆子,將朽木化成一鐵杵,駕雲搶至前面,在路旁石上,磨來磨去。

  祖師忿然下山,正行之間,見前面一老婆子,將鐵杵石上磨。祖師住立細想,不知作何使用。近前問婆子曰:「貧道見老安人將此鐵杵在此琢磨,不知作何使用?」婆子曰:「老身為女孫問我討花針用,家下無矣。老身只得將此鐵杵磨成花針,與孫女用。」祖師聞言笑曰:「鐵杵何日成得花針?勿廢了神思。「婆子曰:「老身亦知難成,前言既出,許女孫磨成花針,安可半途而廢?料耐心磨成必有一日也。」祖師聽言,亦不再問,遂行。聖母見此回打他不轉,又變一老子,駕雲去三里之外,一手用一鐵槌,一手用一錐子,在岩邊錐岩。祖師至,見老子錐岩,不知其意,又向前問曰:「老官用錐在此錐岩為何?」老子曰:「衰老為耕旱田數石,無水應田,故將此錐錐開岩溝,透水應田。」租師聞言笑曰:「何日成之?」老子曰:「古云:心堅石也穿。何愁不成?衰老用功錐岩月有餘矣,若因汝一言而棄之,可不廢卻前功,則不能穿石也。衰老不聽汝言,再加勤力之勞,終有一日成功,安可廢矣?愚細詳度,決不困汝一言而半途中棄卻前功也。」祖師聽罷,躊躇半晌,自言曰:「下山以來,見磨杵、錐岩者二事皆難,皆言不肯因一言而廢前功。我是個出家之人,因一婦人,忿怒下山,而棄前功,不如仍回山中再修,看後如何。」思罷復回山中修行。那當山聖母見祖師心回,復入山中,大喜,仍變回本相,依舊在山後去躲避不題。

  卻說妙樂天尊在雲端見祖師功成,漸入仙道,但未去五臟中之髒。天尊顯出神通,念動咒語,從空中指出兩個瞌睡蟲飛去,打在祖師身上,祖師一時睡去不省。天尊即喚出割肚神,即將寶劍一把,吩咐叫他剖開祖師腹中。剖肚神得令,即將祖師衣帶解開,當胸一剖,將肚腸取出。天尊吩咐將肚腸放去岩下,用石蓋住,將衣衫一幅,放入腹為肚,飛帶一條為腸,用線縫合。又取出還魂丹一個,放入祖師口中,叫剖腹神迴避。天尊念動真言,一時間祖師省來,見天尊在旁,祖師連忙起來禮拜,言曰:「弟子有失遠迎之罪。」天尊曰:」教汝勿得夜寢,何晝寢之?」祖師曰:「弟子往日自覺心靜,晝夜不寢,未卜今日為何日覺困倦?一睡不省。」天尊曰:「再不可如此。」祖師曰:「從今改過。」天尊曰:「汝更煉數年功,必入仙位。我賜寶劍一把付汝,常要隨身,倘遇邪魔,持起即去。」祖師拜謝,天尊駕雲而去。祖師不知被天尊換卻肚腸,日夜照舊苦煉,打坐修行,自覺漸漸身輕,常有五色雲光罩體,四面禽獸來朝,晝夜聽經聞法。

  本山有一小兒,乃是竹竿精。自從祖師到此修行,朝夕聞法,略有神通。一日變成一女子,自西路而入,悲悲哭哭,向前叫師父救命。祖師曰:「小娘子因甚到此?」女子曰:「因丈夫逼妾改嫁,妾不肯從,自後門逃出,意欲回娘家。不想行錯路頭,來到此處。天色晚矣,大雨淋漓,無處安身,乞師父容妾過一夜,明日早行。」祖師曰:「我此禪壇上,乃是誦經說法之所,難以相從。」那女子不聽師言,欲入禪壇。祖師恐是鬼怪,將寶劍舉起,欲把女子斬死,祖師大驚,看時卻是一大竹竿,師才釋然。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祖師復入山修行又二十年矣。一日,又有一蟮精變一女子,滿身披孝,哭哭啼啼,來到祖師禪壇之前,低頭下拜。祖師問曰:「小娘子從何而來?下拜貧道做甚?」女子答曰:「妾身一家六口,因得瘟疫之疾,連喪四人,今僅存幼子,年才三年,又病在牀,無門可投。聞師父在山誦經說法,修行四十有年,必得正道,敬來相投,乞師父早發慈悲之心,去妾寒家,得念一卷真經,倘若救得妾身一子,萬載不忘。來世啣環而報也。」祖師聽罷,便有憐憫之心,問曰:「去汝家路有多少?」女子曰:「不遠,只有五里之遙。」祖師問曰:「汝住處多少人煙?」女子答曰:「只奴一家。」祖師曰:「若只汝一家,貧道乃出家之人,難以從命。」女子曰:「古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有何不可乎?」祖師再三下去。那女就在禪壇之前悲悲哭哭,再三告懇。祖師端然不動,垂目而坐。女子自午哀哭至西,天色將晚。女子曰:「師父既不肯光降,妾到此多時,天色晚矣,不能返家,如之奈何?」祖師曰:「小娘子速回,亦可去得。」女子曰:「師父執一不肯去,妾安敢苦纏。但山下大路,奴到自己行得,山中之路,奴今迷矣,乞師父指引出山,奴自回去也罷。」祖師聞言,只得離下禪壇,帶了寶劍,從先行引那女子出山去。至半山,那女子向後扳住師父兩肩,言曰:「妾腳酸痛,乞師父扶行幾步。」祖師大驚,答曰:「貧道出家四十有年,身體未拈一人,安可扶小娘子?但從緩而行。」女子又曰:「師父之言是也。但妾腳果行不動,若師父下肯扶妾下山,不如同師父回轉山中,到禪壇上宿一宵,明日妾自回去也罷。」祖師兩皆不能從命。那女子又曰:「扶又不可,回又不可,妾觀師父一表非俗,人物清俊,妾一時春心蕩漾,乞師父濟妾一時之欲,妾自回家如何?」祖師聽罷,亦不答話,拔步自回。那女子顯出神通,趕至近前,將祖師一把扯住,用釘身法言曰:「奴今出乖露醜,到如落花有意,君何作流水無情?」祖師被女子纏住,自覺身中沉重,不能醒解。猛然思起腰中寶劍,即時取出拔起,那女子不見,祖師神復如舊,回入禪壇不題。

  卻說妙樂天尊在雲端,每見祖師心神不動,巍然正氣。一日玉帝升殿。

  妙樂天尊奏曰:「今有陛下一魂化身,復修成功,無毫髮凡心,陛下當速差神將,引至天曹,著位領職。」玉帝聞奏大悅,即著東方青龍,南方赤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中央黃龍,捧駕妙樂天尊領皆。再著西方太白金星捧印一顆,內篆「玉虛師相」四大字。再著捲廉將石谷執旗一把,下凡迎駕。眾臣謝恩出朝而行不題。

  一日祖師於岩上梳頭,霎然想起血身無用,自覺意懶,頭亦不梳,撇向後面,沉吟半晌,將身視下岩去,那岩下卻有十餘丈深。耳聞天書一到,五龍捧起祖師,祖師見旨到跪接。宣讀旨曰:古云,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善惡有報,乾坤無私。朕觀玄元苦修四十餘載,無毫髮動念,誠心可知,當入天宮之位。寡人今差五龍捧駕,金星持印,石谷執旗,封卿為五虛師相北方玄天上帝,管三十六員天將,八十二化身。年逢九月九日、十二月念五,巡遊天下,驗察善惡。原位太陽宮,祿享千鍾,入西天受戒而升九族,叩頭謝恩。祖師聽讀罷,叩頭謝恩畢,回身梳洗,髮不能上。祖師大驚,妙樂天尊曰:「弟子不知此意,天書到後,形下能改,安能再梳。」祖師拜謝。妙樂天尊駕雲上天。次日平明,玉帝升殿,妙樂天尊帶祖師見帝。玉帝問卿是誰?天尊奏曰:「這是臣領旨前至武當山,帶來玄元見駕。」玉帝見奏大悅,降階扶起祖師,賜錦墩同坐,大設御宴,賞勞群臣,傳旨送祖師去太陽宮不題。次日祖師到太陽宮升道公座,門吏報眾天尊拜賀。祖師請進相見畢,正談論間,忽見北方怨氣沖天。祖師大驚,問諸天君曰:「弟子才到此上界,因何有此怨氣沖天,倦倦不息?」眾天君曰:「上帝有所不知,此是中界隋煬帝無道,昏迷殺人,故有此氣不散。」言未罷,又見四方妖氣衝起。祖師又問曰:「又有妖氣起,此是為何?」眾天君曰:「妖氣者乃上帝部將,在中界四方作亂,故有此妖氣也。」祖師曰:「妖怨二氣沖天,非祥瑞也。不宜久容,當要何如處之?」眾天君謂曰:「如得一人有神通,去中界收盡二氣,其功莫大,如此三界寧矣。」祖師曰:「妖氣既某步將,何惜一行?來日某當面君下凡,收盡二氣,豈不為美?」眾天君各各大悅,告辭回洞不題。卻說玉帝次日升殿,祖師出班,朝靴踏地,象簡當胸,奏曰:「臣昨到太陽宮,見中界有妖怨二氣沖天,臣觀非上界樣瑞,當以除之。聞說者云,妖氣乃臣部將在中界四方作亂,臣願下凡,收回部將,除邪滅妖,回見陛下。」玉帝聞奏大悅,即賜三台七星劍一把,黃金鎖子甲一件,火丹五百丸,封為北方真武大將軍之職,御酒三杯,謝恩出朝。祖師離上界,去三清觀辭三清。相見畢,三清問其來故。祖師將奏玉帝去中界收妖事說了一遍。三清問曰:「更有誰同去?」祖師曰:「弟子自去,又無副將,今者故來請教,當復如何處之?」三清曰:「此亦不難。當日你在武當修行之時,曾脫有肚腸於山中石岩之下,肚成龜怪,腸成蛇怪,在中界作亂。汝若到凡,取此二物為將,方能成功。」祖師聞言,拜別駕雲下山。念動咒語,變一道士。

不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20:1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