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中國淡然居士佛學Q&A 2 [複製連結]

Rank: 12Rank: 12Rank: 1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5-21 08:43:2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北極心:請問:人是否有靈魂?
淡然:人當然沒有靈魂,因為佛陀說過,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這個世間沒有任何恒常不變的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

而所謂的『靈魂』,只是屬於精神現象的有為法範疇,有為法不可能恒常不變,也就等於佛陀所說的『沒有靈魂』存在。

再者,佛陀也明確的否定了梵天主宰、上帝、萬能神等的存在。

因為一切的世間與生命現象,只是各類因緣的和合而已,這其中並無一個永恆的靈魂存在,也無一個萬能不變的主宰神存在。

這兩個如實知見到的基本觀點及『無我』的真理,是佛陀區別於其他宗教、思想家、哲學家等的根本所在,也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思想、宗教信仰的根本所在。


Ellen: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是必須要學習的嗎?
因為看了一部分,覺得理論性很強,很多專業的詞語看不懂。
淡然:《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確是必須要學習的。

因為佛法精髓盡在其中。

果答瑪佛陀在《阿毗達摩藏》(《巴利論藏》)裡,盡情顯示了他的一切知智和無礙智。

因此,若不能瞭解《阿毗達摩論》,則無法瞭解佛法。

至於學習《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方法,可依照繁星流動賢友所建議的,『先看瑪欣德尊者關於阿毗達摩的講座及書籍,回頭再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以及帕奧禪師、覓寂尊者、本雅尊者、吉祥尊者等比庫的講座及書籍。


莫名:《阿毗達摩》是不是就是俱舍論?
淡然:不是的,因為《俱舍論》並不在《阿毗達摩藏》(巴利論藏)之中。

《巴利論藏》=巴利七論:《法聚論》、《分別論》、《雙論》、《界論》、《人設施論》、《論事》、《發趣論》=《阿毗達摩論》。


精勤:『自動=無行,被要求或者縱恿=有行』。
請問老師,這裏的『行,是甚麼意思?
淡然:這裏的『行』,是指慫恿的行動。
巴利語『行』(sankhara)這一佛教用語,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含義。

譬如:一、『行法』是指『有為法』,即由因緣和合而成之法;這是最常用的定義之一。

二、五蘊裏的行蘊,是指五十二心所法當中的五十個心所,即除去『受』與『想』;這也是常用的定義之一。

三、十二緣起支裏的『行』,是指善心與不善心裏的『思』心所,即造業的主要心所。

四、在這裏提到的『行』,是指『慫恿』:『有行』即是有受到慫恿,『無行』即是沒受到慫恿;這是較少用的定義。


xuan:請問:此生能證得道果嗎?
淡然:今生是可以證得道果的,因為果答瑪佛陀在《經藏 長部 大念處經》裡說:「…諸比庫,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拉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初果。

不用說七年,諸比庫,如此修行四念處六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拉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初果。

不用說六年,諸比庫…不用說五年,諸比庫…不用說四年,諸比庫…不用說三年,諸比庫…不用說二年,諸比庫…不用說一年,諸比庫,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個月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拉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初果。

不用說七個月,諸比庫…不用說六個月,諸比庫…不用說五個月,諸比庫…不用說四個月,諸比庫…不用說三個月,諸比庫…不用說二個月,諸比庫…不用說一個月,諸比庫…不用說半個月,諸比庫,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天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拉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初果。」


胖地主:請教,如果不持金錢戒的師父修行一生,能夠證得果位嗎?
經書裏有沒有明確的記載?
淡然:關於某人是否能夠證得果位,並不在於他(她)是否持金錢戒。

譬如佛陀時期,就有許多使用金錢的在家人,分別證得了各種果位。

那麼,甚麼才是證得果位的保障呢?

一、親近正確的導師或善知識;

二、今世努力地修習戒、定、慧三學,並且要不斷精進、從不懈怠;

三、過去世的善業巴拉密,特別是有關止、觀禪修的巴拉密。


中華老齡劉紅塵:請教一個問題:出家的師父,不能和女人照相合影嗎?
淡然:在《律藏》的227條比庫戒裡,有不能單獨與女性說話超過七句這一條,沒有不能和女性照相合影這一條。

至於比庫不能單獨與女性共處,則會牽涉到『十三條桑喀地謝沙戒(Sanghadisesa)』、『二條不定戒(Aniyata)』、『九十二條巴吉帝亞(Pacittiya)』,具體會違反哪一條戒,則要視當時的情形和女性作證人而定。


精勤:淡然老師,怎麼自動洗是無行心,被要求洗反而是有行心呢?
淡然:因為,自動=無行,被要求、被縱恿等=有行。


精勤:是這樣呀,明白了。
非常感謝!薩度!薩度!看來一定要思業力果報更適宜對嗎?
是不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應思業力果報更恰當呢?
淡然:是這樣的。


精勤:請問智相應(悅或捨俱智相應)是怎麽一種情況呢?舉一例即可。
淡然:以下是舉例:某位聖者愉快與思業力果報地,自動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悅俱智相應無行心);

某位聖者在長老比庫的要求之下,愉快與思業力果報地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悅俱智相應有行心);

某位聖者中捨與思業力果報地,自動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捨俱智相應無行心);某位聖者在長老比庫的要求之下,中捨與思業力果報地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捨俱智相應有行心)


亂談琴:請問,斷淫是指斷念頭,還是斷行為?
斷行為好像還容易些,斷念頭不知道能怎麽控制讓自己一個念頭都沒有了。
淡然:斷淫是指斷行為。

因為一切的佛教戒律,只能限制人們的身業與口業的行為,而不能限制人們的意業(念頭)行為。


亂談琴:那只能是單身的人,才能做到斷淫了。
淡然:所以,果答瑪佛陀希望那些真想徹底脫離輪迴苦海的人們,都於佛教中出家梵行。

如此,這些單身的人能徹底斷盡淫欲之惡法,以清凈之心證悟涅槃與道果。

為甚麼說淫欲是大惡法呢?

佛陀在《經藏 小部 大義釋》裡說:「諸比庫!淫法者,是所有不妙法、野卑法、賤劣法,粗惡、穢污、密事而是男女二人之成就者。

由何而云淫法耶?淫法者,乃有貪、有染貪、有煩惱、有流漏、有纏結,以奪善心而為煩惱,同似兩人之行法也。

如是,淫法有貪、有貪染、有煩惱,流漏有纏結,以奪善心而為煩惱之同似兩人之行法。

由此而云為淫法。
耽溺淫法者,乃行淫法、加行、熱心、專心、行彼、屢屢行彼、重彼、向於彼、傾於彼、赴於彼、信解彼、是使彼、為主者。」


知樂苦而知上:請問,去雲南的曼聽佛塔寺出家的話要準備些甚麼呢?
譬如要修行到什麼程度才能在那裏生活下去?
還有物質上要準備些甚麼呢?
淡然:只要你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徹底脫離輪迴苦海,日常生活上能夠遵守曼聽佛塔寺寺規,你則可以在雲南曼聽佛寺出家。
至於物質上,你不需要準備任何東西。


喜悅:在欲界八種善心當中,對應於聖者如佛陀,阿拉漢生起的是八種唯作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捨俱智相應有行心、捨具智相應無行心、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請問聖者還會生起智不相應的心嗎?能否舉出一例?
淡然:聖者也還會生起智不相應的心,因為上述欲界八種善心當中,就包括了四種智不相應心,它們都會在佛陀、阿拉漢、聖者們的心中生起。

以下是舉例:某位聖者愉快與不思業力果報地,自動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某位聖者在長老比庫的要求之下,愉快與不思業力果報地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某位聖者中捨與不思業力果報地,自動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某位聖者在長老比庫的要求之下,中捨與不思業力果報地洗長老比庫的衣服。(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如實知見:淡然賢友,請問守八戒時一定要吃齋的嗎?
淡然:八關齋戒裏的『齋』字,並非指吃素、不吃葷菜等,而是指斷淫和遠離非時食(過午不食)。


如實知見:哦?是這樣。八戒中的第三條已是離非梵行了。
那就是說在布薩日時,中午時分之前是可以吃肉的,對嗎?
淡然:是的。

在布薩日守八關八戒時,可以吃三凈肉。


紅塵:你好 請問 孩子有病去了看醫生 念什麽樣的經比較好 怎樣如法持齋戒
淡然:孩子有病直接去看醫生就行,無需念甚麼佛經。

關於怎樣如法持齋戒,我們首先要做到持五戒清凈,然後在此基礎上去持守齋戒(即八戒、九戒、十戒)。

至於具體如何做,可參閱瑪欣德尊者開示的《沙馬內拉學處》一書或者覓寂尊者開示的《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一書。


盼月兒明:淡然賢友!如您如說:『佛陀於是以入出息念(呼吸)為業處,從頭修習禪那,然後修觀,獲得了親證四聖諦的觀智,成為了正自覺的佛陀。』那我們可以放下禪定,直接修觀,是嗎?
淡然:請看清楚我以上說的話,『佛陀是以入出息念為業處,從頭修習禪那,然後修觀。』

因此,一切修觀的方法,必須以禪那或近行定等深厚定力為基礎。

不然,禪修者將無法洞見極細微的究竟名、色法,因為他沒有深厚的定力。

所以,我們不可以放下禪定去直接修觀。


盼月兒明:戒清凈,禪那,觀…… 可以嗎?
淡然:這樣就可以了。

由於戒清凈=戒,禪那=定,修觀=慧,恰好是佛陀所教導戒學、定學、慧學三學的修習次第,依照如此的方式去修學佛法,人們自然可以證悟涅槃與道果,從而徹底脫離輪迴苦海。


盼盼盼:淡然老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還分男女嗎?
淡然:佛陀說過,色界天(梵天)的眾生,無性別之分。

欲界天的眾生,則有男女性別之分(由於尚有男女之欲)。

佛陀說的六層欲界天是:
四大王天;
三十三天(帝釋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
而其國有男女的『西方極樂世界』被許多學人推測為是六欲天的夜摩天。


秋江獨舟:想請教淡然老師,初禪與初果的區別是甚麼?
甚麼層次標準後才是初果呢?
淡然:初禪與初果的區別:

一、初禪是修習止禪後,所獲得的結果與成就;而初果則是修習觀禪後,所獲得的結果與成就。

二、初禪是世間法;而初果則是出世間法。

三、初禪與外道所共;而初果則不與外道共。

四、初禪只能暫時鎮伏煩惱,當人們出初禪之定後,身見、戒禁取、疑等煩惱,會依外緣而繼續生起。

而初果則永斷身見、戒禁取、疑煩惱,無論在定與出定,初果聖者都不會生起身見、戒禁取、疑的煩惱。

五、只證入初禪的人,還會是凡夫;而證入了初果的人,則是必定會解脫六道輪迴的聖者。

至於甚麼層次標準後才是初果呢?
當某人正確而圓滿地修完十六種觀智,親見到涅槃之時,則此人被稱為是初果聖者。


胖地主:請教淡然賢友,南傳上座部教義傳入中國具體應該是哪一年?
淡然:南傳教義傳入中國,應該發生在第三次佛教結集不久,只可惜當時的中國人不識正法、不接受佛陀正法。

公元前237年左右,印度阿育王正在大興佛塔,護持佛教歷史上的第三次聖典結集並促請佛教大師前往周邊各國傳教,西北方傳到犍陀羅和大夏等地。

公元前214年左右,據說又輾轉傳到了中國。

當時正值秦始皇33年。

根據《歷代三寶記第一》的記載,唐朝法琳之破邪論說:“秦始皇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18賢者,持佛經來教化秦始皇。

秦始皇不信,遂將釋利防等囚禁。

”此事在道安及朱士行漢經錄中均有提及。

對照史記第六,秦始皇本紀33年記事中,有『禁不得祠』,一般譯為禁止祭拜出現在西方的慧星。

如果把佛陀的音譯『浮圖』、『浮屠』、『不得』用漢音、唐音讀出,似可譯為禁止崇奉西方佛陀的信仰。

秦始皇為甚麼要禁止信仰佛陀正法?

因為當時神仙思想發韌,始皇28年曾派徐福到東海中求仙,秦始皇33年派燕人盧生訪求仙人羨門、高誓。

又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訪仙人以求取不死藥。

熱心求取長生不死的帝王,貪慾正盛,那有可能相信以‘無常、苦、無我’為核心的佛教思想?

秦始皇34年,更進一步焚毀詩書百家語;秦始皇35年,活埋儒生460餘人;使得中國學術思想淪沒,也完全阻斷了上座部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機。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5 05:5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