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7-2
- 最後登錄
- 2024-3-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09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291
- 相冊
- 4
- 日誌
- 11
狀態︰
離線
|
夏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節、端陽節,客家人俗稱“五月節” 。在我的心裡,端午節是那麼親近,粽子、艾葉、楊梅的韻味和合著黃鱔炒黃瓜的香味,洋溢在我童年的夢裡,情之深,韻之切,味之濃…… 端午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節。“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端午節前經過緊張而又繁忙的春耕春種,耘田施肥,早稻已灌漿結實,其他農事也告一段落,節後再過一月半月,早稻就將開鐮收割,緊張的夏收夏種又將開始。眼望著田野裡的水稻揚花吐穗,心就止不住撲撲地跳。盼望著端午節給村民以休養生息的良機,盼望著五月節能為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往來團聚。一時間,村子裡、鎮子上,到處飄蕩著喜迎端午的神韻。 “五月五日是端陽,菖蒲藥酒與雄黃。門掛葛藤插艾葉,裹棕送了寒衣裳。”寥寥數語,客家端午習俗躍然紙上,韻味迭出。 裹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定添貴子之說;裹粽諧音“果中”,民間說法是孩子赴科趕考果中及第。粽子不大不小,包得棱角分明。昔時的粽子是純糯米的,一解開,晶瑩雪白,散發著濃濃的米香和淡淡的粽葉清香,蘸些紅糖,味道好極了。也有勤勞的村婦,燒得木葉與米同浸,裹出“灰水粽”,使人吃而不膩。兒時只知粽子好吃,不解其中味。後來讀了書,才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有說法,是為紀念大詩人屈原;知道屈原寫下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知道屈子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絞,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端午節來了,家家戶戶都會割一捆菖蒲、葛藤或艾條,將其連根帶葉懸掛在自家的門頭上,說是能避邪。聯雲“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妖”。其實不一定能避邪,倒是能驅病。艾葉、菖蒲、葛藤是藥草,芳香,可以枯燥辛散;藥草煙熏是一種簡易的防疫法,對很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製作用,對蚊子臭蟲殺傷力極強,對呼吸系統疾病防治效果甚佳。於是客家人在陽光直射井底時,用桶取出“午時水”,倒入大鍋,加入艾葉、菖蒲、葛藤,熬製藥水,用以全家大小沐浴擦身,以此驅魔避邪,消瘡止痱,消火減躁,強身健體。 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區邊陲,溪流河道窄小,灘多浪急,無法競劃龍舟。有的是“旱地龍舟”(龍燈、船燈),隨著“叮叮咚咚鏘咚”的鑼鼓聲,此起彼伏。 昔時,五月節是孩子們的天堂,小臉蛋上總是蕩漾著笑容,胸前掛著用彩色碎布紮成的諸如雞、猴等動物的裝飾品;有的還掛著用紅絲線結成的網袋,裡面裝著雞蛋。也有的懸掛著用碎布縫成的三角形、四方形或半月形的小香袋,裝有少許的茴香粉。孩子們胸前的飾品搖來晃去,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給歡快的孩子平添一道難得的風景。孩子們的裝飾品都是大人們用手工製成,件件寓意深長,飽含家長對孩子們的殷切期望。 “五月粽,寒衣送上岽。”民間諺語道出了端午的時令興替。進入盛夏,又是一個沉甸甸的收穫的季節,抬頭仰望,但見楊梅紅滿山頭,壓彎枝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