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4-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88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51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頭巾的功能
虔誠信仰
在現代社會,即使平時不戴頭巾,穆斯林女性在禮拜時仍然要戴,所以頭巾是無法完全從穆斯林的生活中消失的。
首先,頭巾與社會道德有關。在伊斯蘭社會裡,一個戴頭巾的女性被認為是虔誠的、與人為善的、端莊的、明事的、守約的、耿直的,是純潔的、賢淑的、聰慧的、持家的,是好母親、好妻子、好女兒和好榜樣。可以看出,穆斯林賦予頭巾很高的道德訴求,它幾乎成了“善”的代名詞。一個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是善的化身,她只會做與人為善的事,杜絕與人為惡的事。作惡在她們看來不僅不利於他人和社會,而且也不利於她們的宗教功修,會減少她們在真主那兒的品級。在一個女性戴頭巾的社會,社會道德是純良的,社會秩序是良性運轉的。正是有這樣的觀念,伊斯蘭世界直接把社會的道德渙散歸因於不戴頭巾,要制止年輕人的不良習慣,先從母親的頭巾做起。
其次,頭巾與完美信仰有關。在虔誠的穆斯林女性看來,蓋頭與真主的關係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變得牢不可破,她們把頭巾上升到對真主的敬畏層面,以及對先知妻子聖品的嚮往。這種敬畏感表現在穆斯林生活的各個方面,直接表達了她們對天堂生活的追求和對火獄生活的畏懼。女性做禮拜要戴頭巾,不能穿顯體形的衣服,不能露一絲頭髮,否則她們會擔憂做的禮拜不完美,可能會得不到真主的接受,進而影響到她們在後世的歸宿;見親戚之外的男性時要戴頭巾,哪怕是在盲人面前,因為頭巾可以阻止男女雙方產生非分之想並可以維護雙方心靈的純潔,進而增加雙方的功修,以便接近天堂之門。這種通過頭巾來表達對純粹信仰的追求從先知時期起一直亙古不變。
社會規範
在伊斯蘭歷史上,頭巾與性別規範有著密切關係。性別規範起源於區分男女兩性並在道德上約束異性相吸的人類天性,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社會道德規範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
首先,男女有別。所有的社會都會通過各種形式讓男女兩性表現出不同的外在特徵。例如,男性不能留長髮,女性要戴頭飾等。所以,在伊斯蘭教裡,戴頭巾表明了她是一位女性。此外,頭巾還與通過儀式有關。一是與成年禮有關,伊斯蘭教認為女孩子到了行經期就需要戴頭巾,而教法規定女孩從9歲就需要戴了。女孩一旦進入行經年齡段,就代表她成年了,她將會與男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越來越不同,她具備了結婚生子的條件,戴頭巾可以防止因女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而可能帶來的混亂。因此,戴頭巾是女孩子一項成年禮。同時,在中國西北地方,戴頭巾還與結婚禮有關,女孩子一般會在結婚當天或第二天開始戴頭巾,意味著她是已婚女性。
另一方面,要求兩性不得隨意接觸,各自有不同的生活領域,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制度為性別隔離制,也可稱為建築物隔離制。在先知時期,男人見先知妻子時要隔著“帷幕”進行,後來這一行為在經注學家的解釋下演變為伊斯蘭社會的一種制度。中世紀穆斯林的家庭住宅模式遵循的是“珀達”深閨制,專門為女性提供的內宅不允許男性進入;家裡的女性也不允許隨意接待男客人。到了現代社會,雖然這種模式被打破了,但伊斯蘭社會處處都體現著這種制度,有專門為女性服務的銀行、公交、地鐵、醫院、商場及其他各種服務設施,保證了女性在充分參與社會的同時又與男性隔開。
身份認同
頭巾不僅僅是穆斯林女性服飾的一部分,而且具有各種各樣的象徵功能。無論過去與現在,頭巾都是穆斯林自己或他者用來解決社會矛盾和文化張力以及表達個人訴求的有力突破口。
就文化認同而言,頭巾在整個殖民時期代表了一種愚昧、落後和一個僵化的父權制社會,需要加以改造和變革;頭巾在後殖民時期又代表了一種先進的民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穆斯林值得傳承和發揚;進入21世紀,頭巾又代表了諸多文化模式中的一種和另一種現代性,足以與西方文化模式相抗衡。
就政治認同而言,頭巾更是與人權、信仰自由、公民權、身體支配權、文化多元等基本訴求聯繫起來。中國的一些穆斯林女大學生通過戴頭巾來表達這樣一種心聲:她愛國、愛教、愛族,她喜歡學習、熱愛生活、勇於擔當。此外,從西方打開殖民大門之時起,頭巾一直是批判的焦點,通過批判頭巾來凸顯文明的衝突和社會的不穩定。
來源:伊斯蘭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