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4-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88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51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中國穆斯林女性新式頭巾
在中國,人們習慣用“蓋頭”指稱各種遮頭物,“蓋頭”在中國有著與伊斯蘭教無關的悠久歷史。蓋頭在周代已出現,最早是遮面,人稱面衣。約至魏晉南北朝時,變為遮蓋整個頭部,這種形式一直影響到後世。“蓋頭”這一名稱到唐代才開始出現。五代之後蓋頭普及,至宋代尤其流行。宋代的蓋頭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一塊帛巾在覆蓋頭部的部分縫製成風兜,戴時套在頭頂,露出臉面,帽裙在臂部分開,形成兩個披肩,下端為尖角形,下搭在胸前,這種形式大概就是中國穆斯林女性所戴蓋頭的原型。另一種僅為一塊覆在頭面上的帛巾,這種蓋頭常見於婚禮場合,新娘蓋頭多以紅色的紗或絲綢製成。此種風俗一直沿襲到中華民國時期,在近現代的中國農村還可見到。中國穆斯林也沿用這一習俗至今,穆斯林女性結婚時會在蓋頭上再罩一層紅布。
如果追溯穆斯林女性最早所戴的“蓋頭”樣式,可與“幕離”聯繫起來。幕離,面衣和帽子合為一體的遮頭物,源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流行於隋唐時期,形制較大,除遮住臉面外,還可障蔽身體。這很可能就是中國唐代穆斯林女性所戴的蓋頭樣式。中國穆斯林女性的傳統蓋頭樣式是:以一塊帛巾在覆蓋頭部的部分縫製成遮頭物,戴時套在頭頂,露出臉面,帽裙後長前短,可遮至肩膀,脖簾有時僅遮蓋脖子,有時可遮至胸部。可見中國穆斯林女性的蓋頭樣式是在宋代蓋頭樣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穆斯林女性戴的蓋頭有棉、麻、絲、纖等各種質地。過去西北地方女性常戴3種顏色:未婚和已婚未育女性戴綠色蓋頭,顯得生動活潑;已生育的少婦和中年女性戴黑色蓋頭,顯得莊重大方;老年女性戴白色蓋頭,顯得持重有涵養。至今還能看到青海、甘肅部分地區的撒拉族和東鄉族的女性仍然戴著這種蓋頭。
“文革”對中國穆斯林女性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她們開始摘掉頭巾,參加工作。頭巾在大城市幾乎消失了,但在民族聚居區仍然保留著這一傳統,不過在樣式和戴的方式上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寧夏的大部分女性戴帽子,類似於護士帽,僅把頭髮遮住,脖子和耳朵都是露出來的。早期的帽子是純白色,但這種顏色不耐髒,需要穆斯林女性勤換勤洗,而且時間久了顏色會變暗。所以,到了上世紀末,一種藍色的帽子逐漸被當地穆斯林女性所採用。這種帽子顏色耐髒,也不容易變色,深受寧夏女性的喜愛。有些地方還戴粉色的帽子,例如寧夏涇源的女性,至今仍喜歡戴粉色帽子。近幾年,一種用紗製成的繡有各色圖案的花帽也開始流行,這種帽子戴上不僅顯得漂亮,而且可以根據不同顏色的衣服來搭配同色系的帽子。甘肅和青海地區部分女性仍戴傳統蓋頭,但大部分女性開始戴新式頭巾。在1989年左右,隨著甘肅、青海兩省派遣學生到馬來西亞學習和訪問,馬來西亞的大方巾也傳入了西北地方和雲南,女子阿語學校的學生率先戴上了這種頭巾,相比傳統的蓋頭,顯得更加活潑動人。近些年,中國西部地區和雲南的穆斯林女性一直緊跟馬來西亞的頭巾潮流,佈滿亮片、亮珠、碎鑽和繡花的長巾、套頭式頭巾等隨處可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穆斯林女性戴的頭巾類似於土耳其方巾。年輕女孩用一塊小方巾把頭髮和耳朵遮住,並在腦後系結。近些年也流行西班牙式戴法,先將頭髮盤成較大的髮髻,如果頭髮不多,還可以用頭花或髮卡增大髮髻,然後將頭巾在腦後系結,將頭巾的兩端在髮髻上纏繞,盤到頭巾尾部用別針固定住。這種戴法顯得身材修長,氣質優雅。
總之,頭巾不僅代表了傳統與過去,也代表著現在與未來。穆斯林女性通過頭巾完美地結合了現代和傳統,表達了新時代的信仰訴求。她們與真主的關係表現出的不再是灰色、單調和拘謹,而是鮮豔、多樣和奔放;她們與社會關係表現出的不再是冷漠和隔絕,而是熱情和參與。
伊斯蘭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