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0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望安的蔣公 李俊賢
李俊賢
望安的蔣公
綜合媒材
紙、影印、壓克力顏料
53×157cm
1992
作 品 賞 析
從1990年代開始其「台灣計畫」系列創作的李俊賢,由關注自身拓展至探究自身與所處環境的關係,藝術家選擇用走訪台灣各地的踏察方式,跳脫表面的既定印象,轉而深入瞭解當地的人文風情與文化,展現其對於台灣人文土地的認同。《望安的蔣公》在藝術語彙的表達上,將黑色的蔣公形象重覆印製於紙張上,進而將壓克力顏料塗色、滴淋於上方,帶出澎湖在地特有的自然氣息。饒富政治意味的蔣公形象,在此既召喚集體對於蔣公黨國威權統治的記憶;然如同裝飾性圖案般的重覆印製,卻也似暗示著威權世代的褪色,轉而為即將到來的在地文化所覆蓋。(撰文/高愷珮)
藝 術 家 小 傳
一九五七年生於台南麻豆,小學時遷居高雄,台灣師大美術系及紐約大學藝術研所畢業,除繪畫創作,在文字、漫畫、插畫、雕塑、電腦等,亦均有表現,李俊賢自師大畢業返回高雄,即在藝壇相當活躍。其先後參與創作「午馬畫會」、「南部藝術家聯盟」、「第三波(原當代)畫會」、「04」等藝術團體,並與畫友創辦「夔藝術」、「藝術界」、「南方藝術」雜誌。曾任高雄現代畫學會理事長、高雄藝術聯盟會長、「南方藝術」雜誌藝術總監。其繪畫作品之發表,除參加多項藝術團體之展覽外,亦舉辦過四次個展。李俊賢的創作觀著重於作品與群眾之間的溝通,希望具備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即該作品和觀者產生互動關係。在風格上,早期偏向於單純「景觀」之描繪,塑造神秘、深沈而悠遠的意象。到紐約後,畫面呈現遼闊的景觀、低沈的色調,「歷史意象」取代了早期的「自然景觀」;因受紐約藝壇的衝擊,他從「空間意象」的觀照躍入「歷史意象」的思維中。作品在對以往生活中不同時空的歷程的回憶後,開始在畫面上加入對台灣歷史註腳的符號,如雕堡、母校、橋…等。在紐約時,其繪畫的內容是刻意塑造後的單獨歷史意象的呈現;回國後,則是以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不同歷史意象符號的關係為主。換言之,紐約時的創作,比較著重歷史與現代之間的關係,即如何從現代人的觀點去看待過去的歷史傳統;現在的作品,則是以自己過去生活的經驗和其相關的環境為主。如高雄生活中的工廠、倉庫等工業都市的相關環境,即其回國後創作內容最重要的意義象徵來源。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