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9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真信心與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1.承接著拙作「不信主的能得救嗎?」及「回應《天主教的真相》第九章--士林神學的因信成義」的討論,誤解者認為天主教對「因信成義」的看法是「信心加行為(善行)」,而雅2:14-26所說的「沒有善行的信德是死的」其實是要人有真信心,即一個能產生好行為的信心,這跟保祿的說話毫無衝突,卻絕非如天主教所說的「信心加行為」。他反駁上述拙作第11點「犯罪能使信徒喪亡」之說,認為格/林後5:10和迦/加5:19要配合前文後理上下文來看,便知道這兩段聖經是警告我們:若有一些自稱信主卻滿有情欲,不斷犯罪的人,他其實根本是未真心信主、未曾得救的,卻絕非失去(曾擁有的)救恩!他又認為信主以外加上任何行為都是在否定神的救贖恩典,否定「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這個聖經教訓。小弟謹作回應。
2.若小弟沒理解錯的話,誤解者是將「信」與「愛」(或善行)看成一樣東西,即「信」本身已包含了「愛」,這樣的「信」是「真信」,相反,若沒有愛而只是自稱信了主,這樣的「信」就不是「真信」了,也就是未真心信主,根本是未曾得救的。
3.小弟再看格/林後5:10和迦/加5:19之後,自歎不才,實在無法從這兩段聖經的「前文後理上下文」看出它們是說那些自稱信主卻滿有情欲,不斷犯罪的人,「其實根本是未真心信主、未曾得救的,卻絕非失去(曾擁有的)救恩」,小弟只看到前後上下文都沒去分辨和討論怎樣為之「真心」、「未真心」與「得到」、「未曾得到」(救恩)的問題。
4.小弟從同樣是出自保祿/保羅手筆的羅10:9-10卻找到「如果你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天主使他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因為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裡承認,可使人獲得救恩。」此句也沒有誤解者論及「滿有情欲,不斷犯罪」所帶來的「真心」、「未真心」與「得到」、「未曾得到」(救恩)的問題。
5.從迦/加5:19-21的前後上下文,小弟反而看出它們(尤其是迦/加5)是教導「已信主得救」的基督徒(因他們已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要度」並「怎樣度」聖潔生活(有善行),並警告他們(同樣是這些「已信主得救」的基督徒)不要妄用自由,否則會失落已得到的救恩,「不能承受天主的國」(迦/加5:21)。
6.由此亦可看見,保祿/保羅是將「信」與「愛」(或善行,聖潔生活云云)分開為兩樣東西的,在格/林前13:13,他也有同樣的論調:「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誤解者所說的天主教主張「信心加行為(善行)」的看法(其意思請見拙作「不信主的能得救嗎?」第3至第6點),也就是將「信」與「愛」分為兩樣東西(然後才「加」在一起),它很符合聖經哩。
7.其實照誤解者所說的「一些自稱信主卻滿有情欲,不斷犯罪的人,他其實根本是未真心信主、未曾得救的,卻絕非失去(曾擁有的)救恩!」反過來說,無疑是「信要有愛(或善行),信與愛(或善行)密不可分,亦可謂靠行為稱義/得救」,因為若沒有善行,不斷犯罪,信德是死的、假的--未真心信主得救嘛!那麼,誤解者亦即(至少在大體上)同意天主教對「因信成義」(沒有愛的信德是死的,信先愛後,信與愛密不可分…云云)的看法,既然大家都同樣主張「信」與「愛」(或善行,好行為)要並存一起才成,誤解者實在無需再說自己才是「因信成義/稱義」,而天主教則是「靠行為成義/稱義」。
8.至於信徒「一次得救永遠得救」,記得小弟在平x福音堂的傳單上看見這句說話時,直覺地覺得有點奇怪!怎會如此?希/來6:4-8及10:26-31已不是這麼說。但小弟心想也許此句背後另有深意,不是單從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瞭解的,所以,小弟曾請誤解者講解一下「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含意,可惜他一直沒有賜教,小弟現在惟有就它八個大字的字面意思,按信徒生活的經驗,作出一點回應。
9.若照誤解者所說的,真信心是「一個能產生好行為的信心」,是包含了愛/善行的,否則,只是「未真心信主、未曾得救的」,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信徒(包括基督新教的弟兄姊妹)都會不斷犯罪,有時還犯很大、很重的罪,他們應算是未真心信主、未曾得救的了,或至少應算是未能確定自己是否真心信主和得救的,因為將來的事,沒有人能預知,人縱然在決志那一刻「自稱信主」,亦難保日後不會「滿有情欲,不斷犯罪」哩,既然如此,決志那一刻是否「真心信主、得救」都不能確定,又怎能肯定自己已經得救,及進一步說自己「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呢?
10.既然小弟不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字面意思),那麼,小弟又肯不肯定自己可以得救呢?小弟的回復請見本網頁E項的「E2我肯不肯定自己能進天國?及我會在煉獄多久?」。
11.在日後的討論中,誤解者表達了「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意思,小弟對它也有較詳盡的回應,詳見本網頁D項的「回應『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系列,即D6至D10等文。
來源:天主教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