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4-23
- 最後登錄
- 2025-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98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4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90期 作者 : 陳豐偉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切下頭部的蟑螂,還可以活好幾星期,因為蟑螂的身體有獨立的神經系統。只要出血能止住,還可以正常的感覺、活動好一陣子。身體部份的神經,還牽涉到蟑螂的學習與記憶。許多昆蟲也是如此。這「昆蟲腦」其實還存在人類的身體裡,演化成巨大的腸道神經叢(enteric nervous system,簡稱ENS)。
這陣子最常跟我深深致謝的,並不是為了典型的精神科症狀,而是被腸道問題糾纏很久的腸躁症病人。我看一般的健保門診,用藥為主,接觸不到艱深的經典個案。多數病人只是因為睡不好、壓力大來看個診,吃藥改善,病人覺得理所當然。
但這些腸躁病人已經在醫院做盡檢查,吃了好一陣子藥物,腸躁症狀卻改善有限。難以控制的便意,讓某些病人不太敢外出;時刻存在的不適感,影響工作表現。終於經過朋友介紹或上網搜尋,找到平常不太敢進來的精神科試試看,沒想到兩、三星期就改善很多,這意外的收穫,讓病人感念在心。
腸道是第二個腦,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20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人類的腸道神經叢是「第二大腦」。腸道神經叢的神經元數目,比脊椎與其他周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元還多。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小腸跟其他消化相關器官,這麼大的體系,綿延接近十公尺的長度,絕大多數功能不受大腦的意志力左右。腸子會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有學者將人類的「自主神經系統」粗分成三大部份,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以及腸道神經叢。現在熱門的「自律神經失調」話題以交感、副交感的平衡性為主,並沒有把腸道神經叢算進來。不過,腸道神經叢確實也獨樹一幟:從組織學來看,腸道神經像是迷你的中樞神經系統,跟交感、副交感神經不太一樣。
如果用多CPU電腦來比喻人的大腦,腸道神經叢上的「微型大腦」就像是數不盡的卡西歐電子錶,功能簡單、明快,每隻電子錶都處理一個小環節的感覺與運動,彼此串連,然後透過有限的傳輸系統跟大腦溝通。對昆蟲來說,攝食、消化、吸收以及排除外來有害物是生存最重要的事情,便宜的電子錶就足夠讓昆蟲演化到曾經統治世界。
但這來自昆蟲的「第二大腦」,跟哺乳類的「第一大腦」之間的聯繫就有些問題了。人類在意的潰瘍、壞死、腫瘤,腸道神經的偵測能力不佳,反倒是常送些讓人噁心、想吐、腹脹但其實沒有特別意義的訊息。而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的互動多數在上消化道,漫長的小腸大腸就像都市裡的地下管道一樣,沈默地做好每天例行公事,我們靠著常常失靈的偵測器遠端觀望,除非突然氣爆,有時還真不會注意到腸子怎麼了。
腸躁症可能是壓力過度反應而非腸道出問題
腸子傳送簡化的訊息,還要經過中間傳輸神經節與腦組織的詮釋,使得許多讓我們很不舒服的感覺,例如腸躁症的症狀,可能有一部份來自大腦承受的長期壓力與過度反應,而不是腸道真正的問題。憂鬱、焦慮、缺乏運動,可能會讓症狀更嚴重。但因為腸道傳來的訊息太過模糊,通常病人還是得在醫院做完檢查,才能放心這不是身體疾病,轉來精神科看診。
不過,以我看過的腸躁症病人,有滿高比例沒有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這也呼應前面提到的,腸道神經叢與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不同,會互相影響但並不是完全相連。這又牽涉到「體質」問題,每個人體內不同的神經系統,對壓力的感受程度也不一樣。
對「第二腦」的研究正在起飛,也有科學家研究飲食習慣與腸道細菌對大腦的影響。不過,對眾多為腸躁症狀所苦的病人來說,就算先看精神科、服藥改善,就能排除沒有腸道實質問題嗎?確實不能。有許多病人罹患雙重問題,比如同時有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然後因為壓力放大症狀。這時,大腦跟腸胃的問題最好能同時處理。台灣醫療高度專科化,有時免不了要同時看兩位醫師處理各自擅長的部分,病人才能夠放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