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3-14
- 最後登錄
- 2018-5-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0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928
- 相冊
- 1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開台金山寺坐落於新竹科學園區,緊鄰臨竹科實驗中學及竹科宿舍,已是竹科人的信仰中心。民國70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也是研究竹苗文化的文史工作者必訪之處。
原名香蓮庵 曾有99間小奄
清乾隆50年(西元1785年)有鄭、陳、蘇三姓先民,開墾金山面設隘防番時,蓋小庵奉祀觀音菩薩,稱為香蓮庵。咸豐3年郭家獻地編芧為廟,同治年間再由先民改建,因右側有清泉成溪,易名為靈泉寺。光緒15年,信徒林汝梅捐款重建,因所在地在金山面,改稱為金山寺,並懇掛「開台金山寺」牌匾。
最盛時期有99間小庵,為當時竹塹八景之一。光緒21年,日軍據台,抗日義軍據廟為營,遭日軍焚毀。延後由各方善信捐款,依原貌修建前殿,所餘文物僅存石雕的釋迦牟尼佛1尊、石獅1對、石佛柱1座,這些浮雕現已模糊,更顯出古拙蒼勁之美,皆是百年以上歷史文物,異常珍貴。
金山寺於民國82年8月興工建造大雄寶殿、活動中心及小公園,耗時4年、斥資5千萬元,於民國85年12月5日舉行盛大落成大典。
紅磚包土牆 結構特殊少見
在竹科建造時曾一度想把金山寺徵收為工業區,因附近居民反對而作罷。金山寺不像其他廟宇的富麗堂皇,而是以橘紅色磚瓦建造而成,顯得樸實大方,磚牆內是土牆,土牆上方再用磚排成斗子強,下方則是用大卵石相疊而成,結構特殊少見。
金山寺為清朝中期的建築,一座單進三開間帶左右護龍的建築,除了正殿和左廂房是原來舊物外,其餘大致上保持楊標重建時的格局,但右護龍已經坍塌。寺前的供食台(佈施台)是西元1860年作品,是廟內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附近原有客家村落,後因竹科成立之後,將村落遷移,目前僅存金山寺孤立在此與竹科園區宿舍和實驗中學相伴。
支持義軍 一度遭日軍焚毀
金山寺是古代金山面地區的中心,金山面原為漢番交界的丘陵地,根據淡新檔案記載,一直到乾隆37年(1772年)才有來自六張犁(今竹北六家)的客家人林特魁與竹塹城閩籍「林泉興」郊號合組「林合成」墾號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
金山寺的前身「香蓮庵」即是由墾號「林合成」所建,土地由墾首郭家所捐,建於咸豐3年(1854年),供奉觀音菩薩。寺廟建寺後因該地有冷水坑之泉水圍繞,故改名為「靈泉寺」。光緒14年(1889年)正月,墾號金廣福與林汝梅等人捐款重修後又改稱「長清禪寺」。
1895年乙未戰爭,台灣人與日本人在金山面交戰,「長清禪寺為附近百姓提供之糧食儲存之地,以支援義軍抗日,卻在戰爭中遭日軍焚毀」。1897年閩人楊標集資重建,可能因所在地為「金山面」聚落而稱金山寺,寺中「開台金山寺」匾額也是在此次重建中作的。
建竹科園區 居民抗爭護寺
台灣光復後,民國44年附近設立坪埔營區,「設立時因未興建監獄,暫用金山寺右廂房成為監禁犯法軍人的臨時監獄」,有15、16年之久,對金山寺影響很大。1980年科學園區成立時曾考慮將金山寺徵收為工業區,經居民強烈抗議後保留。金山寺周圍原有客家聚落被拆遷,1983年實驗中學在金山寺東側設立。
http://www.cdns.com.tw/news.php?n_id=27&nc_id=493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