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2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語言] 生活hakka fa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22 09:43: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在臺灣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省東部的方言區,而在腔調、口音上,目前較常聽到的客家話有三種腔調︰
一、四縣腔︰「四縣」指的是嘉應州所屬的興寧、五華、平遠及蕉嶺四縣,當時的府城即現在的廣東梅縣。
二、海陸腔︰「海陸」指的是惠州的海豐及陸豐兩縣。
三、饒平腔︰「饒平」指的是潮州的饒平縣,直接以其祖籍的地名為腔調名。

學者專家認為,客家話最初只有一種,即是現在的四縣腔,為較純正的、標準的客家話,因為興寧,五華、平遠、蕉嶺及梅縣為純粹的客家住縣;然而,海豐、陸豐兩縣並非純粹的客家住縣,有許多的鶴佬人(或者學老人、河洛人,即閩南人)及當地的土著混音的結果,使四縣腔漸漸轉變為海陸腔。而饒平腔由於地理因素,兼具四縣腔、海陸腔、及鶴佬話的特色。另外,還有一種「詔安腔」,源自福建省詔安縣(永定,為李登輝、吳伯雄的祖籍),在雲林縣二崙、崙背及西螺地區的客家庄,本來也有講詔安腔的,但因四周被閩南語群包圍,缺乏和外地客家人交流,導致嚴重的「鶴佬化」,詔安腔已日漸式微。在臺灣的客家話可以說是以四縣腔為主,像高雄、屏東的六堆客家庄,是臺灣最早的客家移民地,大多來自嘉應州的四縣,所以幾乎全是四縣腔。新竹縣則幾乎都以海陸腔為主;桃園縣的楊梅、新屋、觀音也是以海陸腔為主,但也有不少的四縣腔。至於海外華僑的客家話,仍以四縣腔為主。

因為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從中原來的,直至今日,客家社會仍然保持著中華民族真正的傳統文化,擁有最遠古的中原的語言,我們仍然可以在客家話中找到很多的古音。像是有些詩經、楚辭中的用韻,若是用現在的國語來念簡直無法壓韻,但用客語念起來卻能分辨得十分清楚。像是詩經中「雙」、「庸」、「從」三個字是「ㄥ」韻的,而現在的國語中,「雙」是「ㄤ」韻,「庸」、「從」是「ㄥ」韻,只有客家話「雙」字讀作ㄙㄨㄥˊ,「庸」字讀ㄧㄨㄥˊ,「從」字讀作ㄘㄨㄥˊ,三字仍屬同韻。根據學者研究,客家話的整個語音系統的構成,是在宋代確立的。也就是說,現在的客家話是由宋代至今,數百年來並未受到多大的變化。 客家話中,仍含有許多古代「雅言」的成分,甚至有些比現在的國語還要文雅。像客家話稱「你」為「若」,稱「他」為「其」,稱太陽為「日」,稱鍋子為「鑊頭」,稱「沒有」為「無」,稱「吃」為「食」,稱「漂亮」為「猑」......等,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正統文學中常用的字彙。

然而,客家話中也有一些用詞是饒富趣味的,甚至可以從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客家語彙,一窺客家人的個性、情趣及生活上的習俗。以下提供一些客家話有趣味的例子︰ 客家人最常用的問安話-「你食了麼?」客家人把「吃」和「飲」都講「食」;在朝晨(早上)、當晝(正午)、暗夜(晚上)相逢時,都一定先問「你食了麼?」,比「早安、午安、晚安」更親切、更能表達客家鄉親間的關切之情。另外像是學玩(學校)、輔娘(妻子)、辛臼(媳婦)、鱸鰻(不講理)、火焰蟲(螢火蟲)、爺哀(父母)、家官和家娘(公公、婆婆)、罪過(可憐)、硬頸(秉性倔強)、伶俐(乾淨)、做生理(經商)、督目睡(打瞌睡)、遮兒(雨傘)、笠痋(斗笠)、日頭(太陽)、星兒瀉屎(流星)、老貨仔(老人家)、杲(不靈活)、做家(節儉)、邪人(東西不給人而令人想要)、打爽(可惜)、殺猛(認真工作)、澎湃(飯菜很豐富)、後生人(年輕人)、舌痋(舌頭﹚ ... 等客家話的特殊詞彙,也使得客家人的生活除了刻苦之外,別有一種趣味。

然而,由於客家人的遷移轉徙,使得各地的客家話有著些許的差異,除了前面所提過的音調,還有說法上的不同,但是這種微小的語言的差異性,並沒有造成任何的客家人的分歧甚至分裂,反而更表現出客家話多元卻親切、毫無距離的特性,也提供了研究客家人生活、文化的依據。例如苗栗人講「恁仔細」(謝謝),竹東人講「承蒙」;苗栗人的「茶箍」(肥皂),是六堆人的「番鹹」;六堆人「討姐」(娶老婆),但苗栗人「討輔娘」,除非是討小老婆,苗栗人才講「討細姐」;四縣人「洗身」(洗澡),而饒平人「沖浴」;六堆人稱女孩子真漂亮用「姑娘蓋鬧」,但苗栗人卻用「細妹仔恁靚」 ... 等,雖然是截然不同的詞彙表達方式, 但一般懂得四縣、海陸的雙聲帶,或是再加上饒平的三聲帶的客家人,聽起來同樣倍感親切及溫馨。

客家諺語使用了極其儉樸的語言記載了客家先祖的智慧,這些智慧結晶泰半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深刻的體認;因此由客家諺語的角度,去看客家人及其生活,會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客家諺語中常常可以窺見客家人的「遷移文化」;其一是客家人有撿骨裝甕再葬的喪葬習俗,故有「九葬九遷,十葬萬年」之諺,又說「金甕一口,值得生龍穴」,意即︰即使該處風水絕佳﹙客家人重風水﹚,寧願把祖先遺骨裝入金甕,也不願把祖先一次葬定;這是因為客家人從戰亂狼煙的遷移經驗中得知,有時不得已的搬遷並非能掌握在我,但唯恐先祖骨骸見曝他鄉,奉祖先遺骨於身旁以克盡孝道﹙客家人特別重視祖先的觀念﹚,只好在祖先去世數年後撿骨放置於金甕中,以便緊急時可以隨時移動。除了「葬」,另一個遷移文化的特色,便是「幫」。在顛沛流離中,造成客家族人在精神上崇尚團結,相互幫忙;例如客家人迄今之婚喪紅白帖,仍有用「幫」字,明顯地保存了古風;有些客家大族於今仍然存有「祖嘗」,也是客族「幫」的見證;另外還有「幫」的客諺︰「一介好漢三介幫,一人值得十人當」,「幫來幫去,石頭變豆豉」。另外還有客家人「晴耕雨讀」、「忠孝傳家」的見證︰「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耕讀傳家」、「茅寮出狀元」之諺。也有提及客家特有飲食的諺語︰「十月朝,粑隻隻燒」-十月收成之時,客家人幾乎家家戶戶均做粑以誌慶。「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著」前句說客家人住山區,活像土包子,後句說客家人穿新衣時,唯恐新衣易舊易壞,乃在新衣外頭套上昔日之舊衣,以保護新衣;足可見客家人生活困苦之一斑,以及刻苦節儉的美德。「讀不盡的書,走不完的路」、「命長毋驚家鄉遠」、「毋驚慢就驚無飯」更突顯出客家人「硬頸」、「殺猛」的精神。

今日在臺灣,客家話的嚴重流失,已成為客家文化消失的一大隱憂,而推動客家人說客家話的運動也必須永續經營;畢竟,客家人的傳統精神︰「寧賣祖宗田,莫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賣祖宗聲」是每個客家子弟所必須牢記的。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6-1-24 12:53:31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看了很有感觸謝謝版主 : DDDD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0 11:3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