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殿堂分享] 以唯識論的觀點談修行中的各種無明 [複製連結]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3-16 21:12: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藥師山 紫虛居士

一、前言

佛書中說:「眾生迷而不覺以致輪迴生死」,到底眾生迷什麼?不覺什麼?本文就來談談這些問題。在談本文之前,先要說明幾個相關名詞,一個是所謂「相」的問題,佛教把一切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說明的任何有形、無形的東西或概念都稱為「相」,包括我們所見,所覺知的山河大地,人畜草木魚蟲等諸森羅萬象,以及人自己的身體及內心所感知的現象如冷熱、喜惡、害怕等,還有是一些見不到的鬼神的概念,以及如龜毛、兔角等實際不存在的東西,此外還有一些人類創出來解釋某些現象的,如磁場、電場等,總之只要是想得出來,講得出來,可以表達的都是「相」。

另外一個佛教常用的名詞就是「法」,「法」是宇宙某些現象及其有關的一些規則,如人間法是表人類本身之各種狀況及人們之間存在的一些規則,如法律、道德,「法」的種類很多,都是「相」中的一部份。「諸法」就是泛指宇宙間所有存在的「法」。

另外一個佛教常見的名詞就是「空」,佛教講的「空」不是「虛空」,不是「空無」,而是指一種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表達的狀態。它是宇宙諸法的「另一面」。

對這些詞語了解之後,我們就來談本文的問題,佛教所謂眾生迷而不覺到底指的是什麼?說穿了就是一句話,眾生不「真確了知」「緣起性空,空中無相而生諸相」的真理,眾生活在森羅萬象之中,眼花撩亂以為宇宙諸法的相就是實實在在的有,而不知它們是如夢如幻,說它們如夢不是說諸法是空無或是假,只是說宇宙諸法是在某一些條件成熟時由空中生起的,諸法與空是宇宙實相的兩面,表面是千差萬別的諸法,而諸法的後面就是不可說的空,佛教稱之為諸法的「體」,就像一個人在睡眠時,當某些身心條件成熟時就開始作夢,出各種夢境,而作夢的人感知有各種現象,夢中有人物,有東西也有感情等事,夢者並不自知是在作夢也不知夢境是幻,而等夢醒一切消失才知道夢境是幻。

夢境雖是幻,但不是假,也不是無,夢境中之一切景像對夢者而言是可以很清礎指述的,故說不是空無也不是假,就是在夢醒也不能說夢境是無或假,且夢境是因人才會有的。

有些眾生就是不明,以為宇宙諸法是假是空無,於諸法之外另外有一個東西可得可証(佛教稱為「涅槃」),於是他們修行想斷欲歸真求証這個涅槃,而不知宇宙諸法無一不「真」、無一不是「實相」。就如同人與其夢境皆是屬該人所有。

「人(比喻空)不離夢,夢(比喻相)不離人」。站在整體看人與夢是整個、是一體。

也就是空與法就是實相。眾生就是不能「真確了知」以上所說的這個真理,而迷諸法以為實有,以為有個實在的「我」,有諸境界,或於諸法外有個不變的涅槃。眾生因執著有我,由我起貪愛執著迷戀這些諸法的相,如人陷入迷陣輪迴不得脫離,而眾生為什麼不能真確了知這個「迷陣」的真相,那就是因眾生無始以來存在的「無明」在作怪!

執著較少只有生存及佔有妄想的無明就是無色界眾生,若又加上有成形或分別的無明就形成色界眾生,若又有更複雜的貪欲無明存在,那就是欲界眾生。由進化的觀點來看眾生由無明開始產生虛空到出現無色界眾生,再成色界眾生而最後形成欲界眾生(見華嚴經),這可能是經過極漫長的時間。

最後,我要說明這裏所說的「真確了知」不是人家告訴你或你由書中所得知,也不是如哲學家推理所知,而是如佛教的、如許多大修行者們所悟的「真了知」。


二、真如與如來藏


為要了解眾生無明的狀況及其發生情形,就要知道「真如」與「如來藏」這兩個名詞。

真如是眾生本來的清淨狀態,但它「能生無明」。於最初清淨狀態中莫名其妙的昏沈一下,就是最初的無明,此無明一起,就有了分別的妄想境界,於是生了迷界眾生,又由這「無明」的作用,迷界眾生由簡單少量的無明種子不斷經「薰習」及「反薰」而形成複雜繁多的無明業種,這些善惡業種子、不定業種子及原有的清淨真如就是構成大乘佛教所稱的「如來藏」。

所以稱之為如來藏是因為此中有眾生未來成佛的種因,佛書說眾生皆有「佛性」,此佛性就是如來藏。

當眾生經過修行而「轉識成智」,如把瞋恨惡業種子轉變成慈悲種子,如來藏就變成佛的法身(當然還要福報俱足!),因此,如來藏就如同佛(亦稱「如來」)的胎藏,故稱如來藏。宇宙原本是清淨真如世界,因無明而有無數的「有」相,無相的各種境界及各種眾生,有些拋棄無明惡業種子而成為「善」的佛菩薩(指在世間渡生者),有的執著這些惡業種子而成各種迷界眾生,嚴重的就成為魔類。

除了如來藏,阿賴耶識(又稱第八識)也是我們必須知道的,此二者其實是同體異名,阿賴耶識的功能,也就是如來藏能儲藏各種善惡及不定業的種子,而如來藏尚包括其原本清淨的真如及其無始薰習及反薰而成的各種業種(即識相),佛書中說真如起無明而有阿賴耶識,是說如來藏中的各種善惡,及不定業種子皆是如來藏中的真如因無明而產生的。

佛教認為宇宙森羅萬象及一切眾生的本源就是如來藏,它包含一切善惡潔淨諸法的種子,眾生不同的狀態,就是不同的如來藏及業所變的「識」所顯現。不但如此,眾生的一切作為包括身口意各種造業的種子都會在如來藏中被忠實的記錄儲存下來,如來藏之狀態隨眾生所作業而不斷在改變。當眾生某一期生命死亡時,如來藏不會消失,它會依緣再「幻起」新的生命,這就是輪迴。

但要注意的如來藏在輪迴中並不像外道的「神我」,神我是藏於身中,當肉身死亡時就離開此肉身而再換一個肉身。如來藏是妄起的眾生的根源,其本身並不參與輪迴,輪迴只是妄想的一種現象而己。

眾生因修行而「轉識成智」,也就是把如來藏中那些不良的業種(如貪瞋痴慢疑等)轉變成良好的業種,如害怕的種子轉成不害怕,貪心的種子轉成不貪心,瞋恨的種子轉成慈悲種子,如此,如來藏的各惡業種子就轉成「大圓鏡智」。

這是解脫生死的唯一門路,否則因為各種無明業種的存在,使眾生產生各種疑惑而造各種惡業,現在的惡業又成未來的苦果,未來果又造未來的因,如此周而復始輪迴受苦永無休止!以下我們就要討論這些無明業種的情形。


三、無明的種類
在如來藏中的無明有根本無明與塵沙無明兩種,而在第六識中的無明稱為枝末無明,又稱為一念無明,分別敘述於下:


(1)根本無明:

這包括真如所起最初的一念昏沈,以及其經過長時間妄想執著所產生各種虛妄分別境界的種子,也包括因眾生對各種境界貪執所引起而由第六識再反薰回來的業識種子,根本無明是極細微難知的狀態,這種無明包括貪瞋痴慢疑五種無明業種稱「五無明住地」。

它們潛藏於如來藏中,由第七識啟動不斷將其組成(故稱流注)各種「名色」,使眾生產生各種無明妄想不得解脫,根本無明眾生無法得知,只有佛才知其詳情,眾生靠自力無法消除,必須內由自力(如觀照等)外加佛力才可徹底消除,此無明必須漸除,在漸除中,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這就是菩薩的變易生死,當其完全破除以後,第八識就轉成大圓鏡智,若有俱足的福報,它就成為佛的法身。


(2)塵沙無明:
此乃眾生無始以來對名相符號的執著,以為實有所引起,又稱法執,此無明使眾生對宇宙各種森羅萬象執以為實有,實際止,此森羅萬象只是一些名相符號的妄相而己,這種無明在修行中所現的就是所謂的「黑漆筒」,它是一種細微的業種所組成。


(3)枝末無明:
此又稱一念無明,是眾生由一念起多念的原因,形成眾生的我執,我障,使眾生因有我而貪愛所見所思的各種境界。

枝末無明是較粗的無明,較易查覺,它是第六識的障礙,使第六識不得清淨,主要原因是當眾生的身體器官接觸外界時,由前五識而來到第六識所產生的妄覺,以為這些境界為實有,對其產生貪愛,就是所謂的三界見惑。

又由如來藏無始以來的貪愛業種經第六識組合而成各種名色產生各種妄想以至對境起迷思,就是所謂的三界思惑。佛教把枝末無明分為一種見惑及三種思惑,見惑是對三界起妄見以為實有而不知緣起性空。三種思惑是無色界、色界及欲界思惑,是眾生迷戀貪愛三界種種欲樂而起。

見思二惑的體性共有十種稱為十使,分別稱為身見(即我見)、邊見(即斷常二邊)、戒取見(即執外道及一些不正當的邪戒)、見取見(即自大、未證謂證等)、邪見(即不正念、無因果、無三寶等錯誤見解)以及貪、瞋、痴、慢、疑五種惡見。

詳細區分則在三界的苦、集、滅、道四諦下,有欲界的身見苦諦、欲界的邊見苦諦等,有欲界的身見集諦等,有欲界的身見道諦(即消除欲界身見之道)等及欲界的身見滅諦等,同樣有色界的身見苦諦、身見滅諦等及無色界的身見苦諦、身見滅諦等,總計三界共有見惑88使及思惑81使。

見思二惑使眾生輪迴三界生死,小乘修行者斷此無明以了生死,斷見惑88使的是初果須陀洹,又斷欲界六品思惑的為二果斯陀含,兼斷欲界九品思惑的是三果阿那含,斷盡所有見思二惑者為四果阿羅漢,又能起心渡生迴小乘向大乘者稱為大阿羅漢。


四、煩惱障與所知障:


煩惱障就是我障,它源於枝末無明,源於眾生對三界的見惑,使眾生貪執一個「真實的我」,因此產生各種「我所有、我所愛」,造各種惡業因果,起各種煩惱,故稱煩惱障。因執著有我,故對世間不捨,若又加上因果未盡則在修行上造成第七識無法停止不動,因此不斷攀緣如來藏的種子,使第六識不得清淨,無法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所知障源於塵沙無明及更深入細微的根本無明,這些潛存於如來藏中,如人之最深層潛意識,此二者造成眾生之障礙,使眾生不知外界真相故稱所知障。


五、三種無明的比較:


三種無明之次第以枝末無明最粗,最容易查覺,塵沙無明次之,而根本無明最細微,雖知亦難斷。

羅漢斷枝末無明破除我執,證我空(又稱人空),但塵沙與根本無明未除,這些修行人靠「滅受想定」入空,但他們認為「塵沙無明」是實有而不能破除。因其根本無明未破除,有所不同菩薩斷枝末無明亦破除塵沙無明,已證人空及法空,其所入之空為「偏空」,如在霧中看花,與佛所悟的「真空」有所不同。

菩薩斷枝末無明亦破除塵沙無明,已證人空及法空,破我執與法執,但根本無明未完全破除,故菩薩概分為「十地」。佛則是所有無明都己完全破除。又有些修行者靠慧觀之力開悟現性,剎那入空,但無明未破除只是暫破,定力又不及阿羅漢。

不能長「住空中」,但己真了知空的情況,己可了脫生死,又有很多祖師級人物是悟後再經修行破除各種無明,有些可能己經是菩薩。


六、修行中破除無明之方法:


在修行上破除無明不外自力與佛菩薩的加持力,在自力修行中經由禪定或其他各種「返觀照」中能離六塵則可脫離欲界,能去除名相則可了脫色界,進一步若能消除動靜二相則可了脫無色界的生死。

到此境界則眾生己由多念成一念,再進一步「返照」則可破塵沙無明而開悟了脫生死。然後逐步靠自力返照及佛力加持分破根本無明。另外的方法是完全靠佛力加持來消除各種無明,密宗的各級灌頂,顯宗的念佛皆屬此種方法。


此外,在定中修各種觀想亦有助消除一些無明,如修慈悲觀可助消除瞋恨的無明,修無常觀可消貪的無明,修因緣觀有助消除痴的無明。


紫虛居士於
長濱準提精舍84.03.11
以唯識論的觀點談修行中的各種無明
█藥師山 紫虛居士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5 03:1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