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臺灣金沙石介紹
一、前言
台北盆地因斷層的陷落,以及河川的襲奪孕育出大漢溪新生命,也因此讓源自於雪山山脈,原本由桃園台地入海的大漢溪,卻悄悄轉入台北盆地。
大漢溪最早稱為「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稱其為「Takoham」之音譯,後來因「陷」字不吉祥,乃依月眉位於「河崁」之地的天然地勢,將「大姑陷」改稱「大姑崁」。1865年為慶賀月眉李騰芳中舉,遂改稱「大科崁」。其後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將之改為「大嵙崁」。1920改為「大溪川」。然民間仍習稱大嵙崁港,係因閩南河洛人,習慣上將「溪」和「港」併用。台灣光復後,省政府於1959年公告改為今名。資料出處: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頁89-93。 )
近年來,大漢溪河床由於砂石過度開採,水力侵蝕與搬運,河床砂石流失,底岩裸露,出現壯觀的河底大褶皺。
二、產地:
大漢溪除了出產特殊的化石之外,也出產金沙石;金沙石產於經由大溪鎮月眉〈山豬湖〉流入鶯歌鎮一小段大漢溪河床裡,十幾年前,北部石頭族在那裡釣魚時,無意間發現的石頭,因為這種石頭中含有黃鐵礦結核,外表呈現閃閃發亮的光澤,有人誤以為有沙金成份,才由北部石頭族命名為『金沙石』或『金沙鐵丸 石』、『金沙積石』之美名。
三、成份:
其實大漢溪流經鶯歌的東南方,沿岸土質較細,底層多為礫石,且有黏土分佈,所以金沙石分佈在大漢溪的黏土上面。金沙石是沉積岩,也是一種變質的硬沙岩結核或沙積石,係火山爆發時岩漿所形成的泥質岩,與含金屬成份的高熱岩漿所融合之石頭。因此石頭上面常帶有金屬礦物,金屬礦物以銅居多,也有少量沙金或其他金屬。
四、形成過程:
金沙石因為含有褐鐵礦的結核,其形成的過程,可能是幾百萬年前,臺灣北部火山爆發,熔岩經過融熔作用後,多由碳酸鈣矽酸氣化鐵所組成,以結核為中心之同心圓狀體的結核沉積於泥岩和頁岩層中,再經年累月受雨水、河水的沖刷,形成奇形怪狀、玲瓏可愛的形態,顯露於泥質沙岩表面或河床上礫石堆中,以及大漢溪的溪底。金沙石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或圓柱狀、圓盤狀、扁豆狀、葡萄球狀等結核體,形態多樣化,體積巧小玲瓏、十分 討人喜歡。
五、處理方法
剛採撿回家的金沙石,因體積不大,外殼又裹上一層厚泥土,因此,必須用細鋼刷小心翼翼地慢慢刷洗,直到露出潔淨的石肌和紋路為止。假若金沙石受黃鐵礦侵蝕,表層覆蓋著土褐色鐵銹時,需用稀釋的草酸浸泡幾天,除去鐵銹後,再以細鋼刷刷洗,處理時千萬不可用鹽酸浸泡,否則容易破碎。
六、欣賞方式
金沙石因體積小﹝大約十三公分以下﹞,姿態精巧多變化,是臺灣石頭族喜歡收藏的小品名石,因此,欣賞金沙石的要領在於細心觀賞其凹凸逗趣的造型和細緻紋路的變化,可以配置檯座以形象石或意象石觀賞。〈圖/文陳南榮〉
來源: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
-
總評分: SOGO幣 + 1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