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道之內容
佛法,是對於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種實踐。眾生(以人為本,可稱為 人生)無始以來,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現實不過,迫切不過的根 本問題,也惟是佛法才能徹底處理的問題。佛法對於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 開示它的真相,使我們從人生實相的正見中,知道我們應如何增進此人生,淨化 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達到更圓滿更完成的地步。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 進步、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佛典裏稱之為道。釋尊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初為 五比丘轉法輪,即提示以「中」為道的特質。如『轉法輪經』(巴利文本)說: 「在此諸欲中耽於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 之苦為苦,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此 即開眼、開知,至於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比丘!於何名為依於如來所 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道也」。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標揭此不苦不樂的 中道。中道即八支聖道,這是中道的根本義。這何以稱之為中?有以為佛法之所 謂中,是不流於極端的縱欲,也不流於過甚的苦行,在此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 度。但這是斷章取義,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觀 ,即人生歷程的路向,不是縱我的樂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這二端的動機, 都是建立於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觀,情本的法門。世人感覺偏於縱我的樂行 不可通時,於是就轉向到專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為,都不過在這兩極端以及 彼此移轉的過程中。不曉得縱我的樂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無限擴張,必然是 社會沒法改善,自己沒法得到解脫。或者見到此路不通,於是轉向苦行,不知苦 行是以石壓草的辦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華的悲觀,甚至以 自殺為自我解脫的一法,即是以情意為本的結論。依釋尊,縱我的樂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於情識的妄執。釋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 ,這就是以智為本的新人生觀。自我以及世間,唯有以智為前導,才可以改造人 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樂的、智本的新人生觀,是佛法唯一的特質 。佛說離此二邊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導者,即是正見。一切身心 的行為,都是以正見為眼目的──『阿含經』以正見為諸行的先導,『般若經』 以般若為萬行的先導。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從正見為本的實 踐中,不落於情本的苦樂二邊。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導行」為 原則的。以智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達到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
正見為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增進、淨化此人生以及解脫、 完成。正見人生的實相,佛在處處經中,也即說之為中道或中法。如『雜阿含經 』(大正藏編號二六二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迦旃 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 釋尊開示「正見」的教授,說明世人不依於有,則依於無,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 道法。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不是折中於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 釋迦所說者,為緣起法,依於緣起的正見,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釋迦所說中道,還有不一不異的中道,如『雜含』(二九七經)說:「若見 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 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 。還有不常不斷的中道,如『雜含』(三00經)說:「自作自覺(受),則墮 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 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與不有不無一樣,都是依於緣起而開顯的不落二邊的 中道。正見緣起的中道,為釋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樂是行的中道;不有不無等 是理的中道,這僅是相對的區分而已。實則行的中道裏,以正見為先導,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見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樂兩邊的情本論。同時,悟理即是正 行的項目,正見緣起,貫徹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兩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依於正見緣起,能離斷常、有無等二邊的戲論,發為人生的實踐,自然是不落苦 樂二邊的中道。
還有,釋尊的開示緣起,緣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緣起的空相應性, 這在經中多有說到。如『雜含』(二九三經)說:「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 緣起隨順法」。緣起是與空相應的,空的獨到大用,即洗盡一切戲論執見。緣起 與空相應,所以能即緣起而正見不落兩邊的中道。(印順導師/中觀今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