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4-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247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7292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明鄭時期,客家人即大量來臺。潮州和汀州籍客家人都是鄭成功父子孫三代的支持者。
鄭氏失敗之後,客家人多半進入高屏盆地反沿山地區。所以客家六堆文化在屏東占有相當重的分量。
客家人第二度大批移民臺灣,是在清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以後的事,當時他們沿臺灣南部西南岸,
向東北部航行,在各小港口登陸,而後分往東北部各地區墾居。
在清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0一年)前後,滿懷拓荒雄心的客家先民,開始越過隘寮溪,分成三路,同廣闊的高屏平野推進。
他們在南臺灣建立的第一個據點,是屏東縣萬丹鄉的濫濫庄,並在高屏地區形成「六堆」生活聚落。
「六堆」的名稱,起源於地方自衛性的兵勇組織。「堆」原本是「隊」的意思,傳聞客語「隊」的發音與漢音的「堆」相近,
經過口傳之後,成了「六堆」。
今日的六堆,包括右堆---美濃(高雄縣)、高樹;左堆---佳冬、新埤;前堆--- 長治、麟洛;後堆---內埔;先鋒堆---萬巒;中堆---竹田。
六堆的命名由來,除了萬巒是因該隊的祖先劉庚甫,每逢對外作戰都打先鋒,而命之為先鋒堆外,其他五堆都是按地理位置命名。
早期南部客籍先民,多無在臺灣長期定居的打算,只要財富足以衣錦還鄉,便毫不留戀地將產業轉賣給其他族人,並收拾行囊回原鄉。
這種心態,可自萬巒鄉五溝水家族的更迭,看得非常清楚。五溝水最初整個產業都是熊姓家族所有,後來熊家賺了一筆錢,
便將產業全賣給吳姓人家;但吳家發達起來,便義無反顧地返回家鄉,除了一些家族產業外,將其他資產全都轉售給劉姓家族。
原本僅打算在臺灣賺一大筆錢便回老家的劉家,因碰到日據時期的動盪不安,只得「暫時」留下來。
沒想到這一留就是百餘年,現在約五溝水便以劉姓為最大家。因綿延下來的住民都為客家人,且保存的古宅最多,該地保留的客家文化也最完整。
祖先來自彭城約五溝水劉家,以「天下第一家」自居,其住宅的建築,除了因地制宜稍微修改一些地方外,大多依照原鄉的圍龍屋興建。
所謂「圍龍屋」建築,其橫向的主堂和兩旁縱屋(即廂房,又稱護龍)是不相連的,利用縱屋將主堂「圍」起來,有防禦外人人侵的作用。圍屋內房間的門全部面向正中間的和平(曬稻穀的空地),以隨時觀看主堂四周的動靜。但為防止外頭的人看見裡面情形,多在門外加一道簾子,遮蓋屋內的光線,是深具防禦性的建築。
講究慎終追遠敬祖精神的客家人,主堂中間的正廳用來擺祖先牌位,內部陳設非常簡單,但每件物品都有著特別的含意。
屋梁的一根橫柱專掛燈對,分為龍燈和鳳燈兩種,龍燈分掛兩旁,鳳燈則居中。凡是族裡娶進一門媳婦,便多一個鳳燈,
外人如果要了解該家族最近有無添新人,只須看燈對有無增加便一目了然。
有些建築設計和訓誡子孫的匾額,也明白地傳承客家文化精髓。
例如重視科名的客家人,其家族屋舍的屋脊多故意蓋成「小燕尾」,
這是因為早年有功名的家族,才可以蓋「大燕尾」,但一心盼望後裔耕讀光耀門楣的客家人,
將屋脊故意蓋成小燕尾,是期待祖先庇佑子孫爭氣。
除了「小燕尾」之外,在觀察客家人的古建築時,曾發現許多人家的主堂裡,都掛著「進士」的木匾。
由於清朝時,五溝水劉家出了三名「恩進士」(這種恩進士與一般進士不同,只有冊封,不派官職),
因而劉家主堂便懸掛著「進士」的大匾額,以昭告子孫先人的光榮事蹟。
至於沒有任何功名的人家,為仿效劉家,便也「刻意」在主堂裡,掛著「進士」的木匾,其目的為勉勵後代,以此為目標光宗耀祖。
所以參觀客家祖廟時,別誤以為只要掛「進士」的家族,便有人當過官。
除了以小燕尾和掛進士匾額析求祖先保佑外,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時候,還非常講究風水。
客家住宅的地理,大都採前虛後實、後高前低的模式,以求藏風聚氣,前方必有溪流(因玉帶水,主財位),
而且圍龍屋的主軸,必定得跟屋主的生辰八字契合。
可惜的是,年輕一輩的客家人,有許多人不明瞭祖先的建築特色,使得客家文化逐漸失傳,所幸還有不少祭祀公業留下的老建築,
可作為「活歷史」教材,否則後人都不知該如何尋找先民文化了。
不過,經過多元文化融合,六堆文化已逐漸被淡忘。以前他們引以自豪的性格,如婦女刻苦、勤勞能幹的特性,
目前在新女性時代裡,已不太容易顯現了。
如果要繼續保存客家文化,不能僅靠六堆文化,而要找出新的特定文化發展,才不致使客家文化失傳。
(摘錄自趙莒玲所著「台灣開發故事(南部地區)」"客家建築是客家文化的精髓(P.176~P.182)"一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