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5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開光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9-10 00:49: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開光

開光又稱開眼、開光明,指專為神佛開眼所舉行的儀式。傳統佛、道二教及民間的神道信仰,新雕神像、佛像或紙紮、圖繪神佛完成後,在安座奉祀時前,都要舉行「開光點眼」的儀式。在宗教信仰上,相信經過這種轉換儀式,所供奉的神佛聖像就從工藝品轉變完成,具備宗教的神聖性。這種儀式在神道信仰上具有的意義,就是神聖與凡俗的區隔,使聖像超越人為的創造物,成為具有神秘力量的崇奉物,乃是華人宗教信仰發展成熟的神聖象徵。

中國古代並未特別明顯記載開光儀式,但在喪葬儀式後仍有「點主」儀式,使亡者的靈魂得以憑依,故神主牌位作為祖先祭祀,子孫後代就可依照禮制祭拜,從而轉化庇佑子孫的神靈力量。佛教傳入中國後,既有雕刻佛像的制度,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所譯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就有明白敘述開光的經文:「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並指出佛教塑像雕造完成後,必須禮誦安像慶讚,即為中土所見的佛教開光儀軌文本。其他的記載尚多:如《事師五十頌》將開光稱為「聖住」,為請佛菩薩安住其中的旨意;《禪林象器箋‧垂說門》也詳細說明:「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請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佛教認為經過開光點眼後,佛像即非原來的木雕石塑,而具有宗教意義的神聖性,故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在佛教的理解中,開光就代表請諸佛菩薩降臨,在人間護持佛法,並為供奉修行者加持,就具有消災袪病、趨吉避凶的效果。

佛像開光的儀式結合傳統的點主以憑依的概念,從此成為流傳至今的開光儀式。一般點主須請父母官或年高德劭者,佛像開光則需延請高僧大德,而民間進行開光點眼儀式,一般均由道士或法師等儀式專家主導,或請地方首長、年高德劭的耆老持筆開光。在臺灣普遍舉行開光儀式:公私供奉的神像、建醮紮作的紙像、王船或龍舟製作完成,都會鄭重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在時期選擇上,都會選擇適合的吉日良辰,主持者就手拿寶鏡,用寶鏡的反射陽光於開光的神像上,表示天地靈氣匯注其中。開光時通常從點眼開始,一面唸誦點眼的咒語,一面手持硃筆沾上紅硃與鷄血點在神像眼中,使神明的靈力附著於上。

道士、法師或雕造神像的師傅都可成為儀式專家,整個開光點眼的儀式過程,包含淨化、請神、發旨、發令、入神;並敕筆、敕鏡、敕雞,然後開光、發毫光等。在開光時所用的硃筆,一般將硃砂混合白雞冠血,有的還加上黑鴨舌血來敕符,就是認為「雞鳴一聲天下曉」,代表即將普放光明,且日昇東方代表旺盛的生命力;而鴨則取其諧音「壓或押」,按照象徵律可壓過凶神惡煞,由於硃砂為紅色,加入雞鴨血也是紅色,又富含生命力,故成為開光點眼的象徵物。一般在開光前都要先「入五寶」,就是在臟廂中備足五種珍寶:如金、銀、銅、鐵、錫或珍貴的瑪璃、玉石等寶物;又有一團五色線。民間也有以牛黃、活的虎頭蜂、蜈蚣等作為開光時的入寶之物,其中牛黃屬藥材,也常用於製香;虎頭蜂、蜈蚣則因其性兇猛,被認為能夠增添神尊的威力,但現今由於尊重生命、不殺生的觀念日益受到重視,也較不鼓勵以此法進行開光。在入神儀式中,臺灣的地區習慣,均由開光點眼的専家稟告:諸如時間、地點、事由及所供奉的神明,表明奉祀的旨意;也有許多地方採取更清楚的方式,就是用紅紙工筆敘明入神的緣由及願望,有的為了增加靈力,還會念咒書符,這種符令則因派別而各有異趣,即稱為「意旨」。這種作法方便後人整修時,就可憑此意旨知曉相關的訊息。

在儀式習慣上但稱點眼以概其他,都在神像上,從點眼開始,而後及於五官,如耳、鼻、舌等處,而後一一周遍全身。由於各宗教的教義旨趣不同,也有符合教義的觀念,如佛教認為神像所開光的眼、耳、鼻、舌、身、意,即稱為「六通」,故一邊動作一邊持念:如其語句云:「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刹刹;點意意通,能鑒三世群機。」而臺灣一般所使用的敇點字句,則比較強調吉利並賦予神明具有神秘力,如云「點眼眼光明」之類,每一個動作都有吉祥話,可繁可簡,方便變通。在道壇上從內壇所有的紙糊聖像、表馬,壇外兩排的官將、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及朱衣、金甲與山神、土地;正中矗立的大士爺像,所有的紙糊紮作均由高功及道眾進行開光;在敇點前會請醮主先呵一口氣,表示為醮主而請神降臨,敇點後還會配合搖動以表降臨。佛、道二教及民間神道通行神像開光,就是相信聖化之後就能發揮護庇眾生的神能,也成為華人宗教的文化特色。

【撰寫者】
李豐楙(政治大學宗教所講座教授)
劉怡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

【參考文獻】
1.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03。
2. 謝宗榮,《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臺北:博揚文化,2014。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8 06:1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