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0
 - 最後登錄
 - 2025-1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2709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23231
 - 相冊
 - 11
 - 日誌
 - 31
  
 
 
 
      
 
 
 
 
 
 
 
 
 
 
 
 
 
 
 
 
 
 
 
 
 
 
 
 
 
 
 
 
 
 
 
 
 
 
 
 
 
 
 
 
 
 
 
 
 
 
 
 
狀態︰
 離線  
 
 | 
 
 
 
 
 
手沖時,先將濾紙沖濕再放粉,還是乾濾紙放粉?  
 
濾紙用熱水濕潤的原因,大多是白色濾紙有漂白螢光劑殘留問題,若為未漂白紙漿的較沒有這顧慮。  
 
前提下就透氣性的問題,以悶蒸來說,目的是讓咖啡粉均勻吸水顆粒濕潤後, 
 
隨後手沖進的水來溶出咖啡物質,可以增加萃取率與提高濃度。 
 
乾燥咖啡粉在浸潤或乾燥濾紙下的影響,沖咖啡的時間大於濾紙與咖啡粉之間的接觸與吸收, 
 
這代表濾紙吸附咖啡味還是咖啡粉吸附濾紙味,似乎不是那麼的重要與絕對, 
 
因為萃取時間長,味道都會沖到下面的咖啡壺。 
 
濾杯內部肋條設計造成的透氣性影響遠大於濾紙浸潤的問題。 
 
在乾燥濾紙萃取下,咖啡粉受熱水浸潤悶蒸,濾紙被毛細現象濕透的時間快, 
 
在C02的排出問題之下,雖然與濾紙濕潤有2-3秒的差異,但濾紙壁所造成的氣體透氣性才是主要原因。 
 
所以濾杯內部肋條的設計,考量導流以及通氣性,都是為讓萃取咖啡液能順利流下, 
 
傳統Kalita、Melitta、Hario錐形濾杯的螺旋型肋條、KONO下方的柱型肋條、 
 
有田燒的直條型肋條,新推出的蛋糕型濾杯Kalita185以及對應的專用濾紙(波紋形、土佐和紙), 
 
原理都是一樣,濾杯跟濾紙立場對換而已。 
 
考量濾紙與濾杯之間的密合度,KONO濾杯頂端為全部光滑,滿水下重力會使咖啡液往下流出, 
 
但濾杯頂端周圍因光滑面,濾紙完全密合導致通氣差, 
 
造成流速過慢而過萃,要調整手沖慢水流或是分段注水來解決。 
  
而焙度深淺的問題,淺焙沖煮時排氣差,咖啡粉顆粒較重銀皮也多, 
 
細粉容易吸水下移阻塞,正常水柱不易帶動咖啡粉層變化,造成緩慢而過萃, 
 
需要用不斷水沖法或是較大水柱、沖擊力較垂直水流的手沖壺來因應。 
 
斷水法萃取濃度、body喝起來較口感厚實,不斷水法清爽的風格也不失為一個亮麗的表現, 
 
各有所好,取決於沖煮者的意念,而咖啡就是因為變因多,所以才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