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氣切會變廢人? 醫師澄清是誤解觀念
「做氣切不就變廢人了?聽說氣切後一輩子拿不掉,不要氣切!」奇美醫院醫師指這是許多病患家屬對氣切的誤解,其實氣切是替代口內氣管插管、可保患者呼吸順暢、保護聲帶,舒適度高。只要呼吸不再衰竭、脫離呼吸器,氣切患者能說話還有機會用嘴巴飲食。
為何要做氣切?奇美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說明,氣切是代替口咽式氣管內管(俗稱插管),從患者頸部做一切口將氣切管插入氣管,氣切管功能與口咽插管相同,開氣切口手術後一週,頸部傷口疼痛會消失,比直接從嘴巴內插管進氣管舒服的多。
插管除了刺激難過外,因插管進入氣管會經過聲帶,蘇醫師說,插管會壓迫聲帶,時間愈久,聲帶肌肉會受損,輕者沙啞、喝水易嗆到,嚴重時聲帶完全麻痺,氣切口在聲帶下方、不會損傷聲帶。有研究指出,長時間插管,聲帶受永久性損傷機會達一三%,最好是做氣切,提高脫離呼吸器的機會。
蘇英傑直言,台灣民情很多人無法接受很早期的氣切手術。奇美醫學團隊建議是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患者,在插管一至二週期間做氣切;如是腦傷或其他確定長期需依賴呼吸器患者,在插管一週就做氣切。一般氣切傷口會在一週左右癒合,如氣切時間過久,無法自行癒合,醫院可做閉合傷口的手術。
奇美醫院與蘇醫師都說,只要患者呼吸不再衰竭、恢復可自行咳痰,氣切管路就可以移除,不會跟患者一輩子,如脫離呼吸器,就有機會能夠說話、且能從嘴巴吃進食物,過接近平常人的生活;但如是聲帶嚴重麻痺、中風等病症,氣切可能會跟一輩子!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