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5-8-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1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我為你祈禱
當她還是小嬰兒時,每逢喝奶,爸媽總是握著她緊抱奶瓶的小手,感謝天父賜下食物,並祈求天父賜她健康。每逢生病,爸媽亦是抱著她,握著她的小手為她禱告,然後哼唱著“我是主的羊”。
她兩歲時,目睹爸爸媽媽在街上吵架,當時她害怕了,立刻閉上眼、合著小手,向天父禱告:「求天父叫Daddy媽咪不要再吵架了。」童稚的聲音如天使奏出美妙的音樂,在空中飄揚……
從三歲開始,她入讀基督教學校,每天都有很多禱告的機會:早禱、茶點前、午飯前、有同學病了不能上學時……晚上睡覺前爸媽總會講聖經故事,然後一起禱告。
她七歲時,曾在高架床上掉下來,大板門牙直撞向下格床的床欄上,把木頭鑿出了兩個牙印。奇妙的是,在這麼嚴重的撞擊後,兩顆門牙竟然好端端的立在牙床上,沒有任何異樣。從那時開始,她深刻的體會到,天父如何藉著天使貼身地看顧她,保護她,托著她。那時,爸媽和她一起做了感恩的禱告。
她九歲時,曾問媽媽:「祈禱真的有用嗎?我禱告了,神會聽嗎?祂真的會幫我嗎?」那時,媽媽教她禱告之後要等待,神的時間和人的期待有時會有所不同。
她十一歲了,對教會諸多不滿,對導師口出怨言。暴風少年期翩然而至,溫純的小女孩突然變身成為怪獸,誰敢招惹她便落得渾身是傷。爸媽勸她不要只是埋怨,要為不滿的事情禱告,交託給神。她又問:「禱告真的有用嗎?」過了一段日子,事情還是沒有改變,她看來灰心了,情願退出令她不滿的群體。在那時,爸媽也還是叫她要忍耐,要等候;留下來才能看到神的時間來到、神的奇妙工作。但無奈她仍是選擇離去。
她十三歲時,對信仰漫不經心,沒有任何事情比朋友重要;她有時不想上教會,有時在家庭禱告時間不願意開口,爸媽也不曉得她自己還有沒有禱告。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唯有禱告交託神。天父啊!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不懂得如何教導她,求你親自牧養她,不要讓她離開教會,離開你。
她今年十五歲了,一天,媽媽告訴她將要到醫院做一個手術。她問:「會有危險嗎?」媽媽笑著回答:「手術風險不高,我是肯定不會死的……只是,有3%的機會,即是100人中有3個人會有嚴重的後遺症,引致面癱。」她稍為頓了一下,該是在想:3%的機會到底是高是低?然後她像是輕輕舒了一口氣,說:「機會很微呢!你會沒事的,我會為你祈禱!」
「我會為你祈禱!」多麼動聽的一句說話,出自這位曾經不再相信禱告的女孩的口中,這女孩便是我的女兒。
女兒在時日的流轉中成長了,在不知不覺間,在各種經歷中,她對神的信心增強了,才會發自內心地說出「我為你祈禱」這句話。從孩提的單純信靠,到少年的懷疑叛逆,代表了成長的不同階段。也許,到了年事漸長時,她會經歷更多的挑戰、懷疑與反思……經歷一次又一次的不信、離開、回轉、歸回……最後對禱告有更深的領會,與上帝進到更深的連繫中。
回想起女兒的靈命進程,我體會到靈命的成長與身體的成長一樣,需要時間和空間。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有沒有試過把種子播在泥土中?種子和種子之間需要保留一定的距離,當幼苗長出時,才有足夠的空間長大和吸取養分。果子的長成亦要經歷整個生命季節才能成熟,若勉強提早採摘,只會令它們失去原來甜美的味道。
信仰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當我們聽到別人的分享,而沒有親身的經驗與體會,那只能夠是別人的信仰。我們需要吸取生命的養分──神的話語,並隨著時間的過去,在人生的各種境遇中與神相遇,每一天每一刻,一點一滴地累積對神的了解和體驗;好比朋友的相逢相遇相知,經過歲月的洗禮,逐漸建立起不朽的深情……
靈修英文是”Quiet Time”─寧靜一刻,很貼切,是我們與神約會的一刻。靈修不單單是讀經、禱告、默想、反思、唱頌……這些都是形式,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的人來到神面前時,我們的心是否也同時來到?我們是否在這時刻中,讓神進到我們裡面,我們也進到神裡面,彼此連結,對神有更深的認識,有更深的契合與相親?作為國證網絡的其中一位同工,我熱愛我的工作,感到非常有意義,因為藉著分享靈修的異象,把各類靈修材料推介給同行者,讓他們每天都來到神的面前,與神建立更深的關係。神讓我有份參與這個事工,我深感榮幸,也盼望看到同行者們共走天路,一起成長。
來源:天路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