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VN-80 於 2016-11-27 10:57 編輯
一般來說,所謂的「早期基督教藝術」是指從基督教誕生到西元五世紀後半所產生涵蓋整個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藝術。
當羅馬帝國皇帝泰伯利亞斯〔Tiberius,西元 14 ~ 37 年〕在位之時,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被釘上十字架。雖然祂的殉道在羅馬並沒有引起重大的注意,但是追隨者卻繼續傳播祂的道理教義,並且遠播到羅馬,威脅到羅馬君主的勢力。
西元 64 年,羅馬發生了一場大火,尼祿皇帝〔Nero,西元 54 ~ 68 年〕把這場災難歸咎到基督教的身上,並把當時的基督教領袖保羅斬首。隨後的幾位皇帝有的對基督教抱持著包容的態度,有的則企圖把它剷除。一直到了西元 313 年,由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西元 306 ~ 337 年〕頒布《米蘭詔書》﹝Edict of Milan﹞,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於是基督教開始了它與羅馬帝國政權的結合,並且徹底改變了往後歐洲文化的發展。
由於羅馬帝國不斷衰敗,東部邊界又不斷受到外族人的騷擾,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 330 年為了確保護帝國的安全,於是把首都從羅馬東移到希臘人的拜占庭,並改其名為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現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這項遷都措施不僅延續了羅馬帝國的生命,更象徵了基督教的勢力擴展到了「東方」。自從遷都之後,西方的羅馬帝國卻頻頻遭到北方野蠻部落的侵略,民不聊生,到了西元 476 年便徹底滅亡了;相反地,東方的羅馬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西元 527 ~ 556 年〕的統治下,卻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以基督教為精神力量的拜占庭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