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漢人開墾台灣3、4百年來,水牛始終是台灣最主要的生產力,在台灣開拓史上,扮演重要地位,更呼應著台灣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台灣本來只有野生黃牛,漢人來台馴化了黃牛,也自華南引入水牛;荷蘭治理台灣時,引進一百多只水牛,並教導本地農民農耕方法;鄭成功時代,鼓勵漢人至台開墾,引進更多水牛幫助農人。直至6、70年代的台灣農村,水牛耕田是最常見的景觀。讓水牛在泥水中打滾,可讓牛消暑,但主要是去除牛身上的牛蝨,牛身上乾燥的泥土,並可在晚上防蚊蟲叮咬。耕耘機渡河清律中規定,津渡之處,凡可造橋而不造,可置渡船而不置者,應受官司製裁。但地方官署基於安全的考量,認為溪河可限制戎馬之足,可防械鬥,可驗匪踪,故放任不管,行旅往來都不便,法律成為具文。鳳山縣志的規制志關於橋樑中說:邑不產石,運載維艱,故少綿亙之長橋,惟架木或編竹為之,然土松,水漲時不能久固。在有船筏之渡頭,皆屬官營,須徵渡稅;至乾隆3(1738)年才改歸民營,取消渡稅。然船夫往往貪婪,為逞私慾,需索無度,又成弊端。所以後來政府有義渡之舉,使人人稱便。由此可見,台灣渡河史之曲折。圖為水淺處,牛車可渡河,耕耘機就由牛車載運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