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販或是流動攤販在50年代以前,由於交通不便,住在農村和山區的人們購買日用品,大多靠每週或每月固定挑來賣東西的小販。例如:山區的人買魚肉或化妝品,除非偶而下山順便購物,通常都靠小販挑來賣。農村在農忙時節,人們沒空進城,也要靠這些走販來補充日常用品。在來品種鳳梨在40年代,台灣的鳳梨主要是在來種鳳梨,尤以40年代以前為然。這種鳳梨台語就叫'旺來',將它的皮削掉後,果肉上還會留有一點一點的'目',必須再用鳳梨刀把'目'刻掉,果肉上就會形成螺旋狀的溝,如圖。這種在來種鳳梨甜中帶酸,纖維粗,但香味濃郁,只是若沒有把'目'刻乾淨,吃過後,口中會有潰瘍之感,但沾點鹽就可避免。因此,50年代改良後的'南梨'上市後,因甜而不酸,又不必刻'目',果實也較大,甚受民眾歡迎,在來種鳳梨也因而迅速消失。又隨著農業改良技術的進步,各種鳳梨一再推陳出新,'南梨'大抵也消失了,更遑論在來種鳳梨-'旺來'。
大稻埕一帶叫賣各種生活雜物的貨郎
早期很多人家 , 都會利用空地養雞 ,
養大後 , 可以賣錢貼補家用 , 或者等年節時加菜 。
40 ~~ 50 年代 ,當時小老百姓生活較為窮困 ,
很多人以賣紅茶 , 冬瓜茶 , 綠豆湯為生 ,
當時 , 一碗綠豆湯大概是一角或兩角 ?
自己用皮球特製的[ 叭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