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4-4
- 最後登錄
- 2024-11-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030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615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經痛難耐!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早就醫對症下藥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25歲、未婚的王小姐,每逢生理期就經痛,但她不以為意,沒想到最近半年,不但經痛愈來愈嚴重,痛到出不了門,止痛藥吃好幾顆也沒用,還頻頻拉肚子,生理期之外下腹部也常常不舒服,求醫後才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痛難耐!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早就醫對症下藥
子宮內膜異位症,育齡婦女的頭號敵人
子宮內膜是位於子宮腔內的腺體組織,會受卵巢荷爾蒙刺激而週期性地增厚、剝落,形成經血。當經血逆流到腹腔,沒有被免疫系統清除乾淨,子宮內膜細胞就會於子宮外落地增生,「異位的子宮內膜細胞,除了散落於腹膜,還可能附著到很多器官上。」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曾啟瑞醫師指出,長在卵巢上稱為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肉層則是子宮肌腺症,甚至有跑到直腸、膀胱、肚臍、肺部等處的案例。
隨著每次月經來潮,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也會受雌激素刺激而出血、沾黏,病人除了嚴重痛經、經血過多,還可能發生腹瀉、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排便疼痛、血便等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會使骨盆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破壞卵巢機能,導致不孕和流產,「臨床發現,不孕的病人經腹腔鏡檢查,約有五成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曾啟瑞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雖然是良性的,擴散速度卻很快,影響遍及卵巢、子宮、輸卵管、腹膜,手術後仍有相當高的復發率,不可輕忽大意。
子宮內膜異位症依據沾黏程度、內膜異位深度、囊腫大小等分為四級,「只要囊腫大於1公分,就已經是第三級。」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顏志峰解釋,目前標準治療方式是以腹腔鏡手術為主,術後搭配藥物降低復發率,但因在卵巢動手術有造成卵巢功能損傷的潛在風險,所以腹腔鏡手術的技術與精緻度很重要,也必須視患者的年齡、症狀嚴重度、近期是否準備懷孕,擬定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藥物治療,主要可分為兩大策略:口服黃體素或避孕藥,可提高黃體素造成假懷孕,使病灶萎縮;口服類雄性素或注射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則能抑制體內的女性荷爾蒙造成假停經,使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不會再繼續增生。
新一代口服黃體素能直接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效抑制,研究報告顯示治療效果頗為理想,除了緩和疼痛外,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不會骨質流失,也更能預防復發。
口服類雄性素或注射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抑制子宮內膜效果較強,用藥期間即無月經來潮,但前者會出現長痘痘、體重增加、皮膚油膩等副作用,後者則會出現臉潮紅、發汗、情緒低落等更年期症狀,還多少會造成骨質流失,「一般療程不會超過6個月,病人停藥後也可能復發,」顏志峰醫師指出。
口服避孕藥或黃體素,相較於注射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抑制子宮內膜組織生長的效果較為溫和,所以用藥期間月經仍會來潮,但經量較減,副作用也較輕微,可以長期服用。」顏志峰醫師說,為了兼顧效果和安全性,新的用藥趨勢是希望既能對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有較強的壓制力,又可以持續服用較長時間,讓病人平安度過復發率最高的頭兩年,例如日本、韓國醫界都已採用的新一代口服黃體素。
「新一代口服黃體素能直接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效抑制,研究報告顯示治療效果頗為理想,除了緩和疼痛外,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不會骨質流失,也更能預防復發。」顏志峰說,未來新一代口服黃體素還可能用在術前縮小病灶,降低損傷,提高懷孕機率。
愈忍愈嚴重!及早就醫才是王道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多樣,個人差異性大,不易警覺,患者常拖到病情嚴重才就醫,「有病人一直到囊腫破裂緊急開刀,才發現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顏志峰提醒,劇烈痛經,經期間異常出血、骨盆腔痛、腹瀉,都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徵兆,不可掉以輕心,或認為女生難免有這樣的問題,吃止痛藥忍耐一下就算了。愈早確診,才能阻止病灶擴大,治療效果也更好。
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參酌歐、美生殖醫學會之子宮內膜異位症臨床指引和相關醫學研究,加上台灣專家意見,彙整成適合國人的臨床指引,提供醫師在臨床診斷與治療時有所依據,讓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獲得妥善治療,緩解症狀、預防復發,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相關資料可至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網站(http://www.endometriosis.org.tw/)查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