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7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住民文化]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技藝與生活文化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USS Enterprise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自然美景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3-16 21:58: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農耕
與居於平地漢人水田耕作環境不同,住於中、高海拔的原住民,以山田燒墾為主要耕作方式。原住民地區因受限於地形,灌溉不便,乃種植地瓜、芋頭、小米等耐旱性的作物。同時由於山坡地的傾斜度大,耕作面積小而零散,因此多使用簡易的鋤、耙。而居住於平原的族群(阿美族、卑南族)則在與漢人接觸後,也種植水稻,並引進機械式農具。


(二)漁獵
    在野生動物保護以前,狩獵活動原是台灣各族原住民主要生計之一。狩獵是男性的職責,女性禁止觸摸獵具,否則會招來不祥或打不到獵物。善於狩獵的男人,將被族人視為英雄、勇士,例如鄒族冠上的羽毛,即為善獵者與勇士的象徵;魯凱族勇士則將鹿角裝飾於帽冠。


    在十七世紀以前,台灣到處是獵場,西部平原更是梅花鹿成群。但自從荷蘭人、漢人來台後,將鹿皮、鹿肉脯視為商品,大量捕殺鹿隻,加上平原草埔開墾為農田的結果,野生梅花鹿已消失無蹤(目前墾丁國家公園於社頂公園,正試圖復育梅花鹿,並計畫於復育後野放於山林,以恢復台灣昔日景象)。
    原住民於狩獵前尚須占卜(如鳥占:聽鳥叫聲以辨別出獵是否有收穫),以決定是否出獵。狩獵的工具以弓箭、火槍、長槍、脫頭槍、佩刀為主,這些獵具大多由族人自製。


另一種狩獵方式是放置陷阱,主要方式為︰
1.大型捕獸夾:專門等待大型動物(如水鹿、山豬)的到來;
2.小型捕獸夾:用來捕獲山羊、山羌等動物;
3.夾身陷機:捕捉野免等小型動物。


    捕魚亦是山區、海邊原住民的生計活動。山區溪流是主要的捕魚場所,通常以撒網或放定置網,甚至以射魚等方式進行。住於海邊善於捕魚的阿美族人,更在農事祭儀或出生、結婚等儀式之後,下海(河)捕魚作為整個儀式的終結。
    原住民的漁獵活動,除了各族群有自己的獵區、河段之外,為了永續生計,保障獵物的源源不斷,大多只獵取所需,且遵守動物繁殖期禁獵之規矩。例如,現今達悟族於每年國曆三月舉行招魚祭後,才開始釣捕飛魚;約中秋節以後即結束飛魚的捉捕。為了節約魚獲消耗,即使在飛魚季節,也禁止餐餐煮食飛魚,以促進繁衍。而這也是原住民「樂天知足、只取所需、適應所有」等民風之來源。可惜在現代山林開發、獵場喪失、野生動物保護等限制,加上現代生活方式改變,這些傳統習尚反而造成原住民的生活困境。


為了台灣的永續生存,經由山林保育,以維持自然生態,將是台灣生存環境維護唯一必須走的道路。而原住民正是台灣大自然的一部分,他們對於動物的習性和山林生態、氣候的深刻體驗,將是台灣最佳的山林守護者。因此如何規劃台灣的山林維護(國家公園或風景特定區、保育區),聘用原住民為職工,甚至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不但可使山上原住民得以續用所長,物種繁衍,也是山下漢人的永續共存之道。


(三)飲食
小米、芋頭、地瓜是台灣原住民普遍的主食,其中小米十分適合原住民地區的耕作環境,且可做成各種食物(小米飯、小米粥、小米薯、小米酒等),因此從小米的播種到收成,均舉行相關祭禮。芋頭是達悟族與排灣族最重要的主食,達悟族人至今仍普遍種植水芋;排灣族則將芋頭製成芋乾,當作狩獵時的口糧。


野菜是原住民常吃的蔬菜,各族中以居住於花東縱谷野菜繁多的阿美族烹調野菜最具代表,例如其「十心菜」即取用十種植物的莖心部分做菜,它們是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台灣海棗心。
檳榔原為東部、南部族群所嗜食,泰雅族、布農族、鄒族原無嚼食習俗,後仿效之。據清代文獻所載,吃檳榔可排除台灣未開發前瘴癘之氣的侵身,因此為原住民重要食品、禮品。例如:款待客人以檳榔為敬,遇糾紛也以彼此互送檳榔為和好。至今西拉雅平埔族後裔所建之公廨(公界)仍以檳榔為祭品;部分地區的漢人因受原住民的影響,仍留有結婚時送檳榔作為聘禮之一的習俗。


就食器而言,由於各族的飲食習慣不同與居住地的差異,食器的式樣各有特色,惟材質多以木、竹、籐為主(如以竹筒煮飯、木筒蒸飯)。杵與臼是各族共有的樁米器具,達悟、排灣、魯凱族人甚至在臼、杵上,雕有精美的紋飾。而阿美族的石杵以兩隻長條形的石柱中央縛綁籐或竹片加以固定,有石器時代的遺風。至於臼的造型各族不一,其中以賽夏族之口大腰細者最為特殊。而有嚴格食器使用規矩者為達悟族,其將陶製食器分為一般農作物、肉類、魚類、小米等四大類別來裝食物,同時尚有一種陶形大碗為盛飛魚湯專用,這些食器不得混淆使用。


燒煮食物之方式,則有燒烤、烘烤、煨烤(將洞中石頭燒熱,鋪上樹葉放上食材,再覆上樹葉與土燜熟)、水煮(食材裝於檳榔船型食器後,以樹葉包裹置於地洞,覆土後在土上生火燃燒煮熟)、蒸煮、石煮(將燒燙的石頭,放入檳榔船型食器中導熱燒煮)。


(四)織布與服飾
    織布為台灣原住民婦女共有的手工藝(泰雅族、賽夏族女子的紋面-巴達斯,象徵織布技術與社會地位。賽夏族原無紋面習俗,因常被泰雅族誤為平地人而遭獵首,乃與泰雅族協調亦採紋面為標幟),她們以「水平背帶織布機」(或稱腰機),靠著腰力與雙腳抵住織布筒,席地而坐進行織布工作。目前泰雅、布農、卑南、排灣、魯凱、達悟及阿美族的少部份婦女,仍保存此項織布技術。就原住民自製的織布衣料而言,多取自苧麻(噶瑪蘭族獨有取自香蕉樹幹),採收後經取纖、浸漚、績麻、捻線、脫膠、漂白、染線、整經、上架等過程,再織成服飾。(這種過程太繁複,現代大多以紗線--混紡、尼龍、毛線取代)


    為了增加色彩上的變化,通常以植物或礦物為染料,各族對色彩的偏好有些差異。例如泰雅族喜紅、白;布農族愛黑、紅;排灣、魯凱族則將紅、橙、綠襯在黑或藍的底色上。
原住民的織布紋飾,是人文與智慧傳承的重要符號。以泰雅族為例,二重菱紋代表眼睛;橫條紋代表通往祖靈的彩虹橋;穿著菱紋衣服象徵祖靈保佑。
賽夏族長衣的上半部是白色的,它象徵純潔善良;中下半部的紅色菱形紋樣,是朝氣蓬勃的象徵;紋樣周圍搭配黑邊,則代表人不能太黑心;而矮靈祭時除搭配臀鈴外,穿著的長衣則將紋飾設計於衣背,以便舞者面向內圈跳舞時,背後露出華麗的紋飾。
布農族的菱形紋、三角形紋,象徵百步蛇的背脊。據傳布農族原無彩色織紋,後因訝異於百步蛇美麗的麟紋,乃加以仿製,但卻因此而得罪百步蛇(類似今日仿冒他人商標,侵害他人權益),所以族人若遇到百步蛇必須贈牠一塊布或一隻雞以和解,否則將遭百步蛇的報復。


排灣族因有社會階級制度,貴族不用參與勞動生產,因此貴族男子有閒從事雕刻,女子則專精織繡。一般平民以黑、深藍色為主,貴族才可穿著色彩豔麗的衣服、花環頭飾。至於象徵貴族始祖百步蛇背脊的菱形紋、人頭紋、人像紋、蛇形紋,僅限於頭目或貴族才能使用。
魯凱族因與排灣族為鄰,除也具有社會階級制度外,織布紋樣、意義與排灣族相近,貴族才享有百合花(平民需經頭目認可才能配戴)、琉璃珠、花環頭飾與華麗服飾等特權(平民僅能穿素色衣服,除非以酒或豬向所屬頭目要求特許才能裝飾)。


(五)刺繡
原住民刺繡以排灣族與魯凱族最具特色,分為「十字繡」與「琉璃細珠繡」。圖案題材大都來自神話起源傳說與口述歷史,例如象徵頭目的百步蛇、陶壺、太陽;也有守護神作用的祖靈像或狩獵生活圖像,以及可愛的動物(如鹿)等題材。在製作衣服時,排灣與魯凱族人配合衣服各個部位,先繡出長寬不等的繡片,再將它縫合在布料上。


(六)雕刻
排灣族、魯凱族因有社會階級制度,貴族不用參與勞動生產,因此貴族男子有閒從事雕刻。他們喜將雕刻品橫掛於屋簷下,以顯示頭目地位的尊貴;並在屋內立柱雕刻大型的祖靈像,以示對祖靈的崇拜。
其他族群中較善於雕刻者為阿美族,近年來阿美族地區的小學(如太巴朗國小),相當重視雕刻技藝的傳承。另外,達悟族的拼板舟更是蘭嶼的一大特色。一艘達悟族拼板舟由二十一至二十七塊木板拼成,不放一根釘子,完全以榫接的方式組成。對於各部位木材的選用也依照木質的特性,充分發揮達悟人的高度智慧,此法與中國傢俱的接榫有異曲同工之妙。船是達悟族男子的第二生命,因此族人為船雕飾人形紋、海波紋、魚眼紋。而地下主屋的「中柱」(也稱宗柱,族人視為家族精神傳承物),因是主屋的棟梁,因此雕刻羊角紋,以象徵長壽與命脈承傳。


(七)冶金
在台灣的原住民族中,達悟族因位處航海通道,因此能夠由海上貿易,交換獲得銀幣、金幣,冶金乃成為達悟族的工藝文化特色。銀幣、金幣經過族人的冶金技巧,鎚打成薄片,是為貴重的財富象徵。金飾以∞形垂掛於胸前,男女皆可佩戴。銀片打成長條形薄片,再一片片接合製成銀盔,是達悟族男子重要的財富。


(八)陶藝
燒製生活所需陶器,為人類共有技能。台灣原住民族中,特別賦予陶製品特殊意義者為魯凱族、排灣族。魯凱族將肚圓口小的陶壺,視為頭目家族的傳家之寶,也是聯姻時貴重的聘禮,平民不得擁有。排灣族的傳說,則認為遠古時在陶壺裡的一個蛋,在百步蛇的守護與陽光的照射之下,誕生了一名男嬰。這名男嬰長大以後,英勇睿智而被族人尊為頭目。因此太陽、百步蛇、陶壺乃成為頭目的象徵,也因此平民不得擁有陶壺。


(九)竹編、藤編、麻繩編、月桃葉編
    因為日常生活裝盛物品所需,原住民取竹、藤、麻等,編成佩戴於背、腰間、額頭之編籃、網袋,以盛放薪材、檳榔、芋頭、地瓜、小米等物品或獵物。這些編器有時也搭配椰子殼、陶罐,以盛裝液態食物。
另外,月桃葉不僅是原住民製作小米糕的包裝材料,更可用來編製蓆子。每當初冬的十一月,月桃果實泛紅時,就是割取月桃葉的時候。將葉子剖成約三公分寬度葉片,曬乾後編成月桃蓆,是冬暖夏涼的蓆墊,現今排灣族人仍保有這項技藝。月桃葉編和中部地區的苗栗藺草編(大甲草蓆)可謂異曲同工,藺草編原是苗栗地區平埔族--道卡斯族婦女的手藝,後經漢人學習而傳承至今。


(十)音樂
台灣原住民的音樂以歌謠為主,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更是響徹國際。原住民的樂器形制較簡單,除了達悟族外,各族都有器樂的演奏,樂器大致上有下列幾種:
1.口簧琴︰各族均有,其中以泰雅族最盛行,是男子追求女子必備的樂器,藉著口簧琴傾訴情意。其以半剖竹面為體,削薄竹面中間之簧片(或內飾銅片),以手拉線,使簧片產生震動,發出音律。
2.弓琴︰將弓的一端含在嘴裡,一手接住弓弦的位置以分出音階的高低,一手彈弦,經口腔共鳴發出聲響,為原住民共有的樂器,目前以布農族較盛行。
3.縱笛︰以五孔最常見,各族都有。是獵首英雄或頭目才能吹奏的樂器,後來演變成年輕人追求女子傾訴情意的樂器。縱笛分單管、雙管兩種,以排灣族較盛行。
4.雙管鼻笛︰以鼻子吹奏的樂器,一管三孔最為常見,另一管無孔。曲調低沈、悠遠,充滿了哀傷的氣氛。據說早期只有頭目去世時才能吹奏,現在已無此限制。主要用於表達愛意與安慰喪家。目前只有排灣族與魯凱族保有此技法。
5.橫笛:類似漢人國樂橫笛。
6.四弦琴︰將鐵線固定於木板上,以彈撥的方式發聲,是布農族特有的樂器。
7.竹琴︰為阿美族特有的樂器,原始用途為田間驅趕野鳥,後來獨立發展成樂器演奏,目前保存於秀姑巒阿美族的奇美村。
8.木琴︰是傳達訊息的樂器,為太魯閣族特有的樂器。
9.杵樂︰以搗米用的木杵敲擊石板,杵音組合音律曲調。杵音音階的高低、音質的表現,決定於杵的粗細、長短。杵樂目前留存在於布農族、邵族。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5 07: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