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8
- 最後登錄
- 2025-2-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2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210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抗癌新生》子宮頸癌現生機 合併治療增加存活率
台灣每年新增數千名子宮頸癌病患,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因為篩檢觀念普及,現在大部分子宮頸癌都是早期發現,手術即可治癒;對於較晚期病人,則有多元治療組合方案,可同時延後復發並提高整體存活率,是治療一大進展。
賴鴻政指出,早期認為子宮頸癌只有放射治療,大約十年前開始覺得化療可增加三成左右存活率,現在在治療選擇上更多元,「目前基本上以放療為主、化療為輔,但化療可選擇的藥物不多,多元治療組合,對整體存活率的增加有幫助。」
甚麼情況下,會建議病人採用組合治療?賴鴻政說,基本上,手術以外必須加上其他治療時,就是組合治療上場時。「原來只有放療和化療,化療在某些情況才加入;後來慢慢變成只要手術不足的部分,放射和化療就可一起使用。」
病人常常問,各種治療可有效多久?一旦有效就一直有效?賴鴻政提到,各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副作用與抗藥性,差別在於是一旦無效,再用回去也無效,還是只是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好了,好了之後復發,復發之後再用回這個治療,還是會有用。
雙和醫院就有一位約60歲的病人,三、四年前子宮頸癌開過刀,當時淋巴結轉移、化療放療都做了,最近因轉移到頸部、肺部和骨頭而回到醫院,來的時候脖子有一個腫塊,壓迫喉管神經,導致病人講話不清楚;先使用傳統化療藥但效果都不好,不得不併用其他治療組合。
「雖然比較貴,但用上去之後,效果非常好,指數像溜滑梯一樣,咻,就掉下來了,從原本都聽不懂她在說什麼,後來就聽得清楚了。」賴鴻政說,以這個案例而言,這位病患打了三四次以後,雖然症狀好很多,但真的無力再負擔,醫師沒辦法再給藥,最後病人癌症復發、情況繼續變壞,後來選擇安寧照顧,留下說不出的遺憾。
子宮頸癌如何篩檢和預防?賴鴻政指出,鱗狀上皮癌的標記大部分是SCC、最近子宮頸癌的腺癌變多了,相關指數是CEA、較嚴重或轉移到淋巴癌或腹腔的指數是CA125,但這些指標並非用來篩檢子宮頸癌,而是用來追蹤治療或復發,當作癌症篩檢會有偽陽性偏高的問題,常造成不必要困擾,可用來追蹤但不建議用來篩檢。
要篩檢子宮頸癌,賴鴻政建議抹片、病毒檢測加上最新的基因甲基化檢測,可減少抹片漏掉的機會、更敏感、準確度更高。
台灣最常見的子宮頸癌病人集中在四十到四十五歲的高峰期,大多是HPV病毒感染造成,現在有子宮頸癌疫苗可直接預防病毒感染,是第一線防護和預防,但效果非百分百。賴鴻政強調,即使打了疫苗,該做的篩檢還是要做,萬一有問題就能早點知道,這是第二道防線。「現在篩檢以抹片為主,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建議加上病毒檢測或甲基化基因檢測。這是未來篩檢的方向,不能單靠抹片。」
一旦罹患子宮頸癌,身心備受煎熬,賴鴻政安慰病人,以前的子宮根除手術會影響、排尿和排便的神經,但現在手術進展到保留神經,術後不會尿不出來或長期便秘,手術技術越來越細膩,泌尿系統和排便系統會恢復得更好;即使切除子宮,但卵巢通常可保留,對荷爾蒙分泌和女性性徵影響不是那麼厲害;病人將來若想生小孩,可採子宮頸根除手術,只拿掉子宮頸但保留子宮,有報告說將來仍可懷孕,只是早產流產機會較高,而這樣的病人在台灣較少;真的想生寶寶,可考慮凍卵、凍胚胎,但必須同時考慮代理孕母的相關法律議題。
子宮頸癌對病人的生理、心理都是大考驗,賴鴻政呼籲,如果真的罹患子宮頸癌,一定要積極與醫師討論,按部就班接受治療,不要延誤了自己的病情,「現在的生活品質和復原狀況和以前不一樣了,不用太大的恐慌或害怕。」
子宮頸癌的手術治療(本報資料照片)
中時電子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