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8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奇人軼事] 有著兩萬座墓穴的小島 [10P]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8-10 14:51: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goodperson 於 2017-8-10 15:02 編輯

有著兩萬座墓穴的小島



巴德西島(Bardsey Island)上沒有汽車,沒有鋪好的道路,沒有鋪設電網,也沒有室內廁所。島上的居民包括200頭灰色海豹,300隻綿羊以及4戶常住居民,使得這座小島羊同人的比率數值甚至要比紐西蘭的還要大。如果你能接收到手機的訊號,那麼這個訊號就是來自愛爾蘭海彼岸的愛爾蘭。愛爾蘭位於巴德西島西部55英里處。


巴德西島在英國的位置(由南往上第三個半島, 即麗茵半島, 如人伸出左手臂)

但是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裏,這座威爾士小島都不是現在這樣如一潭死水般的模樣。

「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座島的地位要高於英國主島,」柯林·伊凡斯(Colin Evans)說,(他負責經營一個前往巴德西島的經常性船班如果天氣情況允許的話。)「但是後來權力的中心發生了改變。」

位於威爾斯麗茵半島(Llŷn Peninsula)背部沿海兩英里處,如今的巴德西島被稱為「兩萬聖人的島嶼」。這座島最大的人口居於地底下。這兩萬座墓穴像是對陸地的擴展,儘管只擴展了半英里,但是幾世紀以來其所具有的重要性意義,意味著真實的數字大小可能與之非常接近。


麗茵半島, 其左下小島即巴德西島

根據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說,巴德西島對於凱爾特人中的德魯伊教團員來說是個聖地,並且還是亞瑟王埋葬的阿瓦隆(Avalon)之地。在6世紀的時候,據說麗茵的威爾斯國王和塞爾特人聖卡德範(St Cadfan)一起在這裏建立了隱修院。之後一個特別的觀點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與共鳴,這一觀點來自一個有關於卡德範的繼承者聖Leuddad的故事。這一觀點的內容是:任何死於這座島上的人都不會在死後下地獄。

一直到中世紀前期以前,這些傳統使得巴德西島成了不列顛最神聖的地方之一。

之後宗教具有了政治性。巴德西島的男修道院院長管理了一塊不列顛主島的一塊土地,這片土地從海岸開始綿延超過七公里。19世紀末,在修道院拆除很久之後,巴德西島一共有140戶居民,是個喧鬧繁華的島嶼。

如果你來到今天的巴德西島,你絕不會想到它之前的歷史。

在最近的一個春日裏,我在位於Porth Meudwy的一片面積狹小的岩石海灘邊登上了伊凡斯的船,這片海灘位於麗茵半島的頂部。20分鐘之後,我們到達了一座形狀像是座頭鯨的島嶼。

島上的人將那一座隆起物成為「山」。這一座「山」有165公尺高,要比一座山丘高。即使是這樣,這座「山」的東側也足夠得陡峭,適合殖民者建造一座舒適的住處,這些「殖民者」包括遊隼、海雀、獲和善知鳥。正當我們漫無目的地閒逛的時候,50隻形似企鵝的海鳩從它們岩石棲息地處觀察著我們。根據記錄這座島嶼上總共有310種鳥類。在我們登岸的時候,這些鳥兒的鳥叫聲同灰色海豹的沉吟聲爭相傳來,20多隻鳥已在岩石上築造了它們的窩。


據猜測巴德西島上一共有200隻左右的灰色海豹,就像正躺在岩石上的這些海豹一樣(圖片來源:Amana Ruggeri)

就同不列顛的很多島嶼一樣,巴德西島是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一處特色科學景點。同其周邊的島嶼不同,巴德西島同樣也是威爾斯最後一座仍有生產活動進行的島嶼。

這座島上曾經有九座農場,但目前只剩下一個,這一個農場裏養著300頭綿羊和26頭牛。喬(Jo)和斯蒂芬·波特(Steven Porter)經營這座農場已經有九年的時間。此外他們還在這裏生產蜂蜜,種植蔬菜,同時還經營著一個工藝品小店和咖啡館。

我首先去到了工藝品小店。這家一室的小店靠著信任的理念運轉。這家店有一個帶鎖的箱子,客人放入現金,換得手工製作的柳條籃子和羊毛地毯。我在外面的一堆野餐桌當中找到一張椅子坐下——這裏就是一個咖啡區,喬當時正端著咖啡從廚房出來。


波特的店鋪是巴德西島上的唯一一家,他們在這家店裏出售書籍、明信片和他們自己製作的蜂蜜、柳條籃子和羊毛(圖片來源:Amana Ruggeri)

當然在這裏也可以釣魚。伊凡斯的父親是巴德西島上最後一個在島上學堂學習過的人,島上的學堂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關閉的。他的父親在我們上岸的時候正在拖著他的捕蝦船。

工業可能沒那麼強大,但卻足以改變這座島嶼的原本面貌。「同威爾斯的其他島嶼相比,巴德西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個富有野生生命的島嶼,一個受到保護的島嶼,」理查德·法莫爾(Richard Farmer)說。理查德·法曼爾是巴德西島信託基金機構的主席,這一機構在1979年的時候買下了這座島嶼。「我們機構將巴德西島保持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社區。」

然而在自然保護區和生活社區兩者間找到平衡是一件富有挑戰性的事情。島上有九座房子以周為時間單位出租給觀光遊客。鑒於巴德西島較為嚴峻的氣候情況——冬季的每一個月裏風速至少會有一周達到每小時130英里,一月份降水量會達到130毫米以上——這些使得巴德西島上的房屋經常需要修繕。但是由於這裏的房子都是從歷史上一直保存下來的,因此當需要給房子換窗戶的時候,這些窗戶必須是手工製作,並要符合150年前工匠們所設計的樣式。此外,由於房屋的屋頂上長著罕見的青苔,屋頂的修繕也需要得到批准才行。


綿羊以緩慢的步伐經過島上的房屋;九座不同樣式的巴德西住宅出租給觀光遊客(圖片來源:Amana Ruggeri)

巴德西島上的最終花銷可能會超出基金機構的承受範圍,該機構只有300名成員。

巴德西島上沒有自來水,這裏的詭異氣候會在幾周的時間裏導致你無法出門看醫生或去雜貨店購買所需物品,因此島上的生活會非常艱辛,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島上只有四名常年住戶和九戶在一年大部分時間裏居住於此的住戶。(夏天的時候這一數字會上升到80。)

要在巴德西島上生活,這些居民需要遵循一種具有了一千年歷史的古老傳統。曾經繁榮的海上航線將這座島嶼同不列顛和愛爾蘭聯結了起來。伊凡斯相信他的家族有著愛爾蘭的血統。伊凡斯家族在巴德西島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1770年。巴德西島可能同維京人也有著聯繫:這座島的名字可能就是來自於擅長航海的挪威人。

「人們認為島嶼都是偏遠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伊凡斯說。「它們在今天可能相對比較偏遠,但是在多年以前它們可是在世界交通的繁華路線上。」


從巴德西島的「山」上往西北方向眺望到的愛爾蘭海的景象。(圖片來源:Amana Ruggeri)

事實上,人們在公元前7500年的時候就佔據了巴德西島嶼。人類學家記錄了至少45處貌似是該島上史前時期的處所與物件,包括進行火化葬禮的地方,打火石刀片以及用於房屋事項的土木工具。

再之後修道士來到了這座島上。這座島因而變成了一個朝聖之地:拜訪巴德西島三次相當於拜訪一次羅馬的意義。(如今依然會有朝聖者來到這裏)。一直到12世紀中葉,仍保存完好的蘭達夫之書(Book of Llandaff)——涉及了威爾士蘭達夫主教教區500多年的歷史——說到巴德西島「被稱為不列顛的倫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聖潔與尊貴,因為那裏埋葬著兩萬具懺悔者和烈士的屍體。


在小禮堂的墓地裏,有一段銘文悼念了據說是埋葬於此的兩萬名聖人(圖片來源:Amana Ruggeri)

當地人說 , 如果你在島上的任何一個地點進行挖掘,你就會挖到一具屍骨。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唯一的一次大規模的挖掘,地點位於泰紐德(Tŷ Newydd)的一座搖晃的石房子裏,這座石房子位於今天小禮堂的南邊。挖掘中人類學家發現了25個中世紀的墓穴,並從一具屍體的嘴中發現了一枚10世紀時期的銀幣。

但是並沒有發現有關6世紀時期修道院的信息。甚至是之後建於13世紀的大修道院也沒有留下任何蹤跡。從咖啡屋沿著骯髒的小道往上走,路過滿是咩咩叫著的羊群的草地,我發現我幾乎完全錯過了目睹這座修道院的機會:如今廢墟剩下的只有一根八米長的石塔矗立在小教堂的墓地裏。


如今,這座13世紀的大修道院只剩下一根八米長的石塔(圖片來源:Amana Ruggeri)

1536年巴德西島上的大修道院解散拆除,修道士們也離開了這座島,之後巴德西島便成了海盜們的庇護地。在這裏的秩序恢復之前,島嶼一直在衰落:如今不列顛主島管轄了巴德西島。

但是島上的社區在19世紀的時候仍舊蓬勃發展了起來,島上的居民售賣龍蝦、牡蠣和螃蟹。到了1931年的時候,島上的人口減少到了54。1925年的一份報紙上有一個故事的標題寫著「生活太過無趣:巴德西島為什麼正在被廢棄」,報導該文章的記者解釋說 , 島上的年輕人希望能有機會看電影。
如今在巴德西島上仍然沒有電影院。但是巴德西島正在慢慢地經歷著改變。太陽電池板——不是煤氣罐——正在為當地的冰箱提供電能,儘管當地的居民還是用不上中央暖氣。但是因為有了新的衛星寬帶連接,巴德西島的居民們可以同不列顛主島上的人進行遠程交流。


巴德西島上羊的數量遠遠超過了人類居民的數量——這也正是這座島的魅力所在。(圖片來源:Amana Ruggeri)

法默爾和伊凡斯希望這些小變化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巴德西島居住。

但是法默爾補充說巴德西島將永遠不會被現代化。那些愛著這座島嶼的人也不會希望它被現代化的。

「這是一個遠離21世紀喧囂的安靜簡單之地,」他說。

這對於居住在這座島上的居民來說可能會是挑戰,但是這也使得巴德西島成為一處觀光的非凡之地——一個祥和、寧靜、美麗的自然勝地。即使那些非宗教信仰者來到此地,都會有種朝聖者的神聖感。

作者: 阿曼達·魯傑裏(Amanda Ruggeri)

英倫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公平正義世間有愛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5 00:0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