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聖凡兼修.盡性了命
一、 前言:
北海老人云:「斬斷塵緣離色相,一靜即是大覺仙;放下凡身法相成,即是三教末後功。」末後一著的殊勝,在於啟迷開悟,能聖凡兼修,在塵出塵。
「止惡向善」為教化之用,「出離生死」是大道之功。末法眾生因為累劫輪迴,迷昧本性迷真逐妄,致稟性剛強難化,幸遇三期普傳,又遇明師指授玄機,當珍惜善緣藉假修真,在聖凡兼修當中,明我本性,了吾使命,莫再流戀紅塵。
明朝.憨山德清禪師云:「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區區歲月數十寒暑,應珍惜此生,善自護念,好好修行。
二、 聖凡與性命之義:
聖的義涵:『聖』,依理而言,是理性、智慧的意思。依事而言,是自覺覺他,濟世救人,利益群生的意思。
凡的義涵:『凡』,依理而言,是感性、物欲的意思。依事而言,是私心用事,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意思。
性的義涵:『性』,依理而言,是良心本性法身。依事而言,是正道而行,公平正直,平等互助,慈悲惻隱的行為。
命的義涵:『命』,依理而言,是肉體色身生命。依事而言,是使命責任,行功了愿慈悲眾生,消轉宿世罪業,共享天倫之樂的行為。
三、 了愿修心超凡入聖:
《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天地參矣。」天道弟子聖凡兼修,是盡性了命的修持。而盡性的內在心靈修養,則落實在了命的愿力實踐當中。
◎儒家說法:《中庸》云:「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孟子》亦云:「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
如是,是之取爾。」儒家倫理思想認為欲達天道,須盡人道,未結佛緣,當先結人緣。故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佛家說法:《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同樣說明出世法應由入世法著手,此為末法修行的次第路徑。
◎道家說法:《道德經》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與儒家所說自立而後立人,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
後國治是相同的說法,由近而遠,由我而人,由家而國,由國而普及於天下。
四、 聖凡兼修的自我省思:
1、 【是否清心寡欲】:貪求物欲,與對感情的不捨,是煩惱最大的來源。_聖
2、 【是否降伏脾氣】:堅持己見,則無法容人,就難以降服無明之火。_聖
3、 【是否時時觀照】:能夠常常反省,才能發現念念中的偏差之處。_聖
4、 【是否歡喜了愿】:能夠明白自己的使命,才能樂意承擔職責與使命。_凡
5、 【是否重公輕私】:辦公事要屏除私心,得失心看得輕,才能相忍為公。_凡
6、 【是否律己恕人】:修心要方要嚴才能清靜,辦道要圓要寬才能圓融。_凡
五、 結語:
世事有聖凡之名,而心地並無凡聖之分。入世法不離出世法,出世法亦不離人間事。做凡事要如同辦聖事,不可放縱情欲為所欲為;辦聖事要如同做凡事,嚴謹當中要帶些寬容才能人事圓滿。
《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又說:「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能了解萬法惟心的話,實無凡聖之異,亦無生死之別,心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心假一切假,萬物非真實。是故,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來源:一貫道寶光建德資訊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