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認識疾病] 傳染病防治 [複製連結]

Rank: 1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2 19:19: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傳染病防治
面對各種傳染病的威脅,我國防疫體系不斷地精益求精,並配合世界潮流及防治所需,適時修正防疫法制規定,建置完備的傳染病防治法源及架構,成為臺灣緊急應變能力之基石,同時透過各項中長程計畫之推動,建立高效能的防疫應變體系、精進疫病預防控制之專業、完備新興傳染病的因應準備,期能建構國際一流的、完善的防疫體系,保障全民健康。


結核病


結核病是臺灣發生率最高的傳染病,配合世界衛生組織的「終止結核病全球計畫」(Global Plan to Stop TB),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稱衛福部疾管署)於95年起推動「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執行期程95年至104年)」,以約原規劃經費之6成即使發生率從94年之72.5例/10萬人,降至104年之45.7例/10萬人,10年來發生率降幅達37%。
依據世界衛生大會(WHA)於103年通過以「終止全球結核病的流行」為未來努力目標,行政院核定「我國加入WHO 2035消除結核第1期計畫(執行期程105年至109年)」,105年發生率降低至43例/10萬人,較前一年下降約5%,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結核病發生率排名,較104年進步1名。另爭取APEC補助於105年在臺舉辦APEC MDR-TB國際研討會,共有14國家27位代表及國內103位專家與會,分享我國在多重抗藥結核病防治方面之作法與績效,增進我國之國際能見度。



肝炎

B型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造成我國肝硬化、肝癌之主要原因,在臺灣估計成人B型肝炎帶原者約計有250萬人,C型肝炎感染者約為40-70萬人。為針對已感染對象進行治療,衛生福利部於92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加強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治療計畫」,降低未來罹患肝癌或肝硬化之風險。
為阻斷母嬰垂直感染,有效預防B型肝炎的感染,我國係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自75年7月起)的國家,我國6歲兒童之B型肝炎帶原率,由推行計畫前之10.5%大幅下降至0.8%,顯示疫苗接種降低感染的效益。103年出生世代兒童之B型肝炎疫苗第3劑接種率達98%,超越國際水準。另推動HBeAg陽性母親所生幼兒,於出生滿一歲時接受B肝血清標誌篩檢,以瞭解抗體產生或帶原之狀況,104年出生世代之母親於產檢e抗原陽性率(HBeAg)為1.13%,較103年減少14%,顯示疫苗接種世代母子垂直感染率持續下降。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

我國自73年發現第一個愛滋病例,截至105年底,累計通報33,428例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者。感染者之危險因子,主要為不安全性行為。為因應愛滋疫情,加強跨部會合作,運用各類管道加強執行防治工作,並透過多元宣導通路,包括社交類手機Apps軟體、社群網絡及交友網站,傳播愛滋防治相關資訊。同時運用同儕深入高風險群體之社群網絡,進行衛教及篩檢諮詢。另推動愛滋唾液快速自我篩檢服務方案,建立多元愛滋篩檢諮詢服務網絡(包含匿名篩檢),擴大服務觸角。推動診斷立即治療、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及個案管理與接觸者追蹤加強策略,以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我國於79年制定「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於96年更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部分條文,取消非本國籍感染者入境及停留、居留限制。並基於疾病平權,感染者愛滋醫療費用於服藥二年後回歸健保給付,除使我國愛滋防治政策與國際接軌,也落實疾病平權,為愛滋患者的權利保障開創新頁。



因應流感大流行

為有效因應流感大流行,推動「四大策略、五道防線」,四大策略:及早偵測、傳染阻絕手段、流感抗病毒藥物及流感疫苗;五道防線:境外阻絕、邊境管制、社區防疫、醫療體系保全及個人與家庭防護,並有效運用於多項重大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另持續依行政院核定「我國因應流感大流行準備第三期計畫」(執行期程105年至110年),推動各項整備工作,包括確保抗病毒藥劑之安全儲備量,以及儲備適量的大流行前疫苗,並辦理高風險族群自願接種計畫,105年計接種5,995人次。另因應季節性流感疫情防治之需要,適時擴大藥劑使用對象,提升藥物效益。105年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量由前一年的300萬劑倍增至600萬劑,且大規模校園集中接種量能,對象由國小擴大至國/高中生,全人口接種涵蓋率由13%增加至27.4%。

因應國內養禽場發生禽流感疫情,依「動物流感疫情人員防治指引」所訂標準作業程序,密切監測禽場人員及防疫人員(含國軍)的健康情形。對於發生禽流感疫情之養禽場相關工作人員,要求自主健康管理10天,一旦出現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必須立即戴上口罩,主動通報地方衛生局(所),以協助就醫。有關撲殺、清場作業相關人員之健康監測,105年全年監測1萬1,300餘人日,未發現人類禽流感病例。



登革熱

由於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103年登革熱病例數達1萬5,492例,104年本土登革熱病例數更高達4萬3,419例。105年登革熱確定病例共計743例,其中境外移入363例,本土病例380例。而本土病例有372例之發病日係於105年年初,為104年疫情之延續,105年5月入夏後則僅有8例零星本土病例,為近10年來新低紀錄。

105年持續透過多元管道對民眾進行衛教宣導,推動社區動員並落實孳生源清除和容器減量工作;國際港埠實施入境旅客體溫篩檢措施;推廣登革熱NS1快速檢驗試劑,並新增以健保網域免帳號通報措施,加強病例監測。另,自105年4月起每月常態性召開「行政院重要蚊媒傳染病防治聯繫會議」,定期檢視防治工作之進展,強化中央跨部會及地方政府之溝通協調,並成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以跨領域科學研究支援第一線防治實務。未來將持續推動國際合作交流,研發防治新技術,以降低登革熱流行風險。



腸病毒

腸病毒於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期間奪走數百名兒童的性命,但在政府衛生機關與學校老師的密切監控以及臨床醫師、教托育機構與家長的合作下,已降低了此一流行病的發生率與嚴重性。

衛福部疾管署運用多元化監測系統監測疫情,適時發布警訊,並持續與地方政府衛生局辦理「加強腸病毒防治計畫」、教育高風險族群的照顧者個人衛生與即時、正確就醫的重要性、加強臨床醫師對病患診斷處置能力,且建立完備之腸病毒重症醫療網,指定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加速重症個案之轉診與病床調度效率,確保醫療品質。104年9月中旬開始,社區陸續檢驗出腸病毒71型,加上已近4年未發生腸病毒71型大流行,易感宿主持續累積,因此,評估105年發生腸病毒71型流行疫情的風險上升。為此,衛福部疾管署於105年3月15日成立「流行疫情應變工作小組」,嚴密掌握疫情趨勢與防疫整備進度,並實施腸病毒醫療品質提升方案及兒童常出入公共場所之衛生督核,而於8月上旬脫離流行期。105年主要流行的腸病毒為克沙奇A型,雖然腸病毒71型流行規模並未如預期,但於社區仍有陸續檢出,所以105年重症個案仍較前兩年為多,計有33例,其中死亡1例。

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Zika Virus Infection) 為因應國際間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持續蔓延,以及巴西小頭畸形案例大幅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5年2月1日宣布茲卡病毒感染症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關注事件(PHEIC),我國立即於次日(105年2月2日)成立「茲卡病毒感染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三級開設),建立跨部會協調合作平台,中央相關部會與地方政府齊心合作,在防疫資源整備、邊境檢疫與境外防疫、民眾衛教溝通、醫療與檢驗量能整備、孳生源清除與查核等方面多管齊下,整體防疫工作成效良好。105年僅13例境外移入病例,未發生本土傳播,成功阻絕病毒於境外。衛福部疾管署將持續關注WHO與國際最新疫情資訊與技術性建議指引,加強國際港埠入境旅客發燒篩檢,並針對來自流行地區且出現疑似症狀個案採血送驗,同時強化旅客入出境衛教宣導,且視需要即時更新防治作為,審慎應對茲卡病毒感染症之長期挑戰。


健康促進

婦幼健康

從生命早期開始,提供預防保健服務以確保孕產婦及兒童健康。在孕產婦關懷部分,提供產前檢查104年約194.1萬人次,至少1次利用率98.7%,10次平均利用率94.8%, 105年1-9月產檢利用約147.5萬人次,產檢利用率約96.1%。全面補助孕婦乙型鏈球菌篩檢,105年補助17萬6,409案,陽性個案數為3萬7,327案,陽性率為21. 2%。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105年12月底,計20萬2,741人,篩檢率達98.1%。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105年1-12月計補助篩檢20萬5,943案,篩檢率達99.8%。105年187家通過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出生涵蓋率79.9%,出生六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105年44.8%。自103年11月1日起,針對孕期重要健康議題,分別於妊娠第一孕期及第三孕期,額外補助提供2次產前衛教評估與指導。截至105年底,共服務333,331案次,2次平均利用率70.1%。

提供7歲以下兒童預防保健服務104年112萬人次,平均利用率78.3%;1歲以下至少1次利用率96.2%,105年預估服務約112萬人次,預估平均利用率約78.5%。於103年11月1日起「兒童衛教指導服務補助方案」,由原來補助2次擴大為7歲以下全程7次,至105年10月底止服務涵蓋率達90%,預估至105年服務92萬人次,預估7次平均利用率約65%。輔導全國47家醫院辦理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105年受理疑似發展遲緩兒童評估數計1萬7,275人。加強跨部會合作,從教育宣導、篩檢、治療、研究,採有實證基礎之方法共同推動兒童視力保健工作,辦理「國小低年級學童視力保健介入」計畫。提供學齡前兒童全國斜弱視及視力篩檢,104年計篩檢34萬9,952人,篩檢率99.8%。



防止性別失衡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主動建立出生性別比監測機制,掌握各接生院所的新生兒性別比,落實及加強醫療機構之出生性別比監測與管理:結合地方政府衛生局普查輔導接生及產檢醫療院所與政令宣導、掃蕩違規網路廣告及持續加強兩性平等平權及醫療人員醫學倫理教育;105年完成普查輔導1,003家及辦理「轄區縮小出生性別差距之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及民眾宣導」計914場,7萬9,989人次參與。並於各地衛生局成立查報窗口(http://www.hpa.gov.tw),刊登相關資訊於《孕婦健康手冊》,一旦接獲民眾舉報,經查證屬實,依相關規定處分。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醫事司及食品藥物管理署等單位,共同組成出生性別比工作小組及召開跨司署會議,完備法治,共同加強源頭管理,國內出生性別比由99年的1.090,降至101年的1.074,於103年再降至1.069,惟104年上升至1.083,雖105年下降為1.076,仍必要持續加強宣導,強化社會氛圍,改變觀念並落實源頭管制,防杜科技濫用,持續改善國內性別失衡情形。



罕見疾病防治與照護

政府長期以來致力於罕見疾病防治及協助罕見疾病病人照護,於89年公布施行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為世界第5個制訂與罕見疾病相關法令之國家,且為全世界唯一將防治及藥物列於同一法律之國家。對於罕見疾病病人所需之罕見疾病用藥,提供了雙重的安全網,包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與罕見疾病醫療補助,並設置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會,審議認定罕見疾病及罕見疾病藥物相關事宜。

迄今,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會已認定通過計215項罕見疾病以及相關的98種藥物和40項特殊營養食品及84項罕見疾病國內確診檢驗項目,截至105年12月底止通報罹患公告罕病個案11,045人。另,補助依全民健康保險法未能給付之罕見疾病診斷、治療、藥物、支持性與緩和性照護與維持生命所需之特殊營養品及居家醫療照護器材費用,並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醫療費用及罕見遺傳疾病病人維持生命所需之緊急醫療有關之費用,以落實照護罕見疾病病人。104年1日14日經總統令公布修正施行之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計修正13條,增列對罕見疾病病人支持性與緩和性照護之補助,協助診療醫院及罕見疾病病人取得維持生命所需之特殊營養食品及罕見疾病藥物之緊急取得,強化罕見疾病用藥之健保給付收載程序,並新增藥商除因不可抗力之情形外,不當停止供應罕見疾病藥物之罰則,同時,為強化罕見疾病全人及家庭照護,將派專業人員進行訪視,及對罕見疾病病人的就醫、就學、就養提供協助,對病人照顧及其家庭支持,更臻完善。於104年10月19日起實施罕見疾病病人低蛋白米麵補助方案,補助因罕見疾病需限制蛋白質攝取之罕見疾病病人,取得配方奶粉外的低蛋白食物,以增加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病友之飲食變化性,每人每年補助最高7,000元購買費用。104年12月7日發布修正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施行細則;105年3月2日發布罕見疾病國際醫療合作補助辦法、105年6月6日發布罕見疾病防治工作獎勵補助辦法及105年9月2日發布罕見疾病及罕見遺傳疾病缺陷照護服務辦法。



菸害防制

菸害防制法自86年起開始實施,訂定禁菸場所、菸業與販賣者管理、戒菸、教育、廣告等規範,至91年菸酒稅法實施,開徵菸品健康福利捐(以下簡稱菸捐),始有經費「專款專用」挹注菸害防制工作推動。為與國際接軌,94年於政府與民間反菸團體共同努力下,由總統完成批准「菸草控制框架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簡稱FCTC)」,依循該公約精神修正菸害防制法,自98年開始施行,重大改革措施包括調高菸捐20元、擴大禁菸範圍、增加菸品標示警示圖文、規範菸品陳列展示、限制菸品廣告促銷與贊助,以及申報菸品成分和毒性資料,這是臺灣菸害防制法的重大變革,與世界同步,也是立法管制菸害之重要里程碑。

經逐年推動,成年人吸菸率從79年32.5%降至105年的15.3%,降幅超過一半(52.9%)。青少年吸菸率亦獲控制,國中學生吸菸率由93年的6.6%降至105年的3.7%,降幅達四成(44.1%);另,高中職學生吸菸率由94年的15.2%降至105年的9.3%,降幅達三分之一(38.9%),已逐步邁向WHO所訂定2025年減少30%吸菸率之目標。

為讓民眾享有健康無二手菸的優質休閒旅遊環境,自103年4月1日實施「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風景特定區及森林遊樂區之指定區域與公園綠地,除吸菸區外,不得吸菸」,合計47處共174景點及3,790個公園綠地,讓吸菸者與非吸菸者有效區隔,互相尊重。為全世界第2個實施的國家。法規上路後,調查顯示高達96%贊成該項措施,符合多數國人之期待。

為幫助吸菸者戒菸,遠離菸害,101年3月1日推動「實施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由門診、住院、急診及社區藥局提供藥物治療或衛教服務,費用由菸捐支應。每次藥費自付額不超過200元,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可再減免20%,低收入戶、原住民暨離島地區藥費全免。

截至105年底,計3,730家醫事機構提供二代戒菸服務,涵蓋全臺達100%。105年1-10月共服務44萬1,640人次,6個月點戒菸成功率達26.4%(統計至6月),推估幫助超過3.5萬人成功戒菸,短期可節省超過1.9億元的健保醫療費用支出,長期可創造超過147億元的經濟效益。

推動臺灣無菸醫院國際認證,全臺已有209家醫院加入,除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無菸醫院網絡,亦為全球第一大規模。我國已有11家醫院申請並榮獲該網絡之國際金獎認證,是所有網絡國家中得獎醫院家數最多的國家。



營造健康環境

為營造讓民眾更健康的環境,強化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署運用世界衛生組織「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所提出之5大健康促進行動綱領,包括: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的環境、強化社區行動、發展個人技巧,以及調整健康服務的取向,推動各種場域之健康促進,包括健康城市、健康社區、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及健康促進醫院,全方位守護與提升民眾健康。截至105年底止,於全臺22縣市推動健康城市,並計有13個縣市、11個地區,以非政府組織名義獲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區署所支持之健康城市聯盟(Alliance For Healthy Cities, AFHC)副會員;105年共補助19縣市、113個社區單位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共計297所學校通過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共計1萬6,455家職場通過健康職場認證;共計160家機構(146家醫院,13家衛生所,1家長期照護機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認證,臺灣網絡並為全球第一大健康促進醫院網絡。



國民營養及肥胖防治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0年起推動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於105年結合全國22縣市共同推動「好年『行』好運 躍動舞健康」,落實「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生活,執行策略包括:

一、 制訂健康的公共政策: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落實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規範「營養標示」增加「糖含量」項目;制定「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規範現場調製飲料應標示全糖之添加糖量及該糖量所含熱量;召開專家會議研訂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食品之認定基準,推動制定「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推動「停用反式脂肪」,促使食品藥物管理署於105年4月22日公告「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不完全氫化油不得使用於食品,預計於107年7月1日起施行;召開碘鹽政策專家會議及國際研討會,促成104年12月7日預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修正草案,提升食鹽中碘添加濃度自原12~20毫克碘/公斤鹽至20~33毫克碘/公斤鹽,105年11月1日公告「包裝食用鹽品之碘標示規定」,加碘鹽以「碘鹽」、「含碘鹽」及「加碘鹽」命品,強制標示「碘為必需營養素。本產品加碘。及總碘含量」;未加碘鹽強制標示「碘為必需營養素。本產品未加碘」。函文建請行政院函知「各機關召開會議及辦理活動,不供應含糖飲料」;營造健康城市及健康促進醫院、職場、學校及社區。

二、 建構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建立「臺灣肥胖防治之社區環境評估工具操作手冊」,輔導22地方政府衛生局於368 鄉鎮市區進行致胖環境檢視及改善;鼓勵餐廳、職場、醫院提供健康餐飲,並標示熱量;建構安全舒適的人行道、自行車車道、健走步道及登山步道,並標示運動所消耗熱量,鼓勵職場規劃運動時間及成立運動社團。

三、 調整醫療服務的方向:輔導醫療院所提供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服務,設立提示系統對病患及民眾提供預防保健、鼓勵哺育母乳、開設減重班及運動及健康飲食講座。
四、 強化社區行動力:整合跨部門及民間資源,帶動社區、學校、職場、醫院等場域共同推動。

五、 發展民眾落實健康生活的技能:修改製作「健康生活動起來」手冊、出版「好fit生活運動」健康減重專書等。

截至105年底,全國計68萬985人參與「好年『行』好運 躍動舞健康」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共同減重1,132公噸,平均每位參加者減重1.66公斤,參加者過重及肥胖比率從63.2%降為56.6%,降低了6.6%。



癌症防治

自民國71年起,癌症已成為臺灣人民的主要死亡原因。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102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2年共診斷出9萬9,143人罹患癌症(不包括原位癌),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299.7人(男性340.1人,女性264.3人)。每233位國人有1人發現罹癌,不到6分鐘即有1人罹癌。在104年,造成男性死亡的主要癌症為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和食道癌,女性則是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及胰癌。

為降低癌症對國人之威脅,於92年公布實施《癌症防治法》,國民健康署並於94-98年推動「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畫」,及於99-102年推動「第2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癌症篩檢」,以擴大提供癌症篩檢服務,協助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主要策略。

民國103-107年推動「第3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焦點已從過去的治療、早期發現,向上力溯至源頭之預防。三大新興重點包括:
一、 除既有之菸及檳榔害防制外,特別加強新興致癌因子之防治—肥胖、飲食與運動不足,強化致胖環境監測與改善、推行「現代國民營養計畫」,並達成規律運動人口倍增。
二、 持續推廣具預防效果之癌症篩檢,尤其是口腔癌與大腸癌,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根除,阻斷癌症發生。
三、 推出「癌友導航計畫」,不錯失任何一位可治療之癌症病人,使早期病人得以治癒,對晚期病人則提供安寧療護,減少病友迷航。



活躍老化

為加強老人社會參與,推動社區老人健康服務與活動,國民健康署持續透過衛生、社服單位之合作,以影響老人健康、預防失能最重要的八個項目為重點,透過衛生局所、社區醫療機構,結合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等資源,依社區老人特質與需求,辦理老人健康促進活動,維護老人獨立、自主的健康生活,降低老人依賴程度,並能積極參與社會,再度成為有用的社會資產。發動醫療院所及衛生所資源,支援社區關懷據點,辦理社區長者8大健康促進議題,105年已結合2,347個社區關懷據點辦理健康促進活動,長者參與達23萬4,754人次。

100年度起辦理老人健康促進競賽活動,發動全國各地方政府衛生局、衛生所,結合多元社區民間團體,以鄉鎮為單位鼓勵長輩組隊參加阿公阿嬤動起來競賽。105年全國參與總隊數逾2,400隊、參與長輩超過目標數10萬位,佔老年人口約4%。

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揭示之八大面向-敬老與社會融入、社會參與、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交通運輸、住宅、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工作與志願服務,改善城市的軟硬體構面,協助縣市政府檢視對老年生活有利與不利的條件,並提出有效改善方案與建議,各縣市均積極響應此計畫,至102年全國22縣市已全面推動,成為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涵蓋率最高的國家。同時國民健康署亦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綜整WHO高齡友善照護三大原則以及WHO之健康促進醫院標準,訂出涵蓋管理政策、溝通與服務、照護流程、物理環境等面向之臺灣高齡友善照護指標,供健康照護機構自我評量參考。於100年起推動認證工作,是全世界唯一以政府力量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的國家。並於101年開放診所及長期照護機構申請,至104年底已有206家健康照護機構(153家醫院、25家衛生所、28家長期照護機構)通過認證。



慢性疾病防治

為能及早發現國人重要慢性病及其危險因子,以利早期進行介入與治療,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104年約181萬人接受此項服務;105年至9月底約150萬人。另深入社區進行慢性病防治宣導工作,全國22縣市結合鄉鎮公所、里辦公室、社區關懷據點、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等單位,辦理三高及腎臟病衛教宣導,105年已有逾26萬位長者參與宣導活動。

因應105年世界健康日高血壓議題,提出「18歲以上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血壓超過140/90mmHg應諮詢醫師」的政策呼籲,並鼓勵各縣市結合社區資源,於全國設立近2,600個血壓站,提供民眾方便的血壓測量服務。

為強化慢性病人照護管理,國民健康署結合公共衛生部門、臨床醫療團隊與專業組織等,於全國22縣市全面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並推行醫師、護理、營養等專業人員認證制度,提升醫療人員照護素質,截至105年底認證9,026人。此外並發展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提供優質團隊照護,105年計有229家醫療院所參加,並頒發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識別標章,懸掛在院所入口處,提供民眾安心的就醫選擇;另為增進糖尿病人及其高危險群自我健康管理能力,105年全國推動成立528個糖尿病支持團體,共分布於全國360個鄉鎮市區,達全國鄉鎮市區涵蓋率近97.8%。

另105年全國成立172家慢性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針對慢性腎臟病個案進行收案管理,強化腎臟病人之健康促進,新收案數約4萬136人,持續追蹤約15萬3,801人。



建置非傳染病監測系統

為建立制度化國民健康及非傳染性監測系統,以持續收集、分析與發布健康監測相關資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用社區面訪調查、電話調查,以及在校學生自填問卷調查等方法,定期辦理全人口及各生命週期人口群健康監測調查,建置健康指標監測調查資料庫,並持續提升監測資料分析與施政參考應用,為針對國民健康指標加以追蹤比較並對外發布,例行編製我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此外,在追求健康公平政策的目標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WHO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委員會前主席Sir Michael Marmot教授及其所領導的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stitute of Health Equity)團隊,合作出版「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以檢視健康不平等現況與進展。未來將加強資訊科技之應用,持續提升非傳染病監測資料之收集品質與效能。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1 03:1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